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万德森主编
页数:36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03042037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临床肿瘤学》被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前三版格局基本相同,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第一章至第十三章)介绍肿瘤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即总论临床肿瘤学的基础知识;下篇(第十四章至第二十一章)介绍各部位或系统的各种常见恶性肿瘤的类型、流行趋势、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内容,即各论常见恶性肿瘤。《临床肿瘤学》内容完整、细而不繁、概念清晰、重点突出,兼顾先进性与实用性,切合高等医学院校肿瘤学本科教学需要,堪称优秀的临床肿瘤学本科教材。
作者简介
万德森教授从医从教40余年来,在各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研究方向是大肠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在总结多年基础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基础上,他提出了提高大肠癌疗效的综合措施,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致力于社区肿瘤防治,在广州市越秀区建立社区肿瘤防治网络,推动社区肿瘤登记报告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并主编《社区肿瘤学》,首次提出社区肿瘤学概念;着重造口人的生活质量,创立我国最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推动我国造口康复治疗的发展。曾主持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和省部级课题7项,获省科委科研成果2项和校级科研成果和医疗成果多项。发表医学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6部,参编专著10部。因工作成绩彪炳、医德高尚,多次获卫生部、广东省及学校的嘉奖。
本书特色
前言
上 篇
第一章 绪论 2
一、肿瘤的基本概念 2
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2
三、我国癌症的发病情况与趋势 3
四、肿瘤研究与肿瘤学 3
五、在医学院本科设置临床肿瘤学课程的意义 3
六、近20年来肿瘤学研究及治疗的重大进展 3
参考文献 4
第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 5
第一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概念 5
一、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5
二、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特点 6
第二节 肿瘤的描述性流行病学 6
一、描述性肿瘤流行病学的资料收集方法和
统计指标 6
二、肿瘤在世界、中国的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 7
第三节 肿瘤的分析性流行病学 9
一、病例对照研究 9
二、队列研究 10
三、恶性肿瘤发病危险因素 10
第四节 肿瘤的预防控制 12
一、社区干预研究 12
二、肿瘤的一级预防 12
三、二级预防 13
四、三级预防 13
第五节 肿瘤的临床流行病学 13
一、肿瘤临床试验概念与分期 13
二、肿瘤ⅲ期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 14
三、肿瘤临床试验规范与伦理学原则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三章 肿瘤病因学 17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基础 17
一、癌基因 17
二、肿瘤抑制基因 18
三、多步癌变的分子基础 19
第二节 外源性致癌因素 19
一、化学致癌因素 19
二、物理致癌因素 22
三、致瘤性病毒 23
第三节 肿瘤发生的机体因素 25
一、遗传与肿瘤 26
二、免疫与肿瘤 26
三、年龄与肿瘤 27
四、性别与肿瘤 27
五、肥胖症与肿瘤 27
六、炎症与肿瘤 27
七、种族和地理因素 28
第四节 肿瘤干细胞学说 28
参考文献 28
第四章 肿瘤病理学 30
第一节 肿瘤病理学概念 30
一、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30
二、肿瘤的分类和命名 31
三、名词解释 32
第二节 肿瘤病理诊断的方法 33
一、组织病理诊断 33
二、细胞学诊断 33
三、组织化学技术 34
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34
五、电子显微镜诊断 35
六、尸体解剖 35
七、分子生物学技术 35
参考文献 35
第五章 肿瘤影像学检查 36
第一节 ct的肿瘤临床应用 36
一、ct的基本概念 36
二、常用ct检查方法 37
三、螺旋(多排)ct简介 38
四、ct的临床应用 38
五、ct临床应用的优缺点 40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 40
一、磁共振原理 40
二、脉冲序列 41
三、mr对比剂 41
四、磁共振流体成像 41
五、磁共振功能成像 42
六、mr检查的优缺点 43
第三节 肿瘤x线检查 44
一、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 44
二、x线检查技术 44
三、肺癌x线检查 46
四、胃肠道肿瘤x线检查 46
五、乳腺肿瘤x线检查 47
第四节 pet/ct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47
一、概述 47
二、显像剂 48
三、图像分析 48
四、pet/ct显像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49
第五节 肿瘤的超声影像诊断 50
一、超声基本知识 50
二、b型超声影像诊断 51
三、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52
四、腔内超声诊断 52
五、声学造影 52
六、高频超声诊断 54
七、介入性超声 54
八、三维成像及术中超声检查 54
第六节 ect 54
一、ect概述 54
二、ect显像分类 55
三、分子影像 55
四、spect/ct的肿瘤临床应用 55
第七节 肿瘤介入诊断 58
一、概述 58
二、技术应用 58
参考文献 59
第六章 肿瘤临床诊断与标志物检查 60
第一节 肿瘤临床诊断 60
一、询问病史 60
二、体格检查 62
三、常规化验 63
四、特殊检查 63
五、病理检查 63
六、诊断性手术 63
七、肿瘤临床分期 63
八、恶性肿瘤的诊断原则 64
第二节 内镜检查 64
一、内镜的种类 64
二、内镜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及其应用 65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检查 65
