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清
页数:228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561040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上篇影响转型时期民族器乐艺术的因素、下篇转型时期民族器乐文化共两篇,主要内容包括:我国传统音乐思想及形态、西方音乐思想及形态概述、转型时期民族器乐文化概述等。
作者简介
杨清,1969年8月出生于湖南常德,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艺术学。中国致公党党员,湖南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
本书特色
《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转型时期民族器乐文化研究》作者杨清分别对中国传统音乐思想、西方音乐思想及转型时期民族器乐文化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地分析研究。《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转型时期民族器乐文化研究》对弘扬民族器乐文化、继承和发展民族器乐艺术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
绪论 当代转型时期民族器乐创作概述上篇 影响转型时期民族器乐艺术的因素第一章 我国传统音乐思想及形态第一节 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一、中国音乐的起源——音由心生二、中国音乐思想的美学原点——天人合一三、中国音乐的韵味——意境四、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美学著作探微第二节 我国传统音乐形态一、我国传统音乐的三音列二、我国传统音乐的音阶三、我国传统音乐的多调性四、我国传统音乐的调式第二章 西方音乐思想及形态概述第一节 欧洲传统音乐思想一、古希腊音乐思想二、中世纪神学思想下的音乐观及其冲突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关学思想四、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及美学思想第二节 欧洲共性写作时期的音乐及美学思想一、古典风格的音乐及美学思想二、浪漫主义音乐及关学思想第三节 现代音乐及美学思想一、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影响二、1900-1945年间的音乐及风格三、欧洲音乐理论发展的哲学路径
下篇 转型时期民族器乐文化第一章 转型时期民族器乐文化概述第一节 艺术社会学视阈下的我国后现代艺术及影响一、艺术社会学概述二、后现代主义概述三、中国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四、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艺术形态特征五、关于中国后现代艺术的思考六、转型时期民族器乐创作思想第二节 转型时期民族器乐创作诸问题一、曲式结构的多样化二、创作题材的多样性三、人工音阶四、新音色、音响的运用五、民族器乐和声思维的新发展第二章 转型时期民族器乐作品的举例分析第一节 转型时期扬琴作品分析一、《红河的春天》二、《弹词三六》三、《龙船》四、《苏武牧羊》五、《将军令》六、《欢乐的火把节》七、《忆事曲》八、《林冲夜奔》九、《野蜂飞舞》第二节 转型时期其他民族器乐作品分析一、廖勇“乡音湘情”音乐会作品述评二、周煜国民族管弦乐《夏日骄阳》析评结语 转型时期民族文化语境后记
下篇 转型时期民族器乐文化第一章 转型时期民族器乐文化概述第一节 艺术社会学视阈下的我国后现代艺术及影响一、艺术社会学概述二、后现代主义概述三、中国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四、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艺术形态特征五、关于中国后现代艺术的思考六、转型时期民族器乐创作思想第二节 转型时期民族器乐创作诸问题一、曲式结构的多样化二、创作题材的多样性三、人工音阶四、新音色、音响的运用五、民族器乐和声思维的新发展第二章 转型时期民族器乐作品的举例分析第一节 转型时期扬琴作品分析一、《红河的春天》二、《弹词三六》三、《龙船》四、《苏武牧羊》五、《将军令》六、《欢乐的火把节》七、《忆事曲》八、《林冲夜奔》九、《野蜂飞舞》第二节 转型时期其他民族器乐作品分析一、廖勇“乡音湘情”音乐会作品述评二、周煜国民族管弦乐《夏日骄阳》析评结语 转型时期民族文化语境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