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坤著
页数:394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396522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春上明月山》(散文随笔集),重新收录作者多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精华,如获得2014澳门基金会举办的“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人征文大奖的《澳门的云淡风轻》,被收入江西省中学生语文课外辅导读物的《春上明月山》,及其它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的作品,以及发表在《青年文学》封二的人物素描系列、《新年晚报》上的“清气乾坤”个人专栏文章。
作者简介
徐坤,一九六五年三月出生于沈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青联委员。 一九九三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小说散文三百多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白话》、《先锋》、《热狗》、《沈阳啊沈阳》、《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短篇小说《遭遇爱情》、《鸟粪》、《狗日的足球》、《厨房》、《一个老外在中国》,长篇小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爱你两周半》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日语。多次获得《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评选的优秀小说奖,获首届“冯牧文学奖”,首届“女性文学成就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
本书特色
由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徐坤躬亲编成,共分五卷,囊括了徐坤进入文坛以来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精选了徐坤进入新世纪以来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八月狂想曲》《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热狗》《厨房》《春上明月山》。。李敬泽盛赞此套《徐坤文集》的出版可谓是“金光四射”。
徐坤以女性作家与年轻学者的双重身份立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其先锋姿态与女性视角令人耳目一新。尤为值得称许的是,她注意把握先锋精神与读者审美传统和本土文化的辩证关系;她坚执于女性视角却又不放弃对变革中社会生活的多层面扫瞄;她揭示知识男女情趣、心理中多种欲望的躁动,却又在深层呼唤着人与人之间‘彼此善待,真心贴近’的和谐关系,其形而下的具象与形而上的哲理水乳交融。徐坤的小说技巧趋于圆熟,风格轻巧,被认为是极具“女性人文主义”色彩的代表性作家。进入新世纪以来,徐坤不断挑战自我,关注社会,主要从事长篇小说和话剧创作,成就斐然,作品日益走向阔大与深沉。
目录
谈球论艺
张梅:你那酒汪汪的玫瑰色女狐狸眼睛
李敬泽: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毕飞宇:哺乳期的父亲
李洁非:天涯.明月.刀
叶舟:在地为马,在天如鹰
阿来:侬本多情
邱华栋的猎户星
好人刘庆邦
南方的王干
荆歌:飘逸一才子
魏微:从南方到北方
艾真:美女.狗.作家
张洁:恨比爱更长久
红真:今晚出去喝一杯
江山如画皮,人生如梦遗
王必胜:亦庄亦谐说老王
高洪波:赤子之心
徐迅:闲寂风雅处,禅心入定时
裘山山的“天堂”和戴玉强的金嗓子
郭启宏: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邹静之:歌剧《西施》的情怀
赵氏孤儿:从高古到俗世
海天冰谷里的比约克
张宇的那些球事儿
千秋大业一场球
笔底河山
春上明月山
刹马乌巾荡
一桥横卧,坐拥千年
扬州:一城春水,二分明月,三月烟花
沈阳的美丽与哀愁
壮哉红旗渠
问世间情为何物
澳门的云淡风轻
穿越撒哈拉
陶令不知何处去
“万古臣纲”话菱里
宣纸的滋味
古贡枣园的雕刻时光
暮投石壕村
温州的温度
积水潭的风华世代
江南第一勾青。湖山几抹新绿
我有茅台.鼓瑟吹笙
杂感杂谈
在鲁院那边
亲戚们
回家过年
有病是福
我的红小兵生涯
红色娘子军
从语言到躯体
十年一觉女权梦.赢得什么什么名
一间自己的屋子
手指的狂欢节
臧否
都柏林的乔伊斯
张爱玲的“显”与“隐”
知识分子.向死而生
日本女作家:徘徊在生活的日常性之间
一头蟋蟀的出名与自由
《风之王》:是什么使我们泪水盈盈
2013:蛇仙驾到
几次演讲
鳄鱼与母老虎——首届“中国一西班牙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王蒙:上帝选中的人——“青春万岁——王蒙文学创作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与人民同歌.与时代同行——“鲁迅文学院建院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当我们谈论门罗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第二届“中国一西班牙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为什么不是闷与骚——在青岛海洋大学“王蒙最新双长篇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节选
《徐坤文集:春上明月山》: 稍有不足的是,编剧大概为了迎合当代人的趣味,有意模糊时代背景,弱化或回避了一些政治性话语。歌词里其实应该正面强调那一代人要建设新中国的理想,那种单纯的信仰,理想主义的热情元素要加强。比如,白雪梅她们为什么非要隐瞒体重、死乞白赖要参军?难道不是一种革命军队的光荣在吸引,是革命英雄主义在激励吗?她们这一路走一路受难,队伍又靠什么理念来教导支撑新兵?仅仅靠爱情、靠花儿朵儿的就行吗?一个人为了信仰去战斗,不丢人,为什么要羞答答不肯正面说出来呢?人们都知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国情和氛围是什么样,在歌剧里却没有很好体现。在这一点上歌剧没有将原著的精神表现出来。这方面,应该参考一下《长征组歌》,参考一下《志愿军进行曲》,它们那种时代感,那种符合情境的韵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节奏一响,就令人想起那个年代,那个令人热血贲张的时代。 6舞台布景什么的就不用说了,花千万元打造的旋转舞台、升降台、漫天飞雪、一望无际的格桑花等等有超强恢弘的视觉效果,可谓先声夺人。音乐叙事也很成功。张千一的音乐也没的可说,写西藏的曲子,大概目前还无人可出其右。音乐一响,就令人闻到张干一的西藏味儿,那也是浸到他自己旋律深处、用熟了的某些固定音符和调式。独唱、对唱、二重唱、三重唱、小合唱、合唱,几乎所有的形式都用上了。 歌剧歌剧,有歌才有剧,听的就是那两口唱。最期待的,仍然是戴玉强的咏叹调。前期的宣叙调太多,有点招人烦。大概是编导总担心听众是白痴看不懂戏,就频繁地用对唱、重唱来叙事介绍剧情。其实不用来回芝麻谷子的介绍,就那么点事儿,谁一看都明白。你倒是唱啊!你倒是炫技啊!你倒是让人饱耳福过足听瘾啊!我看了下表,演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从晚七点半开演到九点钟的时候,还一个高潮都没有呢,没有一段像样的唱,没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剧情出现。只牺牲过一个拽牦牛的革命同志,男女主角还你一句我一句搞不成形的试探和揣摸。 多亏还有个戴玉强。多亏他有很好的控制力。多亏有他对粉丝的号召力垫底,人们还能忍得住,还能等得起,还能强忍着听。知道他会来一大段过瘾的唱,早晚都会唱的。 是哦,剧情不足,又没有幕间休息时,被冷冷的空调吹得如坐针毡的观众,全靠对偶像的热爱和渴望支撑着,等下去。是秋天啊!解放军歌剧院的冷气为什么还死命地开足了吹?军队电价低,浪费电不要钱吗?哦,原来台上的演员在穿棉衣表演,他们需要适合的冷度。可怜我们穿着夏装前去观摩的现场观众,冷风飕飕,贴着骨头缝直往脖子里钻啊啊啊……为了裘一姐和戴偶像,我忍我忍我忍忍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