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凤华著
页数:138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429439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竞争理论以及我国企业的现实背景, 将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盈余信息透明度置于一个逻辑严密的框架内进行研究。从理论上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影响, 以及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公司治理结
作者简介
王凤华,女,1977年8月出生,山东济宁人,管理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曾在大型国有企业就职,会计实务工作经验丰富。现任教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主持省部级等纵向课题3项,参与各种课题多项,在《中国软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相关文章多篇。主讲审计学、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
本书特色
王凤华编著的《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竞争理论以及我国企业的现实背景,将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盈余信息透明度置于一个逻辑严密的框架内进行研究。从理论上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影响,以及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公司治理结构间接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机理。同时,利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2004—2008年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股权治理、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激励、监事会监督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以及在适度产品市场竞争的作用下,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得到改善,并对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起到促进作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3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2章 文献评述
1 信息不对称理论及盈余信息披露
2 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综述
3 现代竞争理论及其对公司治理影响综述
4 文献评述
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及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1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特征
2 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状况
3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及现状
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1 研究的理论框架
2 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影响研究
3 产品市场竞争、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4 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5 产品市场竞争、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6 产品市场竞争、监事会监督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基本模型构建及变量设计
1 基本模型构建
2 变量设计
3 模型估计方法
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 样本选择
2 产品市场竞争、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3 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4 产品市场竞争、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5 产品市场竞争、监事会监督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6 稳健性测试
7 本章小结
第7章 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对策建议
1 提高股权治理水平
2 完善董事会的制度建设
3 培养职业经理人队伍
4 加强监事会制度的建设
5 培育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环境
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序
致谢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3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2章 文献评述
1 信息不对称理论及盈余信息披露
2 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综述
3 现代竞争理论及其对公司治理影响综述
4 文献评述
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及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1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特征
2 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状况
3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及现状
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1 研究的理论框架
2 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影响研究
3 产品市场竞争、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4 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5 产品市场竞争、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6 产品市场竞争、监事会监督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基本模型构建及变量设计
1 基本模型构建
2 变量设计
3 模型估计方法
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 样本选择
2 产品市场竞争、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3 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4 产品市场竞争、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5 产品市场竞争、监事会监督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6 稳健性测试
7 本章小结
第7章 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对策建议
1 提高股权治理水平
2 完善董事会的制度建设
3 培养职业经理人队伍
4 加强监事会制度的建设
5 培育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环境
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序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