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洪著
页数:355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396514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朱书传》用章回体的旧体通俗小说的结构形式,讲述了皖江历史文化名人、清代翰林朱书一生的生平事迹。《朱书传》引经据典,资料翔实,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展现朱书充实的文史建树和传奇的生命历程。
本书特色
朱书是清朝文学家、理学家,桐城派的先驱,与戴名世、方苞以清初三才子鼎立于世,其所著《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标志着皖江历史文化学科的发轫。《朱书传》以章回体的旧体通俗小说的结构形式,引经据典,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展现朱书充实的文史建树和传奇的生命历程。
目录
第一章 霍山岁月
一、贵一公朱改曹姓 三府君柴恿参鲁
二、莫贪利弟子退笔 末拜堂岳父归山
三、吾道南初露麟角 论干禄名动乡邦
四、保粮仓亲人遇难 卸责任昏官蛮横
五、圣世豺虎成麒麟 穷途杀子即害母
六、循史由来似神仙 金液何时驻朱颜
七、周太守归葬宿松 陈将军死后封候
八、蓼花血溅桑落洲 落叶归葬狮毛尖
九、昭明台杜鹃花红 读书处古木风悲
十、沙塘陂浮云长征 睢阳庙古乐声嗯
十一、颜公松鸿濛偶现 石道士元气常充
十二、梨树坞造屋四间 安庆府力拔头筹
十三、望蜀山把酒对月 过重关壮气忘艰
十四、宿松聿亏刘知府 旧县巧遇戴名世
十五、采石江扁舟遇险 李振裕拔贡皖江
第二章 太学读书
一、石井铺叩司农碑 桐山道瞻左公祠
二、此峡关谷幽林深 兔儿山石乱亭毁
三、李生呐言归故乡 颜回闻一以知十
四、考教习名列前茅 接凶信孤鸿南飞
五、新教习试鞭齐鲁 论孔子考辨是非
六、孔子子孙益屡受 三子后裔福不同
七、人马两厢争座次 石氐一门源流长
八、朱字绿著文辨析 查慎行吟诗赞扬
第三章 燕秦之道
一、卢沟桥残月如钩 固节 站烈女守节
二、铁篙非将军所遗 涿州为冲烦之地
三、汉昭烈君臣同席 杨忠愍位卑言高
四、忠烈祠内悼英烈 去思碑前怀故人
五、过真定府怀守臣 行获鹿道叹愚公
六、井陉不是谈兵处 武后欲绕妬女祠
七、张氏园亭鲁灵光 寿阳诗石贤者迹
八、晋平公九原兴叹 介子推立枯可疑
九、宋太宗火焚太原 汉高帝瘗埋韩信
十、宋老生遗爱霍州 娲皇陵不畏风雷
十一、叛相算命呆应验 巢父牵牛饮上游
十二、孟姜女不知所指 豫让桥应在何方
十三、裴晋公祠辨古字 蒲坂旅店书诗篇
十四、黄河未必不能改 潼关谁说战必败
十五、世已衰山川为祀 人好色山星有妻
十六、华阴西图画天然 太上皇墓址有误
十七、明英宗土木落难 姜太公滋水垂丝
十八、灞桥一火燌夕烬 金城千里米粮仓
第四章 关中论学
一、弃黄河守臣有罪 登华山张霪为先
二、冯少墟故土遗绪 方葆羽他乡拾弓
三、扣盘扪烛诚可谅 姿禀谅直业非浅
四、意即动有善有恶 人之初恶从何来
五、张采舒悚然危恩 王阳明善恶相混
