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房灵敏
页数:260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34577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高校德育成果文库:民族特色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共分为特色经验篇、学术研究篇、理论探索篇、调研报告篇、课堂教学篇、实践育人篇共六个方面构成,作为成果和经验交流的内容。
作者简介
房灵敏,男,汉族,1964年5月出生,山东省郓城县人,管理科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藏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扎西男,藏族,1965年7月生,西藏米林县人,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教授。现任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书记、主任。
本书特色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展示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各地各高校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实践、新探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出版《高校德育成果文库》,汇集各地高校的成果和经验.搭建交流研究成果、展示工作经验,促进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相信会对进一步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人民满意大学
推进西藏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我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现状分析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西藏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西藏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第二篇 学术研究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研究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
论新时期西藏农牧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加强西藏高校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实践性教育
论大学生就业政策与高校教学质量的共振效应
——以西藏高校为例
第三篇 理论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高校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影响西藏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若干因素分析
略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第四篇 调研报告
就业改革中的西藏大学毕业生就业取向调研
西藏大学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西藏高校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及就业心理调适
西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对策探讨
当代西藏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西藏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研究
西藏大学生心理咨询的需求状况
西藏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
——以西藏A高校为例
第五篇 课堂教学
案例式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四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到课率的因素分析
关于西藏特色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内容的思考
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
增强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课针对性的对策分析
论新时期西藏农牧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浅谈新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特点与教学方法
第六篇 实践育人
构建西藏高校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努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群众路线构建和谐校园
西藏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初探
浅论西藏大学基层团委的工作重心
浅谈西藏大学学生干部的现状及其队伍建设
西藏大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西藏高校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培养的几点思考
西藏高校社团建设现状与校园文化作用初探
——以西藏大学为例
后记
节选
《高校德育成果文库:民族特色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创新》: (一)西藏就业政策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密切 在2011年5月印发的《中共西藏自治区教育工作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培养学生会思考能实战”。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以往在西藏的大学生中存在令人担忧的忽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的现象。由于多种原因,在西藏的大学生及其家长思想中,以考取公务员(包括事业单位)为第一就业目标是大有人在的,致使许多在校大学生忽视所学专业的学习。培养大学生会思考能实战的目的是要从高等教育内部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这还不够,还必须要有高校外部就业政策的配合。从某种程度上度讲,通过公招考试是这些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动力之一。前些年,西藏某高校就出现过毕业班学生通过了自治区公招考试,但在校学业成绩不理想,不能按时顺利毕业的情况。显而易见,西藏就业政策对高校内部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大的,甚至是关键性作用。 (二)西藏公招考试政策做出重大改革 2012年印发的《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等部门关于积极做好2012年我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藏政办发[2012]23号),在全区高等教育界引起了较大反响。《通知》中对以往招录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试科目和方法进行了重大改革,规定“公开考录7000名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考评以学生在校的专业成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考评依据,按在校所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平均成绩计人笔试总分”(2011年的这一考试仅仅涉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两个部分)。 这项改革的效果如何?是否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业政策的变化是否实现了与高校内部“频率”协同一致、形成共振效应,是否实现了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目的?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