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封面

作者:周建华,吴海涛主编

页数:319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684631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为指导,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建立“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探索创新实践路径,特别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作者简介

  周建华,男,安徽临泉人,现为阜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吴海涛,男,安徽亳州人,现为阜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黄淮区域史研究。

本书特色

《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内容简介: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为指导,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建立”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探索创新实践路径,特别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目录

第一篇理论探索篇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进展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新进展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探讨
  第二节论思政教育物质利益原则的与时俱进
  第三节隐性思想教育五“e”理论
 第三章“灌输论”专题探究
  第一节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几点思考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原则
  第三节关于理论灌输的几点思考
第二篇课堂教学篇
 第四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课程建设的历程
  第二节大学生思想品德课课程建设构想
  第三节系统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
 第五章宏观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第一节强化“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后现代社会思潮对“两课”教育教学的影响
  第四节培育协同思维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第五节找准两课教改着力点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
  第六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第六章微观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第一节坚持“六个结合”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第二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第三节“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第四节“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
  第五节提高“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几个着力点
第三篇实践创新篇
 第七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论析与思考
  第一节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论析
  第二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思考
  第三节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第八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全球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第二节大学生思政教育育人功能的困境与对策
  第三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流失与应对
 第九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第一节构建“零距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第二节探索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第四篇网络教育篇
 第十章网络视域中思政课教学
  第一节网络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
  第二节论网络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节基于swot分析的“基础”课网络教育创新探究
 第十一章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红色网站”建设
  第二节试论因特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节“五个重心”: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第五篇党的建设篇
 第十二章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
  第一节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第二节高校学生党建必须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
 第十三章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探索
  第一节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执政规律的探索
  第二节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的执政能力建设思路与经验分析
 第十四章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的政治价值观
  第二节“八荣八耻”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启益
第六篇队伍建设篇
 第十五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节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高校的师德建设
  第四节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修养
  第十六章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第一节新时期学生政治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
  第二节高校班级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第三节高校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构建
第七篇大学生实际问题篇
 第十七章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思考
  第二节“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危机与自杀预防的学校干预策略
 第十八章诚信教育的多维考察与应对
  第一节“90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多元视域与对策
  第二节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多视角探因与对策
  后记

节选

  《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高校德育成果文库》:  二、后现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后现代社会思潮实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在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产力肢解下成为支离破碎的文化碎屑的客观反映。这种思潮最初是以自由化程度较高的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登陆中心,逐渐渗透到我国大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由于其打着科学和革新的旗号,带有一定的文化欺骗性,容易在大学生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私自利,消解责任  后现代社会思潮遵从商品社会的操作伦理,一切以“利己”为目的。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私自利倾向。做任何事,思考任何问题,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的利益,有利于自己的事就做,不利于自己的事就不做或少做,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取舍都以“利己”为标准。由于后现代不再讲责任,一些大学生便把个人偏执的幻想与任意的抉择相连接,把狂热混乱的生活情调与厌世的颓废情怀相拼贴,因为“我”不再需要承担责任。生活是为了开心,而不是为了承担责任,更不是为了痛苦,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人生哲学。  (二)极端个人主义后现代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是去中心化  认为随着社会在整体上被解构,社会再次分裂成为一个个私人.中心也随之终结。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常常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的思维和行为倾向。主张“个性独立,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生活方式异化,漠视集体和纪律,我行我素,组织纪律散漫,随意损坏公物,喜好奇装异服和哗众取宠的行为,并且对这些思想行为本身的意义和负面作用往往不加思考,盲目行动,还自以为个性鲜明,丰富生活色彩,他们欣赏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自我”理解为“唯我”,行为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反映出部分大学生自身行为价值评判标准紊乱。行为失去了整体和社会意义,从而对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信仰缺失,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社会思潮抽掉了视自由、理性和主体性为生命的西方人的生存根基和价值、信仰根基,否定主体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认识,否定人的理想信念,把人抛人了价值、信仰和生存的真空状态。受其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自身的正确信念,造成理想信念紊乱,各种唯心主义色彩较浓的思想意识乘虚而入,一些青年大学生整天生活在一种相对主义和缺乏准则的状态中,是非观念不明确,“怎么都行”对命运和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学习和生活失去目标,对一切都“无所谓”,完全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动力和自激机制。这种被动适应的“虚空”和缺乏着陆感的精神状态使血气方刚、有强烈情感意识的青年大学生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少数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以求解脱。  (四)追求时尚化、媚俗化和商品化  后现代社会思潮认为,当今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时尚化、媚俗化和商业化,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了“单面人”。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审美目光开始从高雅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流行语”“时尚”成为他们文化词典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条。一些大学生热衷于追星,沉迷于网络,陶醉于感官刺激,他们的审美心理也逐渐地发生了变化,日趋浮躁化、片面化和无深度。在他们看来,社会提倡的英模和榜样人物都是虚空的,感官的满足与情绪的宣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三、对“两课”教育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后现代社会思潮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过程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从众。由于其以“求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思想视野和观念之中,对有强烈求知欲、探索欲、世界观又尚未完善的大学生有着极大的迷惑性和诱惑力。因此,如何在“两课”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消除后现代社会思潮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应是“两课”教学摆脱困境,实现创新的重要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释难解疑,弘扬主旋律  “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两课”教学应坚持方向性原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人生观、价值观。以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理想和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打破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价值与集体目标的关系,使个人融人集体社会的大家庭中,并找到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个人价值追求和理想人生。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就理论讲理论,而应顾及大学生受后现代社会思潮影响的环境及其在思想上造成的冲击。如果绕开后现代社会思潮,也就离开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教育对象形成隔阂,因而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1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