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谭大友等著
页数:24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0101406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为经、以哲人们对生存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为纬,论述了中国思想家们对生存问题的智慧性解答。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处于不同的时代,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视野,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关系。
作者简介
谭大友,男,1965年生,土家族,湖北省恩施市人,1990年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研究生毕业并获哲学硕士学位。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术骨干。2002~2003年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现任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先后在《哲学动态》、《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青海社会科学》、《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纵横》、《社会科学评论》(季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本书特色
《中国生存智慧》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为经、以哲人们对生存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为纬,论述了中国思想家们对生存问题的智慧性解答。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处于不同的时代,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视野,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关系。
目录
导言 如何应对生存危机与全球性挑战
第一章 先秦哲学的生存智慧——中华民族精神之奠基
第一节 生生之道与中庸之道
第二节 老子:因循自然的生存之道
第三节 孔子:人我共生、人我共存
第四节 墨子:以“兼爱”求大同
第五节 孟子:求诚心、通万物、得万民
第六节 庄子:天、地、人并生合一
第七节 苟子:人贵在于有义、有治、善群
第八节 韩非:“法”为群体共存之保障
第二章 两汉哲学的生存智慧——儒道主干之凸显
第一节 《淮南子》:轻身外之物,重养生之道
第二节 董仲舒:“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第三节 王充:自然命定与“勉力勤事”
第三章 魏晋哲学的生存智慧——道家思想的新发展
第一节 王弼:归根复命
第二节 阮籍和嵇康:“至人”之境、“形神俱养”
第三节 郭象:生死一气、任其自然
第四节 葛洪:形神双修、仁刑相佐
第四章 隋唐佛学的生存智慧——佛学理论的中国化
第一节 隋唐佛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佛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禅宗:“平常心是道”
第四节 佛教何以在中国落地生根
第五章 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论人之生存一儒家精神的新开掘
第一节 张载:民胞物与合天心
第二节 程颢: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三节 朱熹:人与万物和谐之“理”
第四节 叶适:正谊谋利与成己成物
第五节 王阳明:良知之乐
第六节 黄宗羲:“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
第七节 王夫之:尽性而利天下之生
第八节 戴震:仁者与天下共遂其生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生存智慧——中西智慧之交融
第一节 康有为:“求乐免苦”、以变图存、大同理想
第二节 孙中山:“民生为社会历史的中心”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论文类
后记
第一章 先秦哲学的生存智慧——中华民族精神之奠基
第一节 生生之道与中庸之道
第二节 老子:因循自然的生存之道
第三节 孔子:人我共生、人我共存
第四节 墨子:以“兼爱”求大同
第五节 孟子:求诚心、通万物、得万民
第六节 庄子:天、地、人并生合一
第七节 苟子:人贵在于有义、有治、善群
第八节 韩非:“法”为群体共存之保障
第二章 两汉哲学的生存智慧——儒道主干之凸显
第一节 《淮南子》:轻身外之物,重养生之道
第二节 董仲舒:“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第三节 王充:自然命定与“勉力勤事”
第三章 魏晋哲学的生存智慧——道家思想的新发展
第一节 王弼:归根复命
第二节 阮籍和嵇康:“至人”之境、“形神俱养”
第三节 郭象:生死一气、任其自然
第四节 葛洪:形神双修、仁刑相佐
第四章 隋唐佛学的生存智慧——佛学理论的中国化
第一节 隋唐佛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佛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禅宗:“平常心是道”
第四节 佛教何以在中国落地生根
第五章 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论人之生存一儒家精神的新开掘
第一节 张载:民胞物与合天心
第二节 程颢: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三节 朱熹:人与万物和谐之“理”
第四节 叶适:正谊谋利与成己成物
第五节 王阳明:良知之乐
第六节 黄宗羲:“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
第七节 王夫之:尽性而利天下之生
第八节 戴震:仁者与天下共遂其生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生存智慧——中西智慧之交融
第一节 康有为:“求乐免苦”、以变图存、大同理想
第二节 孙中山:“民生为社会历史的中心”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论文类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