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孔海珠
页数:50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2081207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于伶是“中国革命戏剧的拓荒者,革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本书通过对传主生平的记述,以详实的文献和查考,梳理时代对戏剧和戏剧运动的推动,于伶在这个大时代中,尤其对抗战戏剧作出的重要贡献,客观地评价于伶在时代风雨中,以戏剧为武器的作用和价值。该书系统的全面剖析于伶的成长过程和作品成因,说明戏剧来自时代,来自民众,来自观众的呼应。
作者简介
孔海珠(1942~ ):孔另境长女。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华文学史料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乌镇孔另境纪念馆名誉馆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有《茅盾和儿童文学》、《左翼·上海(1934—1936)》、《聚散之间——上海文坛旧事》、《痛别鲁迅》、《沉浮之间——上海文坛旧事二编》等作品近20种。
本书特色
于伶是“中国革命戏剧的拓荒者,革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本书通过对传主生平的记述,以详实的文献和查考,梳理时代对戏剧和戏剧运动的推动,于伶在这个大时代中,尤其对抗战戏剧作出的重要贡献,客观地评价于伶在时代风雨中,以戏剧为武器的作用和价值。该书系统的全面剖析于伶的成长过程和作品成因,说明戏剧来自时代,来自民众,来自观众的呼应。
目录
于伶,一位激励民族斗志的号手
——写在于伶百年诞辰纪念日
第一章 难忘童年时代
第一节 阳羡古城
第二节 “石头栽竹”
第三节 “黑蜻蜓”
第四节 发蒙教育
第二章 坚实的学堂生活
第一节 江苏省立二中
第二节 “感谢郭先生”
第三节 街头宣传
第四节 师范生
第五节 名人演讲
第六节 运动选手
第七节 太阳剧社
第三章 游学北平
第一节 危楼苦读
第二节 尝试写剧
第三节 “研究部长”
第四节 初见鲁迅先生
第五节 演剧运动
第六节 远征塞外
第七节 火线入党
第四章 黑暗潜行
第一节 风雪南归路
第二节 田老大的生日
第三节 革命伴侣
第四节 第一次看苏联电影
第五节 《舞台与银幕》流产记
第六节 与聂耳的交谊
第七节 无名剧人协会
第八节 一年搬家十八次
第五章 左翼剧运
第一节 笔名“尤兢”
第二节 影评开路
第三节 剧场艺术
第四节 P.S.之谜
第五节 大破坏的日子
第六节 公开的职业
第七节 新文委的成立
第八节 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
第六章 “国防专家”
第一节 国防戏剧的任务
第二节 独幕剧《汉奸的子孙》
第三节 五幕剧《夜光杯》
第四节 抗议与《宣言》
第五节 导演《赛金花》
第六节 联合公演的成功
第七章 孤岛斗士(上)
第一节 《保卫芦沟桥》
第二节 救亡演剧队
第三节 记者的笔
第四节 泥泞中苦战
第五节 青鸟剧社成立始末
第六节 从“尤兢”到“于伶”
第七节 不许立案的剧团
第八章 孤岛斗士(下)
第一节 上海剧艺社的成立
第二节 《人之初》演出的盛况
第三节 叶富根与《大家谈》
第四节 舞女座谈《花溅泪》
第五节 分工合作的戏剧交谊社
第六节 孤岛史诗剧《夜上海》
第七节 茅丽瑛之死
第八节 梦幻剧《女儿国》
第九节 悲壮历史剧《大明英烈传》
第十节 创导社会艺术大学
第十一节 梅朗珂
附录:上海剧艺社大事记、上演剧目及《剧艺周刊》介绍
第九章 于伶抗战戏剧论
第一节 抗战戏剧和戏剧抗战
第二节 独幕剧的写作特点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探索脚步
第四节 创作个性的成熟
第五节 孤岛剧运的教训
第十章 离散年节
第一节 初赴香港
第二节 心系“孤岛”
第三节 旅港剧人协会
第四节 东江脱险
第五节 长夜行人路不迷
第六节 曾家岩五十号
第七节 戏剧春秋
第八节 杏花春雨又江南
第九节 雾季演剧与剧人的艰难
第十节 山城庆生
第十一章 重返上海
第一节 恢复上海剧艺社
第二节 《无名氏》触电风波
第三节 田老大的新剧本
第四节 多病相思忆故人
第十二章 迎接新曙光
第一节 南下工作第八队
第二节 进驻大上海
第三节 新中国第一部禁片《武训传》
第四节 受潘汉年案牵连
第五节 创作《聂耳》
第六节 《七月流火》忆英烈
第七节 《影事春秋》之罪
第十三章 他与“四条汉子”同案
第一节 1966年8月26日
第二节 秦城铁窗蕴诗词
第三节 “欢笑与沉思”
第四节 创作生涯五十年
尾声
于伶年表
后记 孔海珠
节选
