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耀华等
页数:3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3012527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海峡两岸戏曲艺术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耀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兼北京大学音乐系主任。国内知名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出版专著20余部,主编教材多套。
本书特色
《海峡两岸戏曲艺术论》分别就戏曲种类与”剧种”、闽台戏曲声腔剧种研究、两岸戏曲表演艺术论、两岸戏曲音乐论、戏曲的交流与传播、歌仔戏艺术论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从这六个方面总结两岸戏曲发展的共同规律,增进两岸的文化认同。
目录
第一章 戏曲种类与“剧种”
第一节 戏曲种类与“剧种”
第二节 我们到底有多少“剧种”——对戏曲工具书中有关数据的分析
第二章 闽台戏曲声腔剧种研究
第一节 闽南文化视野下的泉州戏曲研究
第二节 印证福建宋杂剧: 闽中作场戏与莆仙戏关系考探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福建戏曲声腔剧种研究
第四节 闽南语系剧种声腔考察——以海南琼剧音乐唱腔为例
第五节 从琼剧音乐的沿革看中国戏曲声腔剧种的趋同化
第六节 关于2002年两岸戏曲大展
第七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高甲戏柯派艺术
传承研究及剧目推介
第八节 困境中创新局——台湾戏曲的时代适应
第三章 两岸戏曲表演艺术论
第一节 从跨文化论“当代剧场”的舞台空间表现
第二节 形体、定格、亮相——京剧的表演艺术
第四章 两岸戏曲音乐论
第一节 “曲牌体”与“板腔体”体式互相流转之探讨
第二节 剧种音色论
第三节 早期梆子腔“族性”音调举证——兼论台湾地区
北管中梆子腔、二逢的音调来源
第四节 黄梅戏“十腔九不同”阶段音乐唱腔特点初探
第五节 “申遗”十年,昆曲音乐的新发展
第六节 京剧风格钢琴曲创作研究
第七节 中国现代戏曲音乐创作的三维特征
第五章 戏曲的交流与传播
第一节 弦管曲词与梨园戏唱词的异同——只以唱“陈三五娘”故事题材
来梳理两者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戏曲《寻亲记》在琉球的传播
第六章 歌仔戏艺术论
第一节 台湾老歌子戏《山伯英台》之研究
第二节 台湾歌仔戏之跨文化编创——以“一心歌仔戏剧团”新作为例
第二节 台湾歌仔戏“做活戏”后场乐师的即兴伴奏技巧与人才养成
第五节 歌仔戏《七字仔调》曲牌系统唱腔旋律音调特点及其考源
第四节 泉港“咸水腔”歌仔戏初探
后记
目录
第一节 戏曲种类与“剧种”
第二节 我们到底有多少“剧种”——对戏曲工具书中有关数据的分析
第二章 闽台戏曲声腔剧种研究
第一节 闽南文化视野下的泉州戏曲研究
第二节 印证福建宋杂剧: 闽中作场戏与莆仙戏关系考探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福建戏曲声腔剧种研究
第四节 闽南语系剧种声腔考察——以海南琼剧音乐唱腔为例
第五节 从琼剧音乐的沿革看中国戏曲声腔剧种的趋同化
第六节 关于2002年两岸戏曲大展
第七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高甲戏柯派艺术
传承研究及剧目推介
第八节 困境中创新局——台湾戏曲的时代适应
第三章 两岸戏曲表演艺术论
第一节 从跨文化论“当代剧场”的舞台空间表现
第二节 形体、定格、亮相——京剧的表演艺术
第四章 两岸戏曲音乐论
第一节 “曲牌体”与“板腔体”体式互相流转之探讨
第二节 剧种音色论
第三节 早期梆子腔“族性”音调举证——兼论台湾地区
北管中梆子腔、二逢的音调来源
第四节 黄梅戏“十腔九不同”阶段音乐唱腔特点初探
第五节 “申遗”十年,昆曲音乐的新发展
第六节 京剧风格钢琴曲创作研究
第七节 中国现代戏曲音乐创作的三维特征
第五章 戏曲的交流与传播
第一节 弦管曲词与梨园戏唱词的异同——只以唱“陈三五娘”故事题材
来梳理两者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戏曲《寻亲记》在琉球的传播
第六章 歌仔戏艺术论
第一节 台湾老歌子戏《山伯英台》之研究
第二节 台湾歌仔戏之跨文化编创——以“一心歌仔戏剧团”新作为例
第二节 台湾歌仔戏“做活戏”后场乐师的即兴伴奏技巧与人才养成
第五节 歌仔戏《七字仔调》曲牌系统唱腔旋律音调特点及其考源
第四节 泉港“咸水腔”歌仔戏初探
后记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