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西方雕塑大师那些事儿

封面

作者:李小平魏丹

页数:168

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401294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轻松读艺术:西方雕塑大师那些事儿》讲述在生命中我们为了自由、为了信仰、为了爱情无数次被感动,而这烟花般美妙的时光转瞬即逝,我们开始渴望铭记。于是有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致力用各种坚硬的质料雕刻出美的造型,并赋予其永恒的生命力。他们有个光荣的名称——雕塑家。当我们的身躯渐渐老去,当我们的时代成为过去,一座座雕塑却依旧伫立在那里,记录着历史,铭记着回忆。并非因为金属或石头更耐得了岁月的侵蚀,被塑造、镂刻的是霎那,更是永恒。

本书特色

触摸艺术,感知20位世界雕塑大师的奇闻逸事! 李小平、魏丹编著的《西方雕塑大师那些事儿》精选西方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20位雕塑大师,用现代语言,客观评述了他们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逸闻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胜,具有可读性。能使广大读者从新的角度了解历史,了解西方雕塑艺术。

目录

序言

每一件雕塑中都禁锢着一个鲜活的生命

菲迪亚斯(约公元前480—公元前430)

雕塑史上的第一座高蜂

米隆(约公元前492—公元前440)

永远的掷铁饼者

多纳太罗(1386—1466)

文艺复兴的开路者

米开朗琪罗(1475—1564)

“哈姆雷特”式的精神贵族

本威努托·切利尼(1500—1571)

米开朗琪罗的另类“徒弟”

乔凡尼·达·波洛尼亚(1529—1608)

一个完美的“意大利人”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1598—1680)

带着搬锁跳舞的巴洛克雕塑家

让·安东尼·乌东(1741—1825)

用真实缔造最美的生命

安冬尼奥·卡诺瓦(1757—1822)

鼗致是单纯的热爱那些古物

托尔瓦德逊(1770—1840)

秉持最质朴的民众精神

弗朗索瓦·吕德(1784—1885)

浪漫主义先锋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

生活中不缺少美,知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1861—1944)

一个执着于自然和人体的雕塑家

卡米尔·克洛岱尔(1864—1943)

为爱痴狂的女雕塑家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1876—1957)

一只不落地的鸟

让·艾尔普(1887—1966)

像作诗一样去雕塑

亨利·摩尔(1898—1986)

在空洞中探求生命的奥秘

亚历山大·考尔德(1898—1976)

动静皆宜的雕塑家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

孤独地前行

杜安·汉森(1925—1996)

最普通的真实

前言

每一件雕塑中都禁锢着一个鲜活的生命

东兔西乌,时光飞逝。感叹年华的远去,感叹时光的无情。在人类所创造的各类艺术样式中,唯有雕塑在与时光的对抗中坚立最久。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或纪念物。这样的说法几乎是不近人情的,雕塑是由雕塑家创造出来的带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每一件雕塑中都禁锢着一个灵魂。雕塑家们为它们构造筋骨、丰满血肉,它们以精神为生,精神不灭则永不消亡。

从遥远的古希腊到现代,在漫漫数千年的艺术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闪烁着奇异光彩的、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杰作——雕塑。英国思想家琼·罗斯金说过:“伟大民族的自传记载于三本书上:勋业的陈述、理论的宣传和艺术作品。而唯有艺术作品才是最可信赖的。”因而雕塑被称为“永恒的艺术”,它能穿过历史,展示着民族的业绩和时代的精神。

一座座雕塑,就是一本本厚重的历史。光滑的大理石下承载了信仰、情感和思想等丰富的精神内涵。它们有的欢快轻巧,有的悲悯沉重。若我们有幸能去亲自欣赏这些经典之作,与之相对产生心灵上的交流,就能在坚硬的大理石之下看到它们蓬勃的生命力。

