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波 著 林紫秋 编
页数:40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1080795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幽燕雪鸿——老北京城门城垣影志
内容简介
本书展现了北京内城、外城和皇城自1860 年北京首次有照片资料到20世纪60 年代的图片资料,本书精选了450+幅图,呈现了这一百年间老北京城门城垣较清晰的旧影。通过这些影像的拍摄者和传播者,使我们如今得以领略关于这片土地的记忆——老北京的城池建筑和风貌。紫禁城荣幸留存至今,暂不在此书之列。
本书以历史影像作为时间轴线,加以叙述北京城门、城垣演变和消失的过程。每座城门搭配小传和影像注释,是作者翻阅大量关于北京的史料、民俗典故,以及考证判定后所拟,力求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还原这座古城不同时代的旧影,展现北京城的变迁、繁荣、和平和战乱,带给读者充实而丰富的体验。
每一幅影像都是凝固的岁月切片,或许读者还能在书页中与那些消逝的城门、湮灭的市井喧嚣发生共鸣。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图集,而是一部带着情感和热爱的民间记忆档案,也是一位普通北京人对故土最深沉的告白。
作者简介
杨波,北京人,生长于北京宣武区(今西城区)牛街,网名“陶然野佬”。1977年毕业于北京六十六中,1982 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早年从事天气预报工作,曾援藏工作两年半。工作之余大量翻阅北京史籍,尤对北京城沿革情有独钟。
相关资料
P111正阳门小传节选
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内城南垣之中门,位于京城南北中轴线上,也就是正南门,素有“国门”之称。因其在皇城和宫城的正前方,故又俗称“前门”。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东北3里(约1.5公里)处营建大都城,城周60里(约30公里),辟11门,丽正门为南垣正中之门。明灭元后,改元朝大都路为北平府。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食邑于此。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役”,4年后他攫得帝位,废建文年号,将建文四年改回洪武三十五年。之后改元永乐,决定迁都北平,于永乐十七年(1419)将元大都城南垣南移2里,丽正门则移建到今正阳门的位置,当时仍称丽正门。正统元年(1436)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在京师各城门外增筑箭楼、闸楼,改护城河木制吊桥为石桥,正统四年(1439)完工,丽正门正式改名为正阳门。还有一种说法: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至迟到洪熙元年(1425)间,丽正门已改名为正阳门(南京原有城门名正阳,为南垣之东门,1931年改名为光华门)。正阳门箭楼是正统四年时建成,时至今日,正阳门城楼已历六百余年,箭楼已历五百八十余年。正阳门城楼与箭楼现在处于天安门广场最南端,1988年,成为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阳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又在皇城的正前(南)方,明清时期正阳门除具有与其他城门相同的军事防御功能外,还是一座礼仪之门。城门本是衔接城池内外的交通孔道和城垣攻防战中的焦点,起着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是古代城垣建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阳门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正阳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军事防御功能并不明显,国门地位在明清时期更为显著。有诗云:“巍巍正阳,雄峙京师。夺五城之佳气,耸九门之高标。卫皇都而拱宸居,隆观瞻以示万邦。”所以,“仰拱宸居” “隆示万邦”的“国门”属性凸显。明清时的旧京百姓其实对天安门以及金銮殿是“不可望,不可即”的,但对于正阳门可是亲切无比。因为这里百姓可及,是皇家和百姓连接的地方,正阳门瓮城里的观音庙和关帝庙,皇上进出城要去,老百姓进出城也能去。正阳门内的棋盘街,明朝时即为百姓往来、进出京城的必经之路,商家列肆好不热闹。京城百姓昵称正阳门为“前门楼子”,民谣唱曰:“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这前门楼子还是最接地气的所在。
