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邓章应著
页数:30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0101434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纳西东巴文和水族水文是中国西南地区两种原始文字,虽已为当时首领阶层所掌握和使用,但都还尚未发展到成熟文字阶段。本书首先对纳西东巴文与水族水文两种文字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比较,并通过研究成果较多、积累较多经验的东巴文研究反观水文研究,以期促进两种文字研究的共同发展。在两种文字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尽力探讨了原始文字产生与发展中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如原始文字的特征、原始文字的类型及对后来发达文字系统的影响。
本书特色
纳西东巴文和水族水文是中国西南地区两种原始文字,虽已为当时首领阶层所掌握和使用,但都还尚未发展到成熟文字阶段。本书首先对纳西东巴文与水族水文两种文字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比较,并通过研究成果较多、积累较多经验的东巴文研究反观水文研究,以期促进两种文字研究的共同发展。在两种文字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尽力探讨了原始文字产生与发展中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如原始文字的特征、原始文字的类型及对后来发达文字系统的影响。
目录
《比较文字学丛书》总序
序
绪论东巴文与水文概况
第一节 两种文字的使用领域
第二节 两种文字字符体系构成
第三节 相关材料说明
第一章 研究历史比较。
第一节 东巴文研究概况
第二节 水文研究概况
第三节 从东巴文研究看水文研究
第二章 文字名称比较
第一节 东巴文的名称
第二节 水文的名称
第三节 两种文字名称比较
第三章 文字起源神话比较
第一节 东巴文文字起源神话
第二节 水族文字起源神话研究
第三节 两种文字起源神话比较
第四章 文字系统与文字性质比较(上)
第一节 东巴文表达语言方式
第二节 水文表达语言方式
第五章 文字系统与文字性质比较(下)
第一节 东巴文字词对应研究
第二节 水文字词对应研究
第三节 两种文字性质比较
第六章 字符形成机制比较(上)
第一节 东巴文初造字的字符形成机制
第二节 水文初造字的字符形成机制
第七章 字符形成机制比较(下)
第一节 东巴文新造字的参照机制
第二节 水文新造字字符形成机制
第三节 两种文字字符形成机制比较
第八章 文字符号体态比较
第一节 东巴文的符号体态
第二节 水文的符号体态
第三节 两种文字符号体态比较
第九章 文字演变比较
第一节 东巴文的演变
第二节 水文的演变
第三节 两种文字演变比较
第十章 文字濒危与抢救
第一节 东巴文的濒危与抢救
第二节 水文的濒危与抢救
第三节 两种文字濒危与抢救的比较
附录1:东巴文研究目录(2004—2013)
附录2:水文研究目录(1948—2013)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绪论东巴文与水文概况
第一节 两种文字的使用领域
第二节 两种文字字符体系构成
第三节 相关材料说明
第一章 研究历史比较。
第一节 东巴文研究概况
第二节 水文研究概况
第三节 从东巴文研究看水文研究
第二章 文字名称比较
第一节 东巴文的名称
第二节 水文的名称
第三节 两种文字名称比较
第三章 文字起源神话比较
第一节 东巴文文字起源神话
第二节 水族文字起源神话研究
第三节 两种文字起源神话比较
第四章 文字系统与文字性质比较(上)
第一节 东巴文表达语言方式
第二节 水文表达语言方式
第五章 文字系统与文字性质比较(下)
第一节 东巴文字词对应研究
第二节 水文字词对应研究
第三节 两种文字性质比较
第六章 字符形成机制比较(上)
第一节 东巴文初造字的字符形成机制
第二节 水文初造字的字符形成机制
第七章 字符形成机制比较(下)
第一节 东巴文新造字的参照机制
第二节 水文新造字字符形成机制
第三节 两种文字字符形成机制比较
第八章 文字符号体态比较
第一节 东巴文的符号体态
第二节 水文的符号体态
第三节 两种文字符号体态比较
第九章 文字演变比较
第一节 东巴文的演变
第二节 水文的演变
第三节 两种文字演变比较
第十章 文字濒危与抢救
第一节 东巴文的濒危与抢救
第二节 水文的濒危与抢救
第三节 两种文字濒危与抢救的比较
附录1:东巴文研究目录(2004—2013)
附录2:水文研究目录(1948—2013)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