自从学校加强了军事训练,除原有课内军事训练 外,每晨六时半到七时 二十分也有军事训练的项目,到第二年,军事教育成 了很重要的课程,训练总 监部委派王一煊来校宣讲并督察。那天礼堂里坐满了 学生,于伶被委派坐在第 一排,认真地记录着王先生的关于《军事训练》的讲 话,他说: “……军事教育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诸位 本身的需要,都是刻不容 缓的。设立军事教育课,对锻炼一般青年的身心意志 ,耐劳,耐苦,坚忍不拔 的精神,建设新国家的人才。这是国家的重大希望。 ”还语重心长地呼吁,“诸 位青年,想已见到吾们中国目前所受的环境如此:对 内局势的窘迫,对外国际 地位的堕落。那么对于军事教育应该有相当的认识; 若是没有观察的清楚,随 随便便,怎么弄得好呢?”“青年在四万万同胞中, 站在最重要的地位上,我 们若没有方法来救国,中国便没有希望了。所以诸位 青年,应当团结起来,联 合起来,努力于军事教育,以求吾国的国际地位平等 ,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 位平等。” 最后,他鼓动说:“诸位要知道,外国人为什么 说吾们中国是一盘散沙 呢?实在因为吾们中国人太自由,太懒惰,而没有纪 律,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的缘故。吾国的青年,尤其是诸位优秀的学生们,应 当奋起精神,向前努力, 来辅助中国政府,解决一切的困难。……诸位应该切 实练习军事,来养成辅助 国家的能力”。 苏州中学差不多每月有一次名人演讲。1929年6 月顾颉刚来到苏州中学, 他演讲的题目是《对于苏州男女中学史学同志的几点 希望》,由任禹成(于伶) 笔记。在笔记者的附言中,他感动地说:“我们应该 怎样地感谢顾先生呵!当 他极诚挚极沉痛地和我们讲了这一大番我们难得听到 的话以后,又将笔记稿子 要去了,修改了好几处,增加了千多字,遥远地自北 平挂号寄来。并且嘱我转 语苏州男女中学的史学同志们:关 于研究方面的如何认清范围,提出 问题,收集材料,着手调查等问题, 他深愿详细地和我们讨论。他的通 讯处是北平景山东街十七号模社转 收。禹成谨志六月五日” 这里,这位笔记者向同学和老 师传递了三个信息:一、这里发表 的稿子是由演讲者本人过目修订的, 是认真而郑重的。二、着重地提出 顾颉刚先生对从事史学研究的方法, 有一个“如何认清范围,提出问题, 收集材料,着手调查等问题”。三、 公布了顾先生在北平的通讯地址。 这样,不仅于伶本人可以向先生去 讨教,其他读者都可以写信给先生 去讨论学问。这样的“附言”内容, 笔记者的磊落和无私品格都表现了 出来。 那么,顾颉刚先生对于史学研 究发表了什么意见?这是一份极好 的史学教材,也是对苏州地方志深 有研究体会的史料,特摘要如下: 谈对历史方面的认识:过去以 为研究历史,读过去的历史书,如 《二十四史》、《九通》就完了,没有 考虑近年来发现的新材料。历史学 的基础是要建筑在事实上,而不能 光建筑在书本上。顾先生举出新出 土的殷墟文字,石器、陶器、人骨等,刻在上面的文 字等等,使真实的历史向 上伸展数千年。前代人们在书本上传下来的事实,只 能说是第二等的材料,因 为一件事实,经过几次记载已不及它原来那么自然真 确了。 其次,开拓历史新领土于自己民族间,如民间的 风俗文艺的搜集,注意于 民间文化等。可以说,以前书籍中所保存的都是士大 夫及帝王的文化,现在我 们向民间去搜集,凡民间口头流传,习俗遵行的,都 要花气力集成,系统的来 研究。历史的范围也就大了。 对这里的学生,喜欢研究的,最好一、研究近代 史;二、研究苏州史。若 能于各种报章杂志上,见闻所及的认定范围,搜集起 来,寻出目前生活状态的 解释,也是极关重要极有趣味的一件事。例如人人在 喊打倒帝国主义,和取消 不平等条约两句口号,要是不明白近代的史实,空喊 口号,取易避难,没有功 效。研究近代史,不独须注意中国现有的材料,现今 国内的问题即是世界的问 题,所以应同时搜集外人的史料。如鸦片战争,太平 天国等事实,本国都烧毁 了,倒是外人比我国自己记得清楚些。 苏州人研究苏州的历史,过去的志书——府志、 县志等,已有很多记载, 不过前人的目光只注意士大夫阶级,汇集了几个大家 的谱牒做成,对于民众方 面的记叙太少。现在我们须从社会生活调查下手来研 究苏州的历史。苏州本来 是文化的中心,从吴越起,文化已经很发达,唐以后 尤甚。这与两点有关:一 是经济背景,因为运河的经过交通上方便,成了一大 都市。二是生活较他处为 安适,所以有余闲创造文化。……苏州人不喜欢向外 发展,许多优势被别处打 倒,如绸缎,如刺绣,苏州好像一家破落大户,在一 天天的消沉下去。(举例 说明:出门经营带回财富的事不做;苏州人会写文章 ,科举发达,使苏州人做 官,一个人做官可以拖带许多亲友,那时苏州人是有 出路的……)苏州人身体 不强,技能薄弱,也是不能出门的原因,有人常托我 介绍出路,可是除了做书 记之外别无技能,外出也无望。而在苏州,外地人会 馆很多,到外地,江苏会 馆却找不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