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勇斌著
页数:231页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6724850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追寻“有我之境”的思政课堂
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和化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理论,提出并践行思政课“有我之境”的教学主张,即把教师和学生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作为重要课程资源,采用叙事化、文学化和艺术化的形式,表达思政学科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和意识形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现立德树人与立美育人的有机统一。书稿分五章,分别从思政课“有我之境”的问题提出、教学主张、实践探索课例研究、教师素养展开阐述,并附上一些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课外探究。书稿是作者教育教学经验的回顾和梳理,融合了美学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
李勇斌,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提出并践行思政课“有我之境”的教学主张,采用叙事化、文学化和艺术化的形式,表达思想政治学科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和意识形态。获全国和江苏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人生格言:背上行囊,行走天涯,以散步的姿态寻找古典山水、教育乐土和精神故乡。
目录
第一章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问题提出
节 思想政治课程改革20年
一、课程标准的嬗变
二、课堂教学的变革
第二节 经验与课程的重新审视
一、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主要的课程理念
二、师生经历是思政课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思想政治课程学科知识的哲学思考
第三节 被“遗忘”的生活世界
一、思政课脱离生活的表现
二、思政课脱离生活的原因
第二章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教学主张
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美学溯源
一、《人间词话》的教学启示
二、两首元曲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教学理论
一、“有我之境”的教学内涵
二、“有我之境”的价值追寻
三、“有我之境”的教学原则
四、“有我之境”的心理机制
五、“有我之境”的育人功能
六、“有我之境”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叙事转型
一、叙事与教育关系概述
二、叙事教学的理论概述
第三章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实践探索
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实践范式
一、思政课伦理叙事
二、思政课文本叙事
三、思政课图像叙事
四、思政课音乐叙事
五、思政课意象叙事
第二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课例开发
一、讲述教师的心路历程
二、聚焦学生的真实问题
第四章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课例研究
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特色分析
一、艺术的真实
二、文学的表达
三、审美化的改造
四、人文化的追求
第二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比较研究
一、3类教学情境的比较
二、3种人物形象的比较
三、3种课堂境界的比较
第三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教学反思
一、江苏省教学新时空课例实录(“生命可以永恒吗?”)
二、全国一等奖课例实录(“消费及其类型”)
三、讲好中国故事之一
四、讲好中国故事之二
节 思想政治课程改革20年
一、课程标准的嬗变
二、课堂教学的变革
第二节 经验与课程的重新审视
一、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主要的课程理念
二、师生经历是思政课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思想政治课程学科知识的哲学思考
第三节 被“遗忘”的生活世界
一、思政课脱离生活的表现
二、思政课脱离生活的原因
第二章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教学主张
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美学溯源
一、《人间词话》的教学启示
二、两首元曲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教学理论
一、“有我之境”的教学内涵
二、“有我之境”的价值追寻
三、“有我之境”的教学原则
四、“有我之境”的心理机制
五、“有我之境”的育人功能
六、“有我之境”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叙事转型
一、叙事与教育关系概述
二、叙事教学的理论概述
第三章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实践探索
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实践范式
一、思政课伦理叙事
二、思政课文本叙事
三、思政课图像叙事
四、思政课音乐叙事
五、思政课意象叙事
第二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课例开发
一、讲述教师的心路历程
二、聚焦学生的真实问题
第四章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课例研究
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特色分析
一、艺术的真实
二、文学的表达
三、审美化的改造
四、人文化的追求
第二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比较研究
一、3类教学情境的比较
二、3种人物形象的比较
三、3种课堂境界的比较
第三节 思政课“有我之境”的教学反思
一、江苏省教学新时空课例实录(“生命可以永恒吗?”)
二、全国一等奖课例实录(“消费及其类型”)
三、讲好中国故事之一
四、讲好中国故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