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东月//肖靖
页数:283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372165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2版)/新编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规划教材》这次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书稿中存在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之处进行了纠正,并汲取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重点对三、宫殿建筑和五、陵墓建筑进行了大篇幅的删改。《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2版)/新编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规划教材》在结构上分为两篇共十一章。上篇为中国古代建筑,包括八章:一、,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二、至八、分别为中国古代城防建筑、宫殿建筑、坛庙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古村落与民居,以及中国古代的楼阁、桥梁与水利工程。下篇为中国古典园林,由三章构成,分别为:九、,中国古典园林概述;十、,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和构景手法;十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装饰、室内陈设与现存精品园林。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本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与信息,每一章我们都配套制作了课件,以及期末考试样题等。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与特征
第四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
第五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旅游价值与欣赏
第二章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的发展历史与工程结构
第二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的形制与营造
第三节 现存著名的古代城防建筑
第四节 世界遗产——万里长城
第三章 宫殿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与造型艺术
第三节 现存著名宫殿建筑
第四章 坛庙祭祀建筑
第一节 坛庙祭祀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坛庙祭祀建筑的形制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 现存著名的坛庙建筑
第五章 陵墓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古代丧葬方式及陵墓类型
第三节 帝王陵寝建筑的组成与布局
第四节 帝王陵寝的分布与选址
第五节 中国现存著名的帝王陵墓建筑
第六章 宗教建筑
第一节 佛教建筑
第二节 道教建筑
第三节 伊斯兰教建筑
第三节 基督教建筑
第七章 古村落与民居
第一节 中国古村落
第二节 中国民居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楼阁、桥梁与水利工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楼阁建筑
第二节 中国古代桥梁
第三节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下篇 中国古典园林
第九章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第三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元素与艺术境界
第十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和构景手法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第十一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装饰、室内陈设与现存精品园林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装饰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室内家具与陈设
第三节 中国现存精品古典园林
参考文献
节选
《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2版)/新编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规划教材》: 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祠,又被称为家庙、祠堂。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祠堂依宗族组织可分为宗祠(总祠)和家祠。按《周礼》规定,“天子至于士皆有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士二。”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能建庙祭祖,庶人是没有这个权力的。古代宗庙是一庙一主,即一个祖先立一个宗庙。东汉光武帝以后改为一庙多室,每室供奉一主的形制,官庶皆立一庙,遂产生不同等级的家庙体量规格的规定。至于庙内设几室,各代不一。到唐代定为一庙九室,亲尽则祧迁,另立祧庙安置迁出的神主,直到明、清仍沿用此制。 因“事死如生”,宗庙的建筑形式完全按照生前的住宅形制布置,即“前堂后寝”的规式。前为居室,供祭祀礼拜;后为寝居,供养祖先神主。宋代以后庶人阶层有了建祠祭祖的权力,宗氏祠堂在中国遍及城乡,祠堂建筑的规模虽不如坛庙宏大,但大多建筑精巧、华丽。较为有名的家庙有安徽龙川胡氏祠堂、广州的陈家祠堂等。 祠堂虽然是祭祖的处所,也是家族议事、学堂及履行族法、家法之地。同时又是宗族成员社会交往的场所,可说是全村镇居民的公共建筑,所以祠堂内往往加设戏台及宽广的廊庑来满足使用要求,以备节日设桌宴饮,设凳观剧。有的祠堂还附设义学、义仓,具有广泛的公共活动内容。(三)先贤名人祠庙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先贤名士辈出。为了纪念其功德,全国各地建立了众多的先贤名人祠庙。其中除文、武庙为国家祭典外,大部分是由民间或地方设立,并且深受百姓的信仰与爱戴。这些祠庙或设在先贤名士的家乡与其主要建功立业之地,或是由先贤的故居发展而成。 先贤名人祠庙主要包括圣德贤王祠庙、各类名人祠庙。现存于世的这些圣德贤王庙,诸如神农祠、黄帝庙、尧庙、舜庙等就是对于“三皇五帝”的认同和纪念,这种认同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一直延续到今天。 名人祠庙主要包括了忠臣祠庙和文人祠庙两类,忠臣祠庙中受到奉祀的忠臣义士,或与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相关,或与某一地点相联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赢得民众的称赞和崇敬。他们虽然属于统治阶级,但都表现出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文人祠庙所奉祀的人物是文人群体中的杰出者,顽强地保持了视道义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保持着作为社会良心和时代脊梁的可贵品格,民间人士出于景仰之情而自发地建祠造庙。这些祠庙规模一般都不很大,建筑也不华美艳丽,但都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世界。 名人祠庙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其中尤以祭祀孔子的文庙和祭祀关羽的武庙最为突出。孔丘被奉为儒家之祖,汉以后历代帝王大多崇奉儒学,敕令在京城和各州县建孔庙。清朝雍正皇帝特别准许曲阜和全国各地的孔庙屋顶能使用黄琉璃瓦,其等级可与帝王宫殿相比,孔庙也是唯一具有皇家宫廷建筑规格的祠庙。山东曲阜的孔庙规模最大,与孑L府、孔林(简称“三孔”)被联合国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孑L庙相并行的奉祀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庙,或称关帝庙、武庙,以关羽老家山西解州的关帝庙规模最大。 此外,还有不少岳飞庙,以浙江杭州西湖岳庙为最。至于各地纪念名臣、先贤、义士、节烈的庙祠,如北京文天祥祠、山东邹县孟轲庙、山西太原邑姜祠(晋祠),以及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阳奉祀三国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的“武侯祠”、四川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祠、广东潮州的韩文公(韩愈)祠、合肥包公祠等,其数量之多就难以统计了。 有些祠堂与墓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祠墓合一的布局方式。如杭州岳庙与岳坟结合,扬州史公祠与史可法墓结合。很多先贤祠庙是民间自发建立的,由于群众聚会的需要,往往将祠庙附近用地加以规划,形成游览性的园林。人们在凭吊之余可游憩其间,如杜甫草堂、三苏祠等。 坛庙祭祀建筑的起源是由儒家礼制思想引发的,所以它仅盛行于礼制思想根植甚厚的汉族地区(或接受汉文化较深的地区)。至于不同信仰的蒙、藏族及信仰伊斯兰教的诸民族,则另有属于各自民族的鬼神信仰及相应的祭礼建筑,如维吾尔族的名贤祠、回族的拱北、白族的本主庙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