雕塑艺术从诞生起,就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时间最古、留存最久的,是历史文化信息最稳定的保存形式。作为文化整体的一部分,雕塑艺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丰富的面貌。文化类型的不同,导致雕塑艺术产生差异。不同的时代造就出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化主导着雕塑艺术的方方面面,如石器时代的巫术与泛灵论、古希腊时代的理性与和谐、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等。在同一时代中,又因雕塑家天赋、阅历、性格等不同,呈现出众多风格各异的杰作。

唐代诗人众多,而李白被称为天才,白居易是人才,李贺则是鬼才。天才的才情如同黄河之水奔腾而出;人才则是处处有章可循,从他的作品中可找出其思路的清晰脉络;鬼才却是出其不意,险中求胜。当然,雕塑家中也有天才和鬼才之分。如古希腊的菲狄亚斯与波利克里托斯是天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纳太罗与米开朗琪罗是鬼才,法国19世纪左右的吕德、罗丹等应该属于人才。即使同一作者的作品也会因生命不同阶段的不同遭遇而出现变化,如多纳太罗不同时期的作品就有明显的变化。在西方艺术史上,风格变化最多的当属罗丹,他的作品几乎囊括了同时代不同流派的风格演变,其精力之盛、变化之多令人惊叹。

雕塑往往蕴含了雕塑家的情绪和理念。雕塑家将自己的理想以及现实中的感慨寄托在作品中,并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揉进了大理石里。观众在欣赏雕塑作品时往往能激起无限的遐想,既有对茫茫远古的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正如思想家爱默生所说:“当雕塑开始令人费解时,它就达到了美的程度。”

众所周知,雕塑是艺术品,创意是雕塑的第一生命力。艺术贵在独特,贵在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形态,贵在所表现的精神。而这些大都源于生活,它的本质是雕塑家对生活的态度。传统的雕塑家并不只是手工匠人,他们往往在其他方面也有造诣,这些也是他们灵感的源泉。有的对数理精通,如米隆;有的对生物学颇有研究,如米开朗琪罗;有的骨子里有诗人的浪漫,如贝尼尼;有的是激情洋溢的革命家,如吕德。他们虽然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将雕塑艺术升华到更高的层面。所以罗丹就说:“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有生命。”因此,雕塑不仅承载着历史,也是理想的象征,是爱的表现,是美的真谛。

西方雕塑在进人20世纪以后有了很大变化,达达主义的杜尚把小便器作为艺术品展出,他这样的做法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伦理、道德、美学提出的新挑战。达达主义的美学思想广泛影响了之后的现代艺术。受达达派影响的超现实主义注重对器官和潜意识中形体的表现,追求艺术产生的非理性与偶然性,其代表雕塑家有亨利·摩尔、考尔德等。二战后西方的现代雕塑表现出焦虑、恐惧、绝望、孤独的情绪,这类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引起丑恶感和恐怖感,如贾科梅蒂。

其实优秀的雕塑,不论是具象的、抽象的或是意象的,不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一不是具有思想内涵和生命的,只是在雕塑语言上有所差别而已。许多抽象造型虽然脱离现实的形式,但是距离人的心灵本质更近了。

雕的过程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是减法,减得只留筋骨、灵魂;塑的过程就是添加的过程,是加法,加上原本属于作品的那部分。雕塑就是推敲,过程无论长短,终是以一泻而下,或是以天然去雕饰而呈现。雕塑中需要生命,需要生气,它必须给人一种无穷的联想、一定的热情与温暖,它应是内发的一种力量、一种动势、一种生命、一种气息、一种情感。

雕塑是有生命的,它们有内涵、有思想,是雕塑家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雕塑家创造出这“生命”,让它们不再只是冰冷的石料,从而拥有了“温度”。

雕塑艺术既有时代与地域的整体特征,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变化,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西方人文、历史、科学、风俗及艺术家生平,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这些雕塑家及其作品的丰富内涵。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西方雕塑大师那些事儿》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96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