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慧群
页数:413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50205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在编排上分三大部分: 首先从基础理论开始, 介绍生物与人为逆境的相互关系 ; 然后介绍了本学科的实验研究方法 ; 最后是这门学科的的应用研究, 介绍了环境生物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涉及环境监测、生态风险评价、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和技术方法在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环境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环境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和地位
小结
习题
拓展阅读
第二章 化学逆境因子在生物系统的行为
第一节 化学逆境因子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第二节 化学逆境因子在生物体内的转化
第三节 化学逆境因子的代谢动力学
第四节 化学逆境因子的生物浓缩、放大和积累
第五节 影响化学逆境因子在生物系统中行为的因素
小结
习题
拓展阅读
第三章 化学逆境因子的毒性作用和生物学效应
第一节 毒性作用的类型
第二节 化学逆境因子毒性作用的机制
第三节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第四节 化学逆境因子的生物学效应
第五节 非化学性人为逆境因子的生物学效应
小结
习题
拓展阅读
第四章 生物对人为逆境的响应
第一节 生物对人为逆境的抗性
第二节 生物在人为逆境中的适应
第三节 生物抗性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小结
习题
拓展阅读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篇
第五章 环境毒理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相关概念
第二节 生物测试方法分类
第三节 生物测试的程序
第四节 一般毒性实验方法
第五节 生理生化和遗传水平测试方法
第六节 微宇宙法
小结
习题
拓展阅读
第三部分 实践应用篇
第六章 人为逆境的生物监测和生物学评价
第一节 生物学监测与评价的概念
第二节 生物学监测和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第三节 化学逆境因子的生态风险评价
小结
习题
拓展阅读
第七章 生物净化和治理的传统方法
第一节 环境生物技术概论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和治理概述
第三节 微生物处理的传统方法
小结
习题
拓展阅读
第八章 生物净化和治理的新技术
第一节 基因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处理
第二节 细胞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处理
第三节 酶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处理
第四节 发酵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处理
小结
习题
拓展阅读
第九章 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预防技术
第一节 生物修复的概念
第二节 生物修复的工作程序
第三节 生物修复的机制
第四节 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生物预防技术
小结
习题
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节选
《环境生物学/“十二五”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列规划教材》: 二、生物学监测的理论依据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不断地改变着环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偿、协同进化,这是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是生物学和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学监测理论依据的核心。 (一)生命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理论 生物系统各层次之所以能够指示其生存环境的质量状况,从根本上说,是由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内在关系决定的。按进化论的理论,原始生命始于无机小分子,生命的产生是地球各种物质运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生命一经产生又在其发展进化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环境,形成了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补偿和协同发展的关系,群落的原生演替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裸露的岩石最初只有地衣定于岩石表面,此时的环境并没有可供植物着根的土壤,更没有充分的水和营养物质,但地衣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和尸体的分解不但把等量的水和营养物质归还给环境,而且还生成不同性质的物质促进岩石风化而变为土壤,其结果是环境保存水分的能力增强了,可提供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了,为高一级植物苔藓类创造了生存条件。生物逐渐从无到有,群落从低级阶段向物种多样性提高、结构和功能趋向相对稳定顶极阶段发展。 生物的变化既是某一区域环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可作为环境改变的一种指示和象征。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协同性,是开展生物学监测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生物相对适应性法则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能够很好地生活在各种环境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就是适应多样性的体现。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但在那里生活的动物仍达70余种,据分析,南极海水的冰点为-1.8℃,这个区域水体中生活的许多鱼类,能够合成抗冰蛋白,使鱼类血液的冰点降到-12.1℃,这就保证了这些鱼类在该海域里能够安全生活。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一空间内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内在的各种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当受到人为干扰时,一种生物或一类生物在该区域内出现、消失或数量的异常变化都与环境条件有关,是生物对环境变化适应与否的反映。生物的适应具有相对性,相对性一方面是指生物为适应环境而发生某些变异,自然界中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的类型分化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变异;另一方面是指生物的适应能力有一个生态幅范围,超过这个范围,生物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征。正是生物适应的相对性才使生物群落发生着各种变化,以群落结构特征参数(种的多样性、丰度、均匀度、优势度、群落相似性等)作为生物学监测指标就是以生物相对适应性法则为理论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