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永华
页数:237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4265032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复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文丛: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研究》立足于韩国宪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从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的源流、宪法法院制度规范与宪法法院制度实效等三方面展开研究。《复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文丛: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研究》通过描述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的产生、变迁和发展历程,以揭示韩国宪政建设的困境与出路;通过论证韩国宪法法院审判权的生成过程和宪法法院的宪法地位,以展现宪法维护机制与宪政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介绍韩国宪法法院的组织体系、审判权及其行使程序,以全面展示宪法法院制度的内涵;通过对典型判例的解读,以阐明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的宪政效用。最后在《复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文丛: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研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韩国宪法法院制度建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了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的启示性意义。
作者简介
宋永华,1979年出生,河南灵宝人。2009年获复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宪法学基本理论和比较宪法学,先后在《南京大学法律评论》、《知识产权》、《金陵法律评论》、《当代韩国》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合著《文化的力量》,参编《宪法学》教材等。
本书特色
宋永华著的《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研究》立足于韩 国宪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从韩国宪法法院 制度的源流、宪法法院制度规范与宪法法院制度实效 等三方面展开研究。本书通过描述韩国宪法法院制度 的产生、变迁和发展历程,以揭示韩国宪政建设的困 境与出路;通过论证韩国宪法法院审判权的生成过程 和宪法法院的宪法地位,以展现宪法维护机制与宪政 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介绍韩国宪法法院的组织 体系、审判权及其行使程序,以全面展示宪法法院制 度的内涵;通过对典型判例的解读,以阐明韩国宪法 法院制度的宪政效用。最后在全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 了韩国宪法法院制度建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了 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的启示性意义。
目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韩国政治转型前的宪法审查制度
第一节 独立初期的宪法审查制度
一、第一共和国时期的宪法委员会制度
二、第二共和国时期的宪法法院制度
第二节 威权统治时期的宪法审查制度
一、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普通法院制度
二、第四共和国时期的宪法委员会制度
三、第五共和国时期的宪法委员会制度
第三节 政治转型前韩国宪政建设的困境
一、文化传统与宪政建设的冲突
二、殖民地历史对宪政建设的阻碍
三、战后朝鲜半岛局势对宪政建设的制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韩国政治转型与宪法法院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韩国政治转型基础的形成与宪政建设的出路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二、市民社会的发展与民主力量的孕育
第二节 政治转型的开启与宪法法院的建立
一、“六二九”宣言开启韩国政治转型
二、宪法法院法的制定与宪法法院的建立
三、宪法法院的发展
四、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韩国宪法法院审判权生成的分析
一、宪法审查权的生成是政治问题法治化的过程
二、影响韩国宪法法院审判权生成的因素
三、韩国宪法法院审判权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韩国宪法法院的宪法地位与组织
第一节 宪法法院的性质
一、宪法法院是国家权力行使机关
二、宪法法院是宪法保障机关
三、宪法法院是宪法审判机关
第二节 宪法法院和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
一、宪法法院与国会的关系
二、宪法法院与普通法院的关系
三、宪法法院与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机关的关系
第三节 宪法法院的组织
一、宪法法院法官
二、宪法法院院长
三、宪法法院的其他机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韩国宪法法院的审判权及其行使
第一节 宪法法院的审判权
一、法律合宪性审判权
二、弹劾案审判权
三、政党解散案审判权
四、权限争议案审判权
五、宪法诉愿案审判权
第二节 宪法法院的审判程序与决定
一、宪法法院的一般审判程序与决定的形式
二、宪法法院的特别审判程序与决定的效力
第三节 宪法法院的变形决定
一、变形决定产生的基础与形成过程
二、宪法不合致决定
三、限定决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宪法法院在韩国宪政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节 韩国宪法法院对民主政治的作用
一、对议会民主制度的规范作用
二、对政党政治的规范作用
第二节 宪法法院对法治的作用
一、宪法法院对法治的阐释作用
二、宪法法院在法治理念推广中的作用
第三节 宪法法院对人权保障的作用
一、宪法法院与人权保障的关系
二、宪法法院对人权保障的实际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一
参考文献
附录:韩国宪法法院案号说明
后记
节选
《复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文丛: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研究》: 二战之后美国开始向全世界输出其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和制度,韩国是其重要输出地和实验场,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意识形态争夺是二战之后美苏间冷战格局的主要特征,两国竭力将新独立的国家拉入己方阵营,灌输己方的政治观念甚至强加己方的政治制度,丝毫不给新独立国家独立自主开展宪政建设的空间,对对方则不遗余力进行污蔑与攻击,一切以意识形态倾向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忽略了国家间的客观差异。单线发展理论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路径的单一性,认为其他国家只要移植欧美经验就能实现现代化,而马克思早就明确反对“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的单线发展观,韩国宪政建设的困境则验证了单线发展观的破产。狭隘经验主义则陷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对资料的量化分析与对比,完全脱离了对政治现象宏观共性与微观个性的考察。例如,在关于民主政治发展经济基础的研究上,很多学者在民主政治发展的“门槛”究竟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美元还是400美元甚至是800美元而争论不休,而对韩国197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突破了1000美元但仍远离民主政治的事实却视而不见或难以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