……
P111正阳门小传节选
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内城南垣之中门,位于京城南北中轴线上,也就是正南门,素有“国门”之称。因其在皇城和宫城的正前方,故又俗称“前门”。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东北3里(约1.5公里)处营建大都城,城周60里(约30公里),辟11门,丽正门为南垣正中之门。明灭元后,改元朝大都路为北平府。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食邑于此。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役”,4年后他攫得帝位,废建文年号,将建文四年改回洪武三十五年。之后改元永乐,决定迁都北平,于永乐十七年(1419)将元大都城南垣南移2里,丽正门则移建到今正阳门的位置,当时仍称丽正门。正统元年(1436)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在京师各城门外增筑箭楼、闸楼,改护城河木制吊桥为石桥,正统四年(1439)完工,丽正门正式改名为正阳门。还有一种说法: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至迟到洪熙元年(1425)间,丽正门已改名为正阳门(南京原有城门名正阳,为南垣之东门,1931年改名为光华门)。正阳门箭楼是正统四年时建成,时至今日,正阳门城楼已历六百余年,箭楼已历五百八十余年。正阳门城楼与箭楼现在处于天安门广场最南端,1988年,成为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阳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又在皇城的正前(南)方,明清时期正阳门除具有与其他城门相同的军事防御功能外,还是一座礼仪之门。城门本是衔接城池内外的交通孔道和城垣攻防战中的焦点,起着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是古代城垣建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阳门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正阳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军事防御功能并不明显,国门地位在明清时期更为显著。有诗云:“巍巍正阳,雄峙京师。夺五城之佳气,耸九门之高标。卫皇都而拱宸居,隆观瞻以示万邦。”所以,“仰拱宸居” “隆示万邦”的“国门”属性凸显。明清时的旧京百姓其实对天安门以及金銮殿是“不可望,不可即”的,但对于正阳门可是亲切无比。因为这里百姓可及,是皇家和百姓连接的地方,正阳门瓮城里的观音庙和关帝庙,皇上进出城要去,老百姓进出城也能去。正阳门内的棋盘街,明朝时即为百姓往来、进出京城的必经之路,商家列肆好不热闹。京城百姓昵称正阳门为“前门楼子”,民谣唱曰:“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这前门楼子还是最接地气的所在。
……
时光荏苒,时至1915年,由于交通的压力,正阳门东西火车站的来往旅客与日俱增,使正阳门周边成为当时北京的交通枢纽,旧有格局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北洋政府决定重新规划“国门”周边的格局。当时以内务总长朱启钤牵头,聘请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Rothkegel)主持设计,改造正阳门。1915年6月开工,年底工程完毕。正阳门瓮城被拆除,城门楼两侧各开有两个进出内城的双门洞,瓮城内的空间成了一个开放场所。箭楼得以保留,成为单体建筑。原在瓮城内城楼下,门洞两侧的观音庙和关帝庙保留了下来。箭楼后抱厦两侧又各增开了4孔箭窗,就成为现在的后抱厦两侧各5孔箭窗,总共94孔箭窗。罗斯凯格尔为箭楼下面两排箭窗的上沿增加了华盖式的弧形窗檐,瓮城墙断面附以月牙形的“绶带悬章”式的西洋弧线装饰,箭楼东、南、西三面加装了栈道式挑台走廊与城台衔接,环以汉白玉护栏。箭楼北侧修建了对称的双“之”字形登城梯道和中间的观景平台,沿用至今。
这在当时也是毁誉参半,周边道路和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古老京城的格局确实被破坏了,突兀的箭楼显得不伦不类,这也开了扒瓮城的先河。“祸不单行”,环城铁道工程与正阳门交通改造同时开工,随即,北、东垣城门的瓮城与正阳门瓮城一样,就都被扒了。
