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凤兰著
页数:204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56167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宪法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黄凤兰:女,北京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合著、参编著作多部,主编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10年出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12年出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在《行政法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发表论文、文章约三十篇。
本书特色
本书的研究路径是打通国别界限,通过比较研究,剥离各国不同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带来的个性内容,从宪法诉讼构成要素的角度着手,在宪法诉讼的技术层面发现具有共性的东西。旨在通过对宪法诉讼之诉的要素研究,提炼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诉讼理念和具体程序制度安排,为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提供思路和具体设计。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宪法理念与宪法诉讼
第一节 法治的基本理念
一、法与法治
二、法律具有普遍性
三、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四、法律的可循性
五、法律高于政府
六、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
第二节 法治的实现路径
一、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
二、创建法治政府
第三节 宪法诉讼的由来及其影响
一、宪法诉讼的概念
二、宪法诉讼的由来——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宪法解读
三、宪法诉讼的传播与影响
四、来自美国的对司法审查的质疑
第二章 宪法诉讼的功能
第一节通过宪法诉讼挑起宪法对话
一、法院与立法机关之问的对话
二、法院与政治力量之间的对话
三、司法审查与公众舆论之间的对话
第二节宪法诉讼是实现宪法权利的保障
一、权利及其保障
二、宪法权利及其保障
三、宪法诉讼是实现宪法权利的重要保障
四、宪法诉讼创设新的宪法权利
第三节 宪法诉讼实现各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
一、宪法诉讼解决宪法争议
二、宪法诉讼是实现各政治力量之间平衡的平台
第三章 宪法诉讼的构成条件
第一节宪法诉讼对象的案件性
一、宪法诉讼对象的案件性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二、案件要具有成熟性
三、宪法诉讼案件对象的非政治性
第二节当事人适格
一、当事人适格的含义
二、.影响原告资格的因素
三、原告资格的构成要件
四、主张他人利益的原告资格
五、主张公共利益的原告资格
六、原告的种类
七、宪法诉讼的被告
第三节宪法诉讼之诉的利益
一、基本权利的保护
二、立法的违宪审查
三、其他诉求
第四节 宪法诉讼的管辖
一、宪法诉讼管辖的内涵
二、宪法诉讼的审查范围
第四章 宪法诉讼的基本法理
第一节宪法诉讼的回避原则
一、回避原则的含义
二、对宪法诉讼回避原则的评价
第二节合宪性推定原则
一、合宪性推定原则的含义
二、合宪性推定原则的法理基础
第三节立法事实
一、立法事实的含义
……
第五章 合宪性判断的标准
第六章 宪法诉讼的程序及裁判
第七章 国外宪法诉讼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宪法理念与宪法诉讼
第一节 法治的基本理念
一、法与法治
二、法律具有普遍性
三、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四、法律的可循性
五、法律高于政府
六、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
第二节 法治的实现路径
一、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
二、创建法治政府
第三节 宪法诉讼的由来及其影响
一、宪法诉讼的概念
二、宪法诉讼的由来——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宪法解读
三、宪法诉讼的传播与影响
四、来自美国的对司法审查的质疑
第二章 宪法诉讼的功能
第一节通过宪法诉讼挑起宪法对话
一、法院与立法机关之问的对话
二、法院与政治力量之间的对话
三、司法审查与公众舆论之间的对话
第二节宪法诉讼是实现宪法权利的保障
一、权利及其保障
二、宪法权利及其保障
三、宪法诉讼是实现宪法权利的重要保障
四、宪法诉讼创设新的宪法权利
第三节 宪法诉讼实现各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
一、宪法诉讼解决宪法争议
二、宪法诉讼是实现各政治力量之间平衡的平台
第三章 宪法诉讼的构成条件
第一节宪法诉讼对象的案件性
一、宪法诉讼对象的案件性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二、案件要具有成熟性
三、宪法诉讼案件对象的非政治性
第二节当事人适格
一、当事人适格的含义
二、.影响原告资格的因素
三、原告资格的构成要件
四、主张他人利益的原告资格
五、主张公共利益的原告资格
六、原告的种类
七、宪法诉讼的被告
第三节宪法诉讼之诉的利益
一、基本权利的保护
二、立法的违宪审查
三、其他诉求
第四节 宪法诉讼的管辖
一、宪法诉讼管辖的内涵
二、宪法诉讼的审查范围
第四章 宪法诉讼的基本法理
第一节宪法诉讼的回避原则
一、回避原则的含义
二、对宪法诉讼回避原则的评价
第二节合宪性推定原则
一、合宪性推定原则的含义
二、合宪性推定原则的法理基础
第三节立法事实
一、立法事实的含义
……
第五章 合宪性判断的标准
第六章 宪法诉讼的程序及裁判
第七章 国外宪法诉讼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