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幼军著
页数:256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313470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孙幼军文集(第十五卷)》是首次将孙幼军的作品做出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既包含了孙幼军早期有影响力的作品,也包含他最新创作的作品,还有孙幼军的短篇童话集,分类明确、系统完整,对我国儿童文学界有重要意义。 《孙幼军文集(第十五卷)》收录了孙幼军的散文,文字语言,朴实、圆润、流畅,自然有如山间晶莹溪水之潺潺流淌。他不尚辞藻,却给人以美好词章和文采的惬意享受。 说幼军的文学语言已臻炉火纯青之境是决不为过的。他的散文是童话家的精彩散文,是美文,是中国新时期、新世纪散文宝库中的别样明珠,是广大成人和青少年丰富精神生活,接受高尚思想和美感熏陶,甚至学习作文和创作难得的文学读本。
作者简介
孙幼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名誉理事。代表作品有: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怪老头儿前传》《蛤蟆将军和他的兵》《漫游奇境》《神秘的大鸟》,长篇传奇《小济公传》,中篇童话《神奇的房子》《云里国历险记》《白妞儿和老树精》,系列童话集《怪老头儿》《小猪唏哩呼噜》,短篇童话《小狗的小房子》《小贝流浪记》《冰小鸭的春天》,散文集《怪老头儿随想录》等。曾获安徒生提名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本书特色
★简洁,活泼,有情趣,念下去宛然孩子的口气,可是没有孩子常有的种种语病。我猜想作者是下过功夫向孩子学习语言的……
——叶圣陶
★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只孩子们不忍释卷,成年人也是爱讲习的,在这一点上,孙幼军的童话就具有这个特色。
——陈伯吹
★孙幼军最早以《小布头奇遇记》名世,“崛起”于半个多世纪前。此后,他又写出《玩具店的夜》《没有风的扇子》《小狗的小房子》《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小熊请客》《小猪唏哩呼噜》和《小布头新奇遇记》等数以百计的长中短篇佳作,为我国童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于1990年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和I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作品证书的殊荣。在国内,其作品屡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大奖。儿童文学创作史上,他是中国童话史家、儿童文学史家绕不开的一座山。
——樊发稼
★幻想艺术的天空闪耀着璀璨的中国童话之星,千百万孩子谁不熟知小布头、怪老头儿、小猪唏哩呼噜?孙幼军童话是继叶圣陶、张天翼、严文井之后的又一座童话艺术山峰。赤子的情怀,民族的立场,精致的语言,本真的颜色,打磨出具有正宗中国民族风格乃至北京语境特色的童话奇葩。古汉语教授和童话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孙幼军对笔下的语言不敢有丝毫疏忽,他用特有文字与格调揭示出文学对于儿童精神生命的自由舒展及其想象空间的无限延伸所具有的永恒意义。孙幼军作品体现了童话艺术可能达到的诗性的深刻度与幻想的广阔度。
——王泉根
★作者有一颗未褪色的赤子之心,他笔下的每个儿童(包括小苹,也包括玩具群里的小老虎、大洋娃娃、布猴子、小花猫……)无一不是稚态可掬、活灵活现,看得出他对儿童不仅熟悉,而且是真正喜爱的,他作品中的童趣不是挤出来,而是前呼后拥冒出来的。这是一种难得的才华。他语言之精彩,只是这才华和童心的外在表现,正如张天翼无往不在的充满童趣的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是他童心的体现一样。
——刘绪源
节选
《孙幼军文集(第十五卷)》: “洋教头”本来是对在中国教书的外国人的戏称。我在外国驻华大使馆教书的时候,我的那些中国朋友也叫我“洋教头”。我想想,倒也通。一个是,我是教洋人的教头;再一个是,对于那些“老外”来说,我也是洋人,一个东方洋人。 1972年年底,我从江西一个山沟沟里调回北京,结束了三年零两个月的“五七战士”生活。我原来工作的W学院在“文革”中被撤销,我是沾了妻子的光才回来的,她是位医生。还好,赋闲了两个月,我也有了工作。 我兴奋异常。你想想啊,“停课闹革命”,一闹就是七年,我终于可以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了!此外,教的学生是外国驻华大使馆和新闻、商务机构的外国人,又增添了几分神秘感。我报到后,外交人员服务局还发给我150元的“置装费”,也是从未有过的事。那笔钱几乎是我三个月的工资。看来,我这历来不修边幅的穷小子也要梳洗打扮一番了! 可是,我很快就陷入了惶恐不安之中。 汉语教研室的负责人是一位戴着副近视镜,两腮刮得铁青的白胖子。他找我谈话,询问两句我以前从事汉语教学的经历后,简单介绍了一下他的教研室,接着就说:“有人以为闯过了大门警卫那一道关进入大使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才不是那么回事呢!一个家伙藏在大使馆的汽车里混进去了,在使馆里头藏了半个多月——当然不能进去抓他,那一小块地方算人家的领土。可是他也别想溜出咱们的国境,到底在海关抓住他了。那是叛国罪!” 接下来,他又举了好几个类似的例子,讲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谈话结束,时间尚早。我想既然我已报到,就算正式上班了,有事没事,也不该回家,决定到教研室翻翻书报消磨时光。 教研室坐着一个人,正在看报,见我进去,立刻跟我打招呼,说他也是等着教研室安排课程的。那人同我年龄相仿,头发蓬乱,戴着副近视镜,衣着也同我一样随随便便。所有这些使我立即将他引为同类,我们朋友般交谈起来。 原来,他到教研室虽是第一天,却早在局里工作。我刚好可以向他了解一些情况。我问他:“是不是教研室有人借工作之便,钻进使馆里就不出来了?” 他睁圆双眼,透过厚厚的镜片盯着我:“不出来干什么?” 我说:“找机会逃到国外去呀!” 他摇摇头说:“没听说过教员里有叛逃的……是如来佛跟你讲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