正阳门瓮城规模较内城其他八门要巨大,瓮城内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5米。东北、西北两内角为直角,东南、西南两外角为弧状抹角,瓮城东西月墙上各设闸楼一座,闸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绿琉璃瓦剪边,下辟券洞门(洞子门),闸楼外侧设两排共12孔箭窗。瓮城墙与大城高度相同,高约11.36米,宽度略窄,为土墙心外甃城砖。瓮城墙顶上海墁城砖,外侧筑雉堞,内侧筑女墙。瓮城四面均辟有券洞门,东、西、南为吊落式闸门(千斤闸),北门即城楼下进出内城的城门洞。据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载:“东月墙在东洞子门外至正阳桥,形如扇面,列肆居之,其傍城夹道曰荷包棚……西月墙在西洞子门外至正阳桥,形与东月墙同。其傍城夹道曰帽儿棚。”这是18世纪前的状况,到20世纪初,重建正阳门后,东、西月墙外的连房建起,就统称为东、西荷包巷了。
北京内城的瓮城内,都各有一座小庙,唯独正阳门有两座庙,东为观音庙,西为关帝庙。正阳门关帝庙内塑像为明朝原物,皇帝天坛祭天、先农坛躬耕回宫时必在庙内拈香。庙内有“三宝”:青龙偃月刀、关帝画像、白玉石马。“文革”期间,正阳门关帝庙与观音庙一同被拆除。
正阳门箭楼的改变还没有完。1928年北伐成功后,国都迁至南京,北京又成为北平。当时市府倡导国货,辟正阳门箭楼为国货陈列馆,为改善楼内采光,在后抱厦檐下正中开了一个巨大的后窗户,这个后窗户也延留至今。别小看这一个后窗户,从此箭楼总窗数就从94个变成了95个——九五至尊的意味。正阳门自庚子之变后复建以来,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拆城墙、“大跃进”、破“四旧”、旧城改造等战乱和运动,至今仍岿然屹立。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由于所处位置特殊,又在天安门广场最南端,虽不再有“国门”的功用,但标志性作用还是很强,所以1949年以后仍不断得到维护和修缮。但它的命运也是扑朔迷离,岌岌可危。1965年部队因战备需要,给中央打报告要修建北京地铁,报告中规划沿北京城墙旧址修建地铁,沿途所有剩余城墙、城门全部拆除,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也在拆除之列。中央批准了修地铁的报告,但最终决定将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保留下来,国务院更在1988年将其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至今人们还能够观赏到保存完好的正阳门,后代也还能够看到老北京城池的一点影子。
……
有趣的是从老照片里还发现了一个“老字号”,就是前门楼子门洞边的“马莲山合婚选日”卦摊。这个卦摊自1860年英国人费利斯·比托拍摄的正阳门城楼到庚子年八国联军进占、清走瓮城内摊贩之前的照片中一直都在,想必至少延续半个世纪了。这说明在“国门”前选得良辰吉日是合婚的最佳选择,只要一切如常,这个摊儿就能经久不衰啊。无奈被时事打断了进程,想来国泰民安,一切就都可以向好了。
P345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中华门节选
历代封建王朝在规划营造宫阙时,都建有宫廷广场,以显示皇权至上的气派。金代以前的宫廷广场呈不封闭、半封闭状态,建在宫城与皇城之间,并极力突出宫门的明显地位,同时也是商旅云集之地。从宋代起,宫廷广场就筑有了千步廊。北京之为帝都,建千步廊的历史约始于金代,且在千步廊北端向东西两翼略有伸展。到了元代,宫廷广场从宫城前移至皇城前,从不封闭、半封闭发展到全封闭。至此,宫廷广场就完全成为皇家禁地。整个宫廷广场处在森严、幽深、神秘的布局之中,成为朝廷礼法所系之地,是封建帝王皇权至尊思想的集中体现。由于南京宫殿和明中都宫殿北面都有镇山,于是用挖筒子河的土,在元故宫延春阁的位置堆筑起了万岁山(就是现在的景山),作为宫城镇山和北京城的中心基点,同时亦作为压制蒙元王气之术法。
入民国以后,先是把西苑南海的宝月楼改造成了大门,将皇城南墙扒开,修成八字墙与宝月楼两端衔接。后来皇城南墙上还开了南长街、南池子和南河沿豁口。中华民国成立后,大清门是不能再继续称呼下去了,于是袁世凯决定在辛亥革命一周年之际,将大清门改名中华门。换匾也很简单,就是将门匾上的字换掉。原来大清门匾是块横式石匾,用青金石镶琢成字,嵌在石板中。大清门石匾被卸下来后,觉得石匾材质尚佳,于是想继续使用,可接下来发现的一幕,让众人都蒙了。原来石匾背后还刻着“大明门”呢,敢情270年前大清改名时用的就是明朝原匾啊!再使用原匾已无可能,就重新制作了一块木匾,也是横式的,像京城老字号门脸上挂的金漆牌匾,由京兆尹王治馨题写“中华门”三字,黑底金字,也算气派。当时改名虽然引起了保皇派的激烈反对,但得到了隆裕太后的认可。
