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应用创造学教程

封面

作者:谭小宏主编

页数:253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3071387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8章, 内容包括创造学概论、创造的要素分析、创造精神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创造技法、发明创造与专利申请、创造教育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创造学概论
第一节 创造与创新
第二节 创造学及其发展历程
第三节 创造力及其开发

第二章 创造的要素分析
第一节 创造活动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创造主体
第三节 创造客体
第四节 创造环境

第三章 创造精神培养
第一节 创造精神概述
第二节 创造意识
第三节 创造意向
第四节 创造意志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五章 创造技法(上)
第一节 创造技法概述
第二节 智力激励法
第三节 类比创造技法

第六章 创造技法(下)
第一节 列举创造法
第二节 设问创造法
第三节 组合创造法

第七章 发明创造与专利申请
第一节 发明创造是一种智慧生活
第二节 发明创造是一种通用技能
第三节 发明创造能够创造机会
第四节 专利申请与文书撰写

第八章 创造教育
第一节 创造教育概论
第二节 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创造教育的实施过程
附录
附录1 创造力自我测试
附录2 创新竞赛与实践活动
附录3 相关机构
附录4 推荐阅读书目
附录5 相关期刊杂志
附录6 专题网站
后记

节选

  《应用创造学教程》:  (3)心理动力学取向  心理动力学取向可以被看成是20世纪创造力研究的第一个理论方法。基于创造力来源于意识的现实与无意识驱力之间的张力这种观点,弗洛伊德提出,作家或艺术家是以公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意识愿望的途径来创造作品的。这些无意识的愿望可能涉及权利、财富、名声、荣誉或爱。对一些著名的创造者的个案研究结果常常用来支持这些观点。心理动力学研究方法引入了适应性回归和刻意调整的概念来研究创造力。  心理动力学方法和早期的研究一样,都几乎毫无例外的建立在对杰出创造者的个案研究基础之上。这种方法一直遭受批评,是因为人们很难测量所提出的各种理论的结构,也很难测量在一项个案研究中所出现的选择和解释的数量。  (4)心理测量学取向  吉尔福特在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中指出,由于拥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非常少,这就给创造力的研究带来了困难。他设想,创造力可以通过普通被试,通过心理测量学的方法,利用纸笔测验的方式来研究。其中一个测验就是所谓的非常规用途测验。  2.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代表性创造力理论  (1)创造力的遗传素质论  一切生物,他们的后代和前代之前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上,总会表现出某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生物所具有的性状相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现象,即为遗传。遗传素质为个体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种自然的条件。同样,创造力作为个体的心理内容之一,也必须以一定的生物学为基础。离开了创造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创造力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国际上最早对创造力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1869年,高尔顿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研究创造力的开始。高尔顿在书中写到他运用家谱调查法研究了遗传素质对创造力的影响。高尔顿从英国历史中筛选出977个名人,对他们的家谱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名人亲属中成为名人的显著比普通家庭中的名人多。高尔顿也因此得出了结论:遗传的力量在创造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天才是遗传的。这即是著名遗传决定论。除了家族调查法外,高尔顿还首创了双生子研究以支持他的遗传决定论。  (2)精神分析理论的创造力观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将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是本能决定论者,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功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为“力比多”。在自我防御机制中,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最高的水平,同时也是创造力的一种方式。升华是指改换原来的冲动和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升华作用可使个体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而并不压抑他们的表现,一般总是把原来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意义和价值。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是从创造力的动力方面展开论述的。它使人们的视野不再仅仅停留于关于创造力发展的外显的、表层的动因,而是挖掘处于人们心灵深处的原因,从而开创了人们关于心理现象的深度分析的先河。  (3)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创造观  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自我人格创造论。人本主义的创始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递进的层次。从他的层次需要来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人的其他四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其优势才能显现的最高层次的基本需要,它是人创造潜能得到实现的结果。  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度作了不少表述,最通俗的说法莫过于这段话:“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t自我实现的需要”’。  (4)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  20世纪最早对创造力进行系统研究,并推动创造力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心的心理学家首推吉尔福特。他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创造力进行了很多研究.在对创造能力的本质提出几个假设之后分离出创造力的本质特征,并提出了著名的“智力结构模型”。该模型把智力分为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而每个维度又由多种因素构成。  依据吉尔福特的观点,创造力的核心就是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后来,吉尔福特又加入了第四种特征:精致性,即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虽然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部分,但他也特别重视其他因素的作用。他指出,在模型中一定不要忘记评价和辐合加工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在通过教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辐合加工的作用更加重要。  (5)创造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人们日益重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解释和探讨人的问题解决的思路。这种观点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为基础,把人的问题解决看作是一种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应用创造学教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2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