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辉主编
页数:232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50199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武昌湖笔记:安徽省首届散文大奖赛获奖作品集》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散文大奖赛获奖作品结集,包括金奖作品李俊平《武昌湖笔记》,银奖作品侯四明《皖北大地:即将消失的农具》、邢思洁《病房》、项丽敏《古村散记》,以及铜奖作品高健《青町,一个皖北小镇的诗歌记忆》、穆志强《为故乡喊魂》、许俊文《请不要打扰夜晚》、张秀云《草木滋味长》、程保平《王门家事》、罗光成《房门后的父亲》、郭翠华《23栋2号》》和部分提名奖作品等。作品题材丰富,但作者大都立足于脚下厚实大地,忠实细腻地记录着现实存在或逝去的美好记忆,对故乡风物、人事在时代大潮中的坚守和蜕变倾注无限深情和理性沉思。作品时代感强,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本书特色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建设文化强省指示精神,努力推动安徽文艺大发展、大繁荣,重振文学皖军雄风,再创安徽文学新辉煌,建立文学可持续发展机制,努力发掘文学新人,鼓励新创作品,戮力打造文学精品,安徽省作家协会于2013年6月启动了安徽省首届散文大奖赛。最终评选出本届散文大奖赛金奖作品1篇,银奖作品3篇,铜奖作品7篇。《武昌湖笔记:安徽省首届散文大奖赛获奖作品集》就收录了此次大会获奖作品,书中的作品记录着现实存在或逝去的美好记忆。
目录
金奖作品
武昌湖笔记
银奖作品
皖北大地:即将消失的农具
病房
古村散记
铜奖作品
青町,一个皖北小镇的诗歌记忆
为故乡喊魂
请不要打扰夜晚
草木滋味长
王门家事
房门后的父亲
23栋2号
附 录
获区域大奖作品名单
提名80作品名单
提名50作品名单
提名20作品名单
提名20作品(已获金银铜大奖作品除外)
和州小记
青青弋江水
春秋随笔
浮光碎影伴流年
温暖在理想与现安间
塌陷的胸腔
平原散曲
天柱山合章
车牛返村断想
节选
《武昌湖笔记:安徽省首届散文大奖赛获奖作品集》: 古村散记 项丽敏 马在村口遇到牵马的农夫。 先是看到马,马从石板路上出现,进人我的镜头,白色的马,体形匀称,可惜腹部有块疤,像一只白瓷瓶中间掉了釉。这疤是我将镜头推近后看到的。 农夫跟在马后面,手里牵着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拴在马笼头上。白马在跑也只跑了几步,停下——农夫在后面喝止了它。 农夫穿着靛蓝色的布衣,是专干农活穿的,很旧了。裤子也旧了,裤腿卷到小腿肚子上,边上粘着黄泥。农夫将白马牵往一边的田里,那里有新长出的草,农夫将绳子往地上一丢,转身走了。白马立着,头转过来,盯了一眼我手中的相机——这黑黑的家伙正对着它。 白马甩了一下脖子,垂首,啃吃起地上的草来。 马甩脖子的时候,长鬃毛在空中飘了一下。 端着相机从白马身边走过,转了一道弯,又看见两匹马。一匹棕红,和白马一样是成年马。另一匹是小马。 重粽红马也在田里吃草,很专注,对身外的世界置若罔闻,尾巴低垂着。 比起白马,棕红马的毛色更耐看,像上了釉。 小马只在我眼前一闪就不见了,没来得及看清。 小马是两匹大马的孩子吗?这个村子里怎么会有马呢?并且有三匹,或许不止三匹。在我的印象里马生活在北方一辽阔的平原才会有,而这是山区,是被重山围拢的皖南。 马使这个村子神秘起来。 哑巴那声音是一个单音的“吖”,短促的升调,不停重复。听到声音时我正在拍摄棕红马,注意力集中在马身上,重复的“吖”声离我遥远。当我的注意力从马身上移开,“吖”声一下子跳进耳朵,很清晰,像原本虚焦的镜头,现在,镜头里的影像轮廓分明。 这是什么声音呢?我转动身体,寻找声音的来处。 声音在一棵大树后面,大树边上围了半人高的竹篱笆,一丛白色野草莓花从篱笆中探出小脑袋。那么大的声音,不可能是野草莓花发出来的。 这声音以前听过,很熟悉,像一个熟人的面孔那样熟悉。但那熟人是谁,一下子又想不起来。 那熟人,应是老家村子里的吧,是个女人,有着一张任何时候都带着笑意的脸,会和路见的每个邻居打招呼,“吖,吖吖……”女人是哑巴。 对了,这“吖”声是哑巴发出的,“吖”是哑巴特有的语言。 走到竹篱笆跟前,里面是一片菜园子,一个男人手里握着锄头,弓着腰,不吭声地在挖菜地,身边不远站着一个孩子身形的人,手舞足蹈,着急又兴奋的样子,对着男人不停地说着“吖”。 真的是哑巴呢。 哑巴的面孔不像孩子,又看不出年龄,也是带着笑意的——单纯、不谙世事的笑意,像阳光下的鹅卵石。 “哑巴,一个无法在春天唱歌的人”我想起一句诗。 这笑意,是响在哑巴心里的歌么?野草莓花到处都是野草莓花。 这带着细刺的白色花朵,仿佛从村里跑出来玩的小孩子,路边蹲着,篱笆上靠着,河边跑着,桥墩上坐着,一群群地。大人也不管,随这些小孩子们乱跑,反正是自己村子边上,跑不丢的。 一面颓了的老砖墙上也坐着野草莓花,风一吹,就一个劲地摇摆,把花瓣都摇落了。 野草莓有五枚花瓣,落一瓣,隔很久:再落一瓣,等五枚花瓣全落完了,一个青青的、塔形的野草莓就立在那里了,被同色的花萼托着,呵护着。 青色的野草莓是很硬的,也小,小到微不足道,仿佛会永远这么小着。 村_里的人来来去去,也不看它们,村里人只看那些需要他们照顾的东西,和成熟了的东西。 但是很快它们就长大了,黄了,红了,涨满了汁液,柔软了。村里人这时才发现,村子边上到处都是野草莓呢,那么红,颤颤的,熟得快要撑不住自己了。 不过,那是半个月以后的情景,现在它们还是花,一派天真的样子——半面墙一面墙,不,是半面墙,立在村口的田里,像个大大的“品”字。 墙基是石头垒成,上面砌着方砖,年深月久,砖面起了苔,青色的、褐色的,像一个老人脸上的斑。 墙头有藤蔓垂下,还有一些草本植物,说不上名字。 墙的两端有更多的草本植物,那些小东西原本在地上,某个春天,在风的唆使下顽性大发,踩着两端的砖阶,攀上去。有的一口气攀到顶上,生了根,有的就在砖阶上停下来,落座,闲闲地开着花,结着种子。 墙后不远有一棵老枫香树,树身半扭,一只手臂举起,高高的,远看像个单人旁。 单人旁形的树站在品形的墙边,不就是“人品’’二字吗?想到这,觉得很有意思。 这半面墙立在村口的田里,除了给老枫香树做伴,是没有什么用的,多年来也没有人去推倒它,好像它就应该在那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