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文明著
页数:150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32526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黔东南是贵州边地,是一块远离主流文化的遐荒,为世人所不知。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用自己的心灵和双手创造了积淀深厚,博大灿烂,缤纷迷人的民族民间文化。苗族的吊脚楼、侗族鼓楼、花桥等纯本质的建筑艺术;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民族服饰;工艺精湛的银饰;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用以娱神也娱人的木鼓舞、芦笙舞、板凳舞、多耶舞等多姿多彩的舞蹈;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饮食文化和众多传统的习俗等等,都是这里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走进《中国乡土影像:贵州黔东南》,解读贵州黔东南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原因,追寻数百年前先祖的生活意韵,感受其特有的文化氛围、远古传承的生活方式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你会得到永远的精神享受。
本书特色
黔东南州是一个以苗族和侗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是全国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之一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黔东南地域相对封闭,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被誉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和“人类疲惫心灵的家园”,除博大灿烂的民族文化外,黔东南山水同样美丽迷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阳河,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有世界之最天生桥,有天下第一漂杉木河,有道教圣地云台山等等,从而成为“反璞归真,重返自然”的世界十大旅游景区之一。
李文明编著的《贵州黔东南》介绍了贵州黔东南的历史与现实,重点描述了黔东南地区文物古迹、古村落、民俗风情和特种旅游。
目录
月亮山
雷公山
清水江
潕阳河
都柳江
卷二 人文风物民族情
藏在花蕊中的节日——姊妹节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独木龙舟竞渡
月亮山苗族“吃鼓”习俗
尚重侗族“牯藏节”
惊心动魄的斗牛
多姿多彩的苗族服饰
雍容华贵的苗族银饰
精妙绝伦的刺绣和织锦
独具魅力的剪纸
巧夺天工的挑花
飘溢着古风的蜡染
卷三 灵山秀水疑仙境
增冲鼓楼
地坪风雨桥
青龙洞古建筑群
云台山风光
天下第一侗寨
卷四 千姿百态古村落
战国遗风——岜沙
干户苗寨——西江
“东方迪斯科”的故乡——反排
世界超短裙之乡——空申
居住在古汉民居中的苗族村落——龙塘
音乐的天堂·侗族大歌的起源地——小黄
隆里古城
千年一韵的占里
节选
《中国乡土影像:贵州黔东南》: 月亮山因为河流众多,纵横交错,因此,秋冬晴朗的天气,从河里蒸发出的雾气是一道罕见的奇观,雾带随河流的弯曲和山形的蜿蜒而干变万化,如少女纤纤素手,将一道道青山挽住,托起,让平日里雄浑无比的山体变得温柔而纤细。雾带将高山拦成两截,因此,有的山寨沉在雾的下面,而有的则浮在云的上边,使这些村庄变得如梦如幻,鸡犬之声则仿佛来自天国或者仙界,似有若无,时远时近缥缈空忽,让人产生一种不知道是在凡间还是在天上的感觉。 月亮山因为保存有大量的水源涵养林,1982年被从江县林业局列为涵养水源林重点保护区,1986年被从江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自然保护区。 因为月亮山山形破碎,切割深长,山高谷深,而且森林密布,加上在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山神、老变婆、野人等等的传说,更使月亮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历史上,月亮山有“九千里”之称,说明其地域的宽广。传说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到过月亮山,因此月亮山主峰东南面有一座高山叫做孔明山,山上尚存孔明寨、孔明街、孔明泉等遗址。月亮山下的古州城内还保留有诸葛城、诸葛塔、诸葛台、诸葛涧等古迹。红军长征的时候,红七军走过月亮山,还在九秋山上滚死一匹红军用来运输的马,装有银圆的箱子滚下山去,因为红军忙于赶路,顾不上去捡,后来九秋人还捡到过红军遗落的银圆。 清雍正下以前,月亮山是谁也不管,也管不了的地方,即“化外”之地。直至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才划归古州。因封建王朝历代对苗民的镇压和驱赶,苗民为逃避战乱和追杀而藏身深山老林,因此山中多为苗族。因山高坡陡,为适应自然,他们居住十分分散。世代繁衍生息,开山造田,于山野的苗民,在月亮山陡峭的山壁上开出了一圈一圈围着山转的腰带田,无论哪一个季节,你站在高处望去,那些都是山民给月亮山绣出的锦裳。 生活在月亮山中的还有水族、侗族和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因为环境的封闭,他们保存着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所以,那里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节日里,青年男女沉醉在吹笙跳月之中,除了展示自己的表演技能以外,还展示穿戴在身上的服饰。那些手工精细,图案鲜亮优美的服饰,往往是姑娘们从小就一针一线地挑刺出来的,从身上的服饰就可以看出姑娘们的心灵手巧、聪敏和智慧。披在身上、戴在头上闪耀着光芒的银饰则是父母的心血。家庭是否富足亦可以从姑娘的银饰上一目了然。夜里,情歌对唱则是另一番韵味,小伙子们相约到某个伙伴看上了的姑娘家里去,或者到姑娘来本寨走客落脚的主人家去对唱情歌。这里的情歌对唱是在家里火塘边进行的,老人借故离开了,把天地让给年轻人。山歌便开始唱起来了,一般是男的先唱,而且多为二人至三人小合唱,姑娘对答,人数也相当,有时姑娘没有伙伴,一个人也可以唱主角。他们开始唱相互探问的歌,然后唱赞美歌,向往与对方结识相恋的歌,有的也唱古歌,以故事叙述来表达心里要说的话,天快亮了就唱相思歌、分离歌。这些歌里有传统成套的,也有即兴编唱出来的。他们自由自在地唱,无拘无束地唱,悠悠然然的歌声,让整个山寨宁静而抒情。 当然,这里指的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方式,其他民族的也别有风味,有侗族的爬窗孔、弹牛腿琴、行歌坐月,瑶族的穿孔探妹等。 也许是因为环境的特殊、生态的优越,无污染的水源,吃绿色食品,吸新鲜空气以及这里的民众和睦共处、不欺不霸、与世无争、心态平和等原因,生活在月亮山区的人寿命特别长,百岁老人有二十多个,八九十岁的更是普遍现象。我在月亮山上挂职扶贫期间,走访过几位百岁老人,他们都还耳聪目明,还做一些家务事。《黎平府志》有这样的记载:“年未三十而色败,且耐老而寿。”月亮山又以贫困而著名,在这生活条件十分艰难的地区,长寿居然是普遍现象,真是一个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