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法)雷奈·格鲁塞
页数:733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9
ISBN:97871010196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世界东方学名著。作者长期担任法国吉美博物馆馆长,1945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本书介绍与论述了近年与中东、印度、中国、日本的艺术文明史,既是一本学术、资料价值很高的东方学专著,也是一本雅俗共赏的高水平普及读物。
目录
第一卷 中译本序言
原序
第一章 东方最古的文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第二章 埃及文明
第三章 迦勒底-亚述文明
第四章 波斯的伊斯兰教时代前的文明
第五章 阿拉伯文明
第六章 波斯的伊斯兰教文明
第二卷 印度的文明
第二卷 原序
第一章 佛教的及婆罗门的印度
第二章 印度尼西亚及马来群岛
第三章 伊斯兰教的印度
译后记
译名对照表
插图选
第三卷 中国的文明
中译本序言
原序
第一章 中国审美观念的形成
第二章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艺术法则的确定
第四章 明代的美术爱好与画院艺术
第五章 西藏的文化
第四卷 日本的文明
原序
日本简介:民族起源及适应外来影响的能力
史前期的日本
佛教的传入
奈良时代
平安时代
藤原时代
镰时代
足利将军时代
德川幕府
译名对照表
插图选
节选
——东方的新石器时代遗物
亚洲文明,大部分无疑地可溯源至史前时代,即使并非普遍如此,至少也显然属于同一根源。对于东方史前期遗物的研究,“虽然只是在近三个年左右才进行,但它提供了一些见解已深深涉及伟大的历史诸文明之间,尽管后来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开始时已形成不同程度的承上店下的亲缘联系”。
关于属大而洋、多瑙河、乌克兰,以及爱琴海的诸文明,国不在本书范国之内,姑不具论,在这显我们所见到的第一个史前期文明乃是埃及文明。沿利比亚境内个已干涸的尼罗河支流两岸,曾发现有旧石器时代的居民点,和属于“下旧石器时代(LowerPaleolithic)”的数以干计的磨削石斧,式样属法国考古学家们所谓的“舍利式”和“阿舍利式”,这是由于在塞纳河_马恩河之间的舍利和亚眠附近的圣·阿舍利两地发掘到的旧石器时代遗物而得名的。但此后即究然中断,可确称为新石器时代的文明一直无迹可寻;然而我们现在却于纳伽达、阿拜多斯,和埃尔-阿姆拉等地的尼罗河畔发现了丰富的“后新石器时代”——即当石器时代告终而铜器开始出现之时,“其年代至少约在公元前5000年”——的文明。在这古述时代,此流域内的居民——大多数无疑的属于和地中海各民族有亲缘的一种或数种民族——已驯养了狗、驴、牛、羊和瞪羚,并且种植了大麦、各于和小麦。他们的武器和工具——镰刀和犁头——以及家用什物都是用燧石制或的。特别是黄色燧石片所制的微弯的小刀,打磨得如金属一般,异常精美。似最使我们惊叹的则是他们的瓶罐类器皿。这些由沙岩、花岗岩、大理石、间绿岩、黑矅石、雪花石或水晶等所雕制的水瓶,不论是圆筒形或混圆形,都属于遗存至今的史前期最美而的器物之一。他们的饰晶一部分是新石器时代的式样——如骨质、象牙质或燧石质的手钏和项链——另一部分则已是铜质的了,尤其是针锥之类。
至于陶器艺术,也有丰富的遗物,依年代先后而言,最早的是光滑的泥质红陶瓶类,在口端周图饰有黑色砑光的环带,其次为粗而的红陶,最后是有各种纹饰的红色或淡黄色的陶器。至于形制也穷极变仇,有碗,圆筒形的瓶、壶,混圆的罐,工足的鼎,等等。所有器具都是徒手制成,不用任何旋轮,上面的图绘也未经火烧过。花纹则或为几何图形——花斑、长方格、同心菱、锯齿,或交错的新月与线轴纹、平行波浪纹、螺旋纹,以及蜗牛形的花纹;或为仿绘的动植物形态——一列列的程式仇的水鸟、树术,等等;有时也装饰着真正的图画:如送丧的小船,奠酒的瓮,或仪礼中的舞蹈等,这一切也都是同样程式化了的(图1)。
这里可注意的是埃及学者们常把埃及此种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区分为两今阶段:第一阶段当公元前7500年至5000年之间,中心地在上埃及的纳伽达,其性质似乎是属于非洲的;第二阶段当公元前5000年至3500年之间,中心地在北部,其性质则似属于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