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旅游学理论基础

封面

作者:吴国清,冷少妃著

页数:43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2081258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旅游学理论基础》是为旅游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撰写的教材,主要研究旅游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旅游学的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旅游学理论基础》共分三篇十二章,详细论述了相关的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涉及旅游学体系框架、旅游活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运营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内容。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为旅游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撰写的教材,主要研究旅游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旅游学的学科提供理论基础。该书共分三篇十二章,详细论述了相关的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涉及旅游学体系框架、旅游活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运营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旅游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旅游学研究对象与陛质
第三节 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

第二章 旅游活动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旅游活动术语与范畴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研究述评

第三章 旅游系统
第一节 旅游系统构成与演化
第二节 旅游系统的特征及模型
第三节 旅游系统的研究述评

第四章 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术语与范畴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旅游者的研究述评

第五章 旅游流
第一节 旅游流术语与范畴
第二节 旅游流的空间模式及驱动力
第三节 旅游流的研究述评

第六章 旅游消费
第一节 旅游消费术语与范畴
第二节 旅游消费行为
第三节 旅游消费的研究述评

第七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术语与范畴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研究述评

第八章 旅游产品
第一节 旅游产品术语与范畴
第二节 旅游产品的开发
第三节 旅游产品的研究述评

第九章 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术语与范畴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的管理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述评

第十章 旅游产业
第一节 旅游产业术语与范畴
第二节 旅游产业的集聚与集群
第三节 旅游产业的研究述评

第十一章 旅游服务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
第二节 旅游企业服务
第三节 旅游服务的研究述评

第十二章 旅游管理
第一节 旅游管理术语与范畴
第二节 旅游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旅游管理体制和组织

第十三章 旅游效应
第一节 旅游效应术语与范畴
第二节 旅游效应的影响与评估
第三节 旅游效应的研究述评

节选

  《旅游学理论基础》:  角出发的模型为数较少,其中穆蒂尼奥(Moutinho,1987)、伍德塞德和莱松斯基(1989)以及乌姆和克朗普顿(Um and Crompton,1991)所提出的模型就是综合模型的典型代表。穆蒂尼奥(1987)提出了针对度假旅游的选择行为模型,包含3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先前决策和决策过程、购后评价、未来决策制定,并认为最后一个阶段结束后会返回第一阶段,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克朗普顿早在1977年就针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过程提出了一个系统模型,将旅游者的选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属性阶段,确认要不要度假这个基本问题;一旦需要度假这个决策作出后,第二阶段就要考虑去哪里度假的问题。随后,乌姆和克朗普顿深入研究第二阶段,提出一个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框架,该模型的整体框架也采用了密德尔顿“刺激一反应”模型的结构,将外部因素(包括来自社会和市场环境两方面)和内部因素(个性、动机、价值观和态度)作为信息输入部分,将知觉域和激活域作为核心的认知构成作为信息处理部分,最终得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结果。伍德塞德和莱松斯基所提出的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式在很多方面与乌姆和克朗普顿提出的模型一致,将市场营销变量(市场营销的4Ps组合)作为外部输入,旅游者变量(以往的旅游经验、社会人口统计、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作为内部输入,并提出了从目的地认知到最终选定目的地的演进过程,但伍德塞德和莱松斯基模型的信息处理过程更加准确,将备选旅游目的地分为考虑域、排除域、惰性域、未知觉域和意识域,除此之外还增加了旅游者与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情感联系、游客的目的地偏好、旅游意愿和情境变量等重要变量。  (二)国外游客满意度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顾客消费观念的转变,游客满意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旅游学者和从业人员的关注。游客满意度研究是受顾客满意度理论和服务质量管理的推动而兴起的,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度的内涵、形成机理、行为结果以及满意度测评等四个方面。  1.内涵研究  顾客满意度研究是游客满意度研究的基础,早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些美国学者就开始了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卡迪佐、米勒等探查了期望差异理论以及产品绩效在顾客满意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这一领域后来的研究基础。关于游客满意度的大多数定义是建立在期望差异理论的基础上,是游客期望同实地旅游感知相比较的结果,它强调的是游客的心理比较过程及结果。皮扎姆(Pizam)等(1978)认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旅游地的期望和实地旅游体验相比较的结果,若实地旅游体验高于事先的期望值,则游客是满意的。比尔德(Beard)等(1980)也强调游客满意是建立在游客期望和实际体验进行比较的正效应基础上的。特赖布和斯奈思(Tribe and Snaith,1998)进一步指出,满意度是指在游客旅行过程中,旅游体验满足其期望和需求的程度。  2.形成机理研究  对于游客满意度的形成机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理解和认识,从已有文献来看,大多数游客满意度形成机理研究主要是围绕游客期望、期望差异、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旅游地形象、旅游动机等因素对于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作用来展开的。  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游客期望同游客满意度之间存在直接相关关系,鲍恩(Bowen,2001)以前往东南亚旅游的英国包价旅游者为实证研究对象,指出期望、绩效等六方面的因素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前提因素。保斯库(Boscue)等(2006)探讨了旅行社游客期望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期望、满意度与游客忠诚之间的关系,指出游客期望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前提变量。  期望差异理论被广泛使用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中。科扎克(Kozak,2001)总结了游客满意度研究的四种方法,分别是期望差异模型、差异绩效模型、重要性一绩效分析和绩效方法。欧姆和帕克斯概括了游客满意度研究的九种理论,指出以期望差异理论的运用最为广泛。  感知质量是指在消费体验之后,顾客对产品质量的主观评价。早期对顾客满意的研究认为,期望差异是顾客满意的直接前因。后来的研究发现,除了期望差异对顾客具有直接影响外,感知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也具有直接的关系。  感知价值是指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相对于所支付的费用,对其所获得的实际收益的总体评价。伍德拉夫(Woodruff,1997),欧姆(2000)认为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必须要考虑感知价值的影响。李(Lee)等(2007)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包括功能价值、总体价值、情感价值等三个部分,感知价值对于游客满意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帕苏拉曼和格雷瓦(Parasuraman and Grewal,2000)认为感知价值不仅影响游客的选择行为,而且影响满意度和重购行为。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旅游学理论基础》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8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