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萧红著;智之虎编
页数:226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322930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最美中国文系列》各专集选取的多为这些民国大师们专为少年儿童创作,或适合于少年儿童阅读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既有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经典散文原文,也有传世的经典小说。这些大师的作品,无一不是具有较高文学水准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佳作,更是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反而愈加熠熠生辉的永恒经典!
这套书不仅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原作品的精髓,更在每一篇文章后特请有着丰富经验的老编辑和教师撰写赏析,指导孩子提升阅读体验和品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到这些文学佳作的精髓。
其次,本套书的插画更是美不胜收。众多国内一流插画师的联袂共奉,唯美清新的风格,非常适合孩子们的审美眼光,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本套书还对偏僻字词进行了注音和解释,让孩子们做到完全无障碍阅读。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6月的一天,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幼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而父亲张廷举是个地方乡绅,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得到些许爱和温暖。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接触到了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29年最疼爱她的祖父去世了,萧红十分悲痛。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次年,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19岁的她离家出走了。
1931年,孤身困居旅馆中的萧红得到萧军的帮助,脱出困境。1932年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1933年萧红开始文学创作,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新书刚上市就遭到伪满洲国和日本特务当局查封并焚毁。1934年,她和萧军为躲避迫害,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在青岛,萧红完成了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0月二人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1935年 12月,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鲁迅为之作序,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萧红由此蜚声文坛,奠定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6年,她因与萧军的感情问题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成为“孤岛”后,她应李公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1938年与萧军分手,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就是在这里,她写下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回忆式”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一时期萧红的作品已经日趋成熟,然而她的身体却日渐不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终因战争与病痛的折磨,与世长辞,年仅31岁。
在短短31年的生命里,萧红留下了近70万字的文学财富。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其是在小说文体上作出了很大的创新。她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出不朽的经典。
本书特色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在书中,作者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童年的生活。作品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目录
第二章 38
第三章 67
第四章 98
第五章 119
第六章 166
第七章 194
尾 声 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