六、种子美实皆可食 江水浊杂渐为之
七、谈天命蔽陷离穷 刚不惑遽言知命
八、肆力古文少吟诗 尊重姚江莫非贤
九、为将者进攻有恃 执兵人自卫而已
十、写声百诗序绝泰 与质人出游未呆
十一、赴榆林梁份犹豫 返京城朱书彷徨
第五章 滞留皖江
一、空山痛哭结发妻 滁州巧遇戴名世
二、小孤山虽小足贵 老长年余勇可贾
三、亳州道中羡农夫 苦县濑乡祀老子
四、恩亲人江城逢秋 记家谱世系略具
五、游迎江寺烈风炽 登大观亭大雨哗
六、杜鹃乱开严寒里 秋兰植根白云端
七、朱书征集文献书 净轮中兴宝相寺
八、孝而俭母亲无忧 梗且直皇帝勉留
九、狄公祠巨石如神 杜溪桥方苞访友
十、门前溪水喻曲折 窗外山峦兆阔疏
第六章 福建之行
一、解衣盘腿话古今 奋笔直书托隐显
二、平田泛舟悟进退 科场取人话是非
三、一手两孤千古恨 九死一生日月光
四、望海楼独自恩乡 陶瓶斋群噉荔枝
五、行吟深巷欢乐返 醉游道山叹息归
六、道山石林后辈建 荒野金石谁人拓
第七章 闽浙入扬州
一、白沙镇水映晓云 金斗山庵栖白鹤
二、梅文鼎历学盖世 武夷山栖隐终年
三、仙霞岭梅气冲路 江郎山苍猿挂树
四,风停雪止启画扃 香销树寒发旧条
五、船上吟诗难解闷 京口饮酒欲消愁
六、煮酒论百世之人 理想只一间茅屋
七、评孝水周彖易义 点东莱左氏博议
第八章 天津小住
一、张霖陕西任埋祸 朱书天津卫恩古
二、毛公堤绿柳成行 水稻田黄云如蒸
三,挽危局李公救时 策海运吴航此进
四、出文集田友志隐 纳友言朱书出山
第九章 中举之后
一、请达士莫漏同乡 得恩师褒奖数言
二、光焰烛天横万里 高华点瞻掩古人
三、气雄议确总裁喜 击节 弥日本房惊
四、方灵皋视为霸主 张逸峰眼中第一
五、再下第方苞南归 入翰林朱书此留
六、失所倚临岐赠言 皆自得万物静观
七、麦秋盈野和圣韵 星拂龙楼贺礼成
八、坐近春风暑便阑 映照海天清气彻
九、雁鹜翔空南飞去 圣驾谒陵豢中来
十、尽臣节 忠丽山河 苦矢贞操成孤标
十一、岁娩寄书贺前辈 元旦吟诗酬司农
十二、正月初六开绿萼 元宵前夜赏牡丹
十三、春伴圣驾谒东陵 夜颂胡君署宿松
十四、韬戈偃武征苗后 杏红梨白喜春来
十五、太社祈福祈土神 西苑赏月赏新柳
十六、种桃莫谴残英落 依归还托座中缘
十七、春种葡萄飘烟气 夏卧玉箪息炎官
十八、流光无情人将老 讹错太多眼早花
十九、仲秋恩念擘荔人 冬至斋宿翰林馆
第十章 最后岁月
一、和衷技书符圣训 上赐砚台重琼瑰
二、读御书墨香几上 赴朝会酒柒官袍
三、素车出城雪未尽 埋头抄诗笔欲飞
四、观样书皇上生喜 迁新居春草因艿
五、吃大餐难以消化 编韵书浮气顿消
六、深春飞书江南畔 仲夏跪迎帝王归
七、螬人才书局发达 获御览笔札生光
八、塞外修书亲芳润 内墀扎根丽日舒
九、城门停车问吉士 景山止猎吊编修
十、武英殿英才聚集 修书馆数馆发凡
十一、享荣华身穿轻裘 取野味仆人进官
十二、驱出国门沐春风 未授编修遭霜打
十三、卒京邸一时惊绝 入祠堂百年重光
后记
节选