1915~1916年京城中轴线及故宫周边有过较大规模的改造。千步廊东、西廊房全部拆除,只留了皇城红墙,沿墙两内侧植满紫白相间的丁香树。千步廊两掖南墙开豁口,千步廊两侧的公安街(户部街)和西皮市街北端直抵长安街;正阳门拆除瓮城,城楼两侧开辟双券洞,道路南端绕过箭楼会于正阳桥。使进出内外城的行人车辆不用再走中央御道穿过诸道门,就可从长安街直达前门大街。原千步廊宫廷广场也更加开阔,真正成了步行街和国民广场。
故宫前朝和原太庙作为国家博物院的古物陈列所;原社稷坛辟为了中央公园;西苑的北海,以及景山也作为公园对国民开放。1949年以后,千步廊广场的格局没变,但是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大。天安门东西两侧长安街上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于1952年拆除(东、西长安街“三座门”先于1951年被拆除),仅留下了“长安”之名。阻碍广场向东、西扩展的千步廊皇城墙拆了,公安街和西皮市街北段消失在了扩大的广场之中。阻碍向南拓展的中华门于1959年被拆除。再后来,1976年拆除了公安街和西皮市街南段,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了原中华门和棋盘街的遗址上,公安街、西皮市街和棋盘街完全融入了广场。
本书特色
◆ 影像记忆库:作者历时十余年,以“抢救历史”的执念,整理散落全球的老照片、影集、书籍杂志、明信片,搜集1860年至于20世纪60年代北京城门、城墙珍贵影像上千幅,精选450余幅呈现,展现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及皇城城垣的沧桑变迁。
◆ 广泛考证:从《京城全图》《明实录》,到《宸垣识略》《帝京景物略》,作者细心考证,让民间记忆与学术严谨性共存。
◆ 影像实录:广泛纳入摄影师数字化作品、杂志、摄影集资料,以影像串联正阳门数度焚毁与重建、西直门驼队旧影、永定门的拆除与复建,见证砖瓦间的时代烙印。
◆ 真实记忆:既有1900年走过西安门大街的婚礼队伍,也有庚子之变后的断壁残垣,还有驼队、人力车夫、街道商铺……留存城墙与人的共生图景。
◆ 所观所感:全书精心调色,专色印刷,高度还原老照片的细节;封面采用接近于城砖的深灰色,选用颗粒感极强的特种纸,传递历史的质感。
目录
前言 1
内城九门 1
安定门 3
德胜门 19
东直门 28
西直门 35
朝阳门 45
阜成门 65
崇文门 79
宣武门 99
正阳门 111
内城角楼 149
内城四壁、护城河 171
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等后辟五门 203
外城七门 215
东便门 217
西便门 229
广渠门 237
广安门 246
左安门 257
右安门 264
永定门 275
外城角楼 289
内外城接合部碉楼 303
外城四壁、护城河 311
皇城六门 327
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329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中华门 341
皇城墙 357
附录 1900年后北京城门城垣的状况与拆除始末 368
参考资料 379
后记 389
前言
前言
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于明初改建而成。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始,清朝定鼎北京后格局被沿用,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再到北京城墙被基本拆除,共历五百余年。在1900年庚子之变前的480年间,北京城都基本维持原貌。作为京师的防御设施,一有破损,都能被及时修葺完缮,皇命在焉。
北京昔日的内外城都有护城河。内城护城河的水源主要来自西北白浮泉、玉泉等水系汇流于瓮山泊(昆明湖),经长河(高梁河,原为永定河故道,后汇聚山泉而东流)抵西直门外高梁桥,然后分为东、南两路。
第一路向东,经德胜门水关再分为东、南两支,南支注入城中积水潭、三海,进入宫城护城河(筒子河),然后流经御河,在正阳门东水关注入内城南护城河;东支即北护城河继续东行,在东北角楼处南转成为东护城河。在东便门西水关外再分两支,主流东拐,过大通桥,为外城东段北护城河,至此已即通惠河了;支流同内城南护城河合流向东,经东便门东水关流出外城东段北垣,注入外城东段北护城河(通惠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