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明杨玉相
页数:260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34591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高校转型与德育工作创新研究》收录的研究成果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注重运用相关专业理论和知识分析总结德育工作经验,升华为理论,同时又注意了理论成果的实践性、可操作性,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著作,不仅可以作为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参考资料,同时对具体从事高校德育工作的教师、工作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林明男,1958年7月出生,广西岑溪人,汉族,教授。现任贺州学院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至2014年,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7部;主持广西哲社规划课题2项、精品课程1门、高校德育工作研究立项一般课题1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建设项目1项;参与新世纪广西高教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和广西高校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等5项;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西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广西高教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2篇,曾获广西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广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并记个人二等功1次。 杨玉相男,1966年8月出生,广西贺州市人,汉族,副教授。现任贺州学院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服务。至今已经公开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出版教材及辅助教材6部(其中副主编2部,参编4部),参与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3项,2008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2012—201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近年来多次被评为学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本书特色
《高校德育成果文库:高校转型与德育工作创新研究》较全面地记录了贺州学院德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足迹,同时也从侧面记载了我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快速转型发展的足迹。《高校德育成果文库:高校转型与德育工作创新研究》收录了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取得的部分优秀研究成果,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等,有些论文和调研报告已经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或在有关学术会议上获奖。《高校德育成果文库:高校转型与德育工作创新研究》在结构上共分为九篇,具体是:理论探索篇、课堂教学篇、实践育人篇、校园文化篇、网络教育篇、心理健康教育篇、党团建设篇、管理服务创新篇、队伍建设篇等,共收录论文、调研报告36篇,涵盖了高校德育工作常涉及的多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面貌。
目录
生存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
贺州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
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
第二篇 课堂教学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路径
确保《纲要》课程教学取得实效的几个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思考
第三篇 实践育人篇
地方高校转型对大学生学业引导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与实践
地方高校基层人才培养的策略探讨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大学新生德育实践
第四篇 校园文化篇
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与发展
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图书馆主动参与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途径
地方高校学习型社团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第五篇 网络教育篇
高校转型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资源研究
基于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
第六篇 心理健康教育篇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
地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心理社团建设:本科院校职业心理教育的有效方式
第七篇 党团建设篇
高校转型发展中党建工作思考
党建工作助力高校转型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党员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思考
第八篇 管理服务创新篇
对高校学生工作服务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对加强大学就业指导机构工作能力的探讨
勤工助学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试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与学生就业工作
第九篇 队伍建设篇
高校发展转型: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探索
新媒体时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建设探究
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培养探析
后记
节选
《高校转型与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目的性很强、满足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和价值活动,在这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两种需要,一种需要是工具性价值,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需要满足,即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另一种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满足,即个体发展的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主体性价值。“需要是人的生存发展对于外部环境、自身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具体依赖性。”①所以,关照受教育者的需求,是生存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在生存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生存的需要,更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们积极地从事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历史,改变社会发展的进程,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一种活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最基础的东西,在历史的创造活动中,人类从外界取得一定的物质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为了能够一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由于历史的创造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历史的创造活动中,群众得到了生存与发展。这就必然性地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问题,即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普及到社会大众,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的生存与发展,这是生存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需要,以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要宣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并为其营造良好氛围,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深刻阐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以实际行动办理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与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同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机制,围绕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把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落脚点,解决好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及时有效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好群众需求的层次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适应这种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好群众需求的多变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滞后这种变化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实现科学理论大众化,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多样化发展以及国际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背景中,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激荡,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向多样化发展,导致了社会中理想迷茫、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现象的发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妨碍社会的良性运行。“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①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根据社会大众的特点,实现理论通俗化、理论具体化和理论民族化,为一般大众所掌握,为一般大众所需要。 三、生存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提供生存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为现实的个人提供生存的保障,表现为引领个体实现自我生存的认识和实践。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认识过程中,人的主观认识不可能总是正确地认识客观,不可避免地产生偏误,形成错觉,让人在思想上造成迷茫。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源于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一定主体的价值需要,其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实践认识水平,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看清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正确地处理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自觉意识的指导而不会盲目行动。正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功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的精神动力在实践中创造出巨大力量,把人的精神潜能产生创造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把个人的力量汇入到群体的力量之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集体力量充分地发挥出来创造历史。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