《朱书传》: 洪武二年(1369年),皖西南宿松县来了许多移民,他们系奉朱元璋诏命,辗转经鄱阳县瓦屑坝迁来。其中一位相三(山)公,成为宿松朱姓始迁祖(一世)。 相三公,人称贵一公,兄弟三人,排行老大。来宿松前,老大占卜得一签:“牛上屋。”老二本山公得一签:“饭上树。”老三叫相四公,占卜得签:“石庙嘴朱家垅。”这是什么意思呢?三人一路走一路瞧,寻找卜兆。 三人来到了宿松县的杨西坂,进山见一牛系在废弃的砖窑上吃草。 相三公灵机一动,说:这不就是“牛上屋”吗?我就在此落户,不再往前走了。 老二想,哥哥有着落了,什么叫“饭上树”呢?老二走出山,来到了一个叫“拖罗坂”的地方,那里的农民正在田里劳动,馌者挂饷(送饭的把饭挂在树上)。老二想:这大概就是“饭上树”了吧?于是,老二落户在“拖罗坂”。 从此,宿松有一句话,叫“进山朱,出山朱”。 前面讲的是老大相三公,后面讲的是老二本山公。 老大、老二有着落了,相四公想,“石庙嘴朱家垅”在哪里呢?他来到了山崖边,见山崖中嵌了一座土庙,说:我不再往前走了。于是,兄弟三人都在宿松安了家。 老大相三公到宿松时,尚未成家,入赘宿松土居曹氏,生两子,叫兴一、兴二。兴一顶曹氏兵役,到浙江绍兴军当兵,再无消息。兴二公跟母亲姓曹,顶曹氏役。曹氏一位后人曹光汤,在考取生员(秀才)后,向县官说了祖上入赘曹家的情况,兴二公后裔才由曹姓恢复为朱姓。 兴二公(迁宿松二世)住杨西坂,有田四百多亩,娶妻李氏(李八),生五子:玉碹、玉璟、玉圮、玉珉、玉琳。老年的兴二公,将杨西坂的田一分为五,传了三百年,一直传至清初朱书出世。 兴二公去世后,葬屋后大塘峦。两百年后,约在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宿松的一位举人石汝莹想占大塘峦为已有。廪生朱朝选、附生朱朝光、增生朱希尧等人向县官据理力争,保住了大塘峦祖坟。所谓“朝”字辈,即朱书的祖父一辈。 兴二公的长子玉碹公(迁宿松三世)娶谷氏(谷五)为妻,生四子:洪、济、澄、深。洪公(迁宿松四世)娶陈氏为妻,生两子友椿、友松,后迁杜溪张家庄(罗家塘),买张文富房屋住,即为朱家大屋,后置田两百多亩。 友椿公(迁宿松五世)住其父旧居,娶胡氏为妻,生四子,文锦、文锦、文铠、文锧,四家同住大屋。文锦公住上重,文鐤住西偏上角,文铠公住西偏下角,文颁公住下重,一直延至朱书时。朱书出生时,大屋上重及西偏上、下角都废,只有大屋下重仍然是洪公时的旧结构。 朱文锦(迁宿松六世),即朱书高祖,娶熊氏为妻,生独子佐(单传)。 朱佐(迁宿松七世),字近松,即朱书的曾祖父,七十三岁去世。其娶石氏为妻,生三子朝珍(朱小六)、朝裕(朱小二)、朝顺(朱小三)。石氏去世后,近松公娶叶氏为继室,生三子朝裕、朝顺、朝宦。此外,叶氏还生三个女儿。近松公还娶了第三妻,无子。 朱朝宦(迁宿松八世),即朱荩,字肖松,1576年五月初三生,即朱书祖父。肖松公娶同年生的李氏(李重)为妻,生子光殿、光道、光陛(仲藻)及三个女儿。李氏1629年正月十七日葬,享年五十四岁。 肖松公皮肤黝黑,个子高,侠义心肠,好急人之所急,常代人还欠钱财。他于1648年七十三岁去世,葬于张福上,人称该地“金带黄伞,铁锁拖街”。张福上,即杜溪张家庄朱家大屋东大塘的南路山上,因其地古代有一个叫张福的钟,故叫“张福上”。 一次,一位清丈田地的人,侵占了朱朝宦的墓域。这个人夜里做梦,梦到一个脸黑、个子高的人以拐杖击打他,说:“奈何侵我!”这个侵占坟墓的人叩头谢罪许久,才得到原谅。这个事情传了开来,村上人说,朱朝宦是神人。 祖父去世六年后,朱书出世。祖父与孙子无缘并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