
作者:潘标志主编
页数:353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38795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福建森林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等理论为指导,通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融合,采取多学科相结合,资料的全面收集与广泛的实验调研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从2002年开始就对南方红豆杉、三尖杉、虎杖、野鸦椿、铁皮石斛、无患子等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进行了不间断的调查与研究,历时10多年实施科研课题和开展实证研究。2007年开始以福建为例构思编著此书,并陆续开展资料收集和调研工作,探讨和总结福建省在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成就与经验。在大量查阅、全面收集资料以及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还结合林业科技推广、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深入福建三明、南平、漳州、宁德、泉州、龙岩、福州等9个设区市的50多个县(市、区)100多个乡镇调研和开展科技服务,不断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到2011年年底形成了初稿,并在大田驻村期间,利用工作之余,不断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形成了本著作。在《福建森林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形成过程中,先后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福建省发改委、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林业厅等部门的项目支持,尤其是2012年,福建省林权登记中心结合业务工作,组织相关专家与技术人员对《福建森林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继续完善和提升,进一步扩大福建省在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上的影响和推广意义。 《福建森林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共分7个章节,章节间逻辑性强,通俗易懂。力求做到理论上的实用性、方法上的操作性、案例分析上的代表性,为全省乃至全国森林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指导与经验、模式借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森林非木质资源概念、分类及特点
一、概念
二、森林非木质资源分类
三、森林非木质资源特点
第二节 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背景、地位与发展趋势
一、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背景
二、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地位
三、森林非木质资源发展趋势
第三节 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机制与特征
一、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机制
二、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特征
第二章 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理论
第一节 森林非木质资源的利用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循环经济理论
第二节 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理论指导与借鉴
一、理清非木质利用的理念和模式
二、明确经济与资源结构调整方向
三、拓展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途径
四、树立科学利用与参与经营观念
五、阐明发展环境条件和制约因素
六、提出发展模式的制度建设框架
第三章 森林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第一节 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模式构建
一、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模式定义
二、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模式构建
三、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模式类型
第二节 立体复合经营模式
一、林地套种模式
二、林地间作模式
三、林分间作(或混交)模式
四、实行乔灌草复合模式
五、庭院立体经济模式
六、水陆立体种养模式
七、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立体经营模式
第三节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一、林下种植
二、林下养殖模式
三、林下采集加工
四、森林生态旅游
第四章 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第一节 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调查方法
一、调查目的和任务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节 福建省自然与社会条件
气候概况
……
第五章 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典型案例
第六章 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的SWOT分析
第七章 森林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战略体系
节选
《福建森林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 (四)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理论界对现代林业的定义说法很多,目前通常解释是,用现代的发展理念、现代的物质条件、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经营形式规划和建设,促进林业由木头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由资源管理向资产经营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森林资源优质高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经济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完善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 2007年,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指出,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体现现代社会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 林业既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又承担着提供林产品的重要任务。促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眼于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推动现代林业多种效益的实现。发展森林非木质资源产业,是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推动力量,有利于林业多种功能的充分发挥。许多森林非木质资源不仅具有药用功能和食用功能,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而且增收功能强,是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经济植物,是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同时,从社会功能看,发展森林非木质资源产业,对于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广大农民来讲,获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林地的最大效益,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才能长久巩固。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才是硬道理。山区经济与沿海经济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山区的贫困滞后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大瓶颈,但山区里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特别是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山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山区经济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是目前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资源基础。正所谓靠山吃山,山区的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出路在山,希望在山,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区人口多,非木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森林可持续经营。因为山区的资源特征,决定了农民对山林的经济依赖性,单纯的木质资源利用不能满足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开发就是要将生态环境资源中蕴藏的巨大经济增长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将这种最具希望和潜力的绿色资源后发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赋予山区经济新的活力,促进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沿海之间的差距,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六)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三农”问题一直是历届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2004年中央l号文件《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颁布,“发展农业、建设农村、造福农民”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山区人口众多,但就业的机会却很有限,农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非木质资源利用开发是在林业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以来的一项重大战略调整,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在不新增占地的情况下,为农民开辟出一个新的增收渠道,有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山区、林区扶贫开发最有效的切入点,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战略选择。除了为社会增收税金,为投资者获得满意的利润外,对社会及林业的贡献远大于其本身所获得利润。森林非木质资源利用开发从资源采集、育种、栽培、加工到产品销售的实现,需要众多行业参与和使用大量的劳动力,产业链长,如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而且非木质资源开发是一个多资源利用开发,如林下种植药材、食用菌及林副产品综合加工与经营,可以改变原来比较单一的社会产业结构,能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加速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全新的生态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带动山区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