一、肿瘤标志物的概念 65
二、肿瘤标志物的来源 66
三、肿瘤标志物的分类 66
四、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常用技术 66
五、肿瘤标志物的应用 66
六、常见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68
参考文献 75
第七章 肿瘤外科学概论 76
第一节 肿瘤外科的作用 76
第二节 肿瘤外科治疗的原则 77
一、明确诊断 77
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77
三、选择合理的术式 77
四、避免医源性肿瘤播散 78
第三节 各种术式的临床应用 78
一、诊断性手术 78
二、治愈性手术 79
三、姑息性手术 79
四、远处转移癌切除术 79
五、激素依赖型肿瘤的内分泌腺切除术 79
六、重建与康复手术 80
七、癌症的预防性手术 80
第四节 微创外科 80
第五节 循证医学与肿瘤外科 80
参考文献 81
第八章 肿瘤的内科治疗 82
第一节 细胞毒抗肿瘤药物的化疗 82
一、发展概况 82
二、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82
三、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 88
四、细胞周期动力学 89
五、化学治疗的临床应用 91
第二节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97
一、分子靶向药物的主要特点 97
二、分子靶向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97
参考文献 101
第九章 肿瘤放射治疗 102
第一节 放射物理学与放射生物学基础 102
一、电离辐射的物理效应 102
二、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104
第二节 放射治疗设备与治疗流程 105
一、放射源及其设备 105
二、放射流程 106
第三节 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107
一、治疗原则 107
二、放射治疗适应证 107
三、放射治疗禁忌证 107
四、放疗反应及处理 107
五、放疗在综合治疗的应用 107
第四节 肿瘤放射治疗的新进展 108
参考文献 109
第十章 其他治疗 110
第一节 中医治疗 110
一、病因病机 110
二、辨证论治 110
三、转移癌的治疗 111
四、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111
第二节 肿瘤介入治疗 112
一、概述 112
二、临床应用 112
第三节 肿瘤生物治疗 115
一、肿瘤免疫治疗 115
二、肿瘤的基因治疗 119
第四节 微波、超声及激光治疗 121
一、微波治疗 121
二、超声治疗 122
三、激光治疗 122
参考文献 124
第十一章 癌痛治疗及临终关怀 125
第一节 癌症疼痛的处理 125
一、影响癌痛治疗的障碍 125
二、癌痛的分类和原因 125
三、癌痛的评估方法 126
四、癌症患者疼痛的诊断步骤 126
五、癌痛的治疗 126
第二节 终末期癌症患者的处理 130
一、终末期处理的概念和任务 130
二、终末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 130
三、癌痛的治疗 130
四、社会心理照顾 130
五、组织、教育的培训 131
参考文献 131
第十二章 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 132
第一节 癌症患者的常见心理反应 132
一、诊断时的常见心理反应 132
二、治疗时的心理反应 132
三、癌症晚期患者的心理反应 133
第二节 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 133
一、一般性心理治疗 133
二、认知疗法 134
三、行为治疗 134
四、合理情绪疗法 136
五、催眠疗法 137
六、暗示治疗 137
七、家庭治疗 138
八、疏导疗法 138
九、气功疗法 139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一般原则 139
一、心理治疗前的一般准备 139
二、心理治疗方法的选择 139
三、在心理治疗时需注意的问题 139
四、常见癌症的心理治疗简介 139
参考文献 140
第十三章 转化医学、循证医学及个体化医学 141
第一节 转化医学 141
第二节 循证医学 141
第三节 个体化医学 143
参考文献 144
下 篇
第十四章 头颈部肿瘤 146
第一节 鼻咽癌 146
一、解剖 146
二、流行病学 147
三、病因 149
四、病理 150
五、临床表现 150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152
七、分期 153
八、治疗 153
九、康复 154
第二节 喉癌 154
一、解剖与生理 154
二、流行病学 155
三、病因 156
四、病理 156
五、临床特点 156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156
七、临床分型与分期 157
八、治疗 158
九、预后 158
第三节 甲状腺癌 159
一、解剖与生理 159
二、流行病学 160
三、病因学 160
四、病理 160
五、临床特点 161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161
七、分期 163
八、治疗 163
九、预后 164
第四节 舌癌 164
一、解剖及生理 164
二、流行病学 165
三、病因 165
四、病理 165
五、临床表现 166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66
七、分期 166
八、治疗 167
九、预后 168
第五节 涎腺肿瘤 168
一、局部解剖 168
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168
三、病理 168
四、临床特点 170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171
六、治疗 172
七、预后 172
第六节 颈部肿块 173
一、颈部炎症性病变 173
二、先天性颈部肿块 174
三、颈部肿瘤 175
第七节 颅脑肿瘤 177
一、病因学和发病特点 177
二、病理和分类 178
三、临床特点 179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180
五、治疗 181
六、预后 183
参考文献 183
第十五章 胸部肿瘤 184
第一节 肺癌 184
一、解剖与生理学概要 184
二、流行病学 184
三、病因学 184
四、病理学 185
五、临床表现 185
六、诊断 186
七、鉴别诊断 187
八、分期 188
九、治疗 189
十、预后 190
第二节 食管癌和贲门癌 190
一、解剖 190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193
三、病理 195
四、临床表现 196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196
六、分期 197
七、治疗 199
第三节 乳腺癌 201
一、解剖及生理 201
二、流行病学 203
三、病因 203
四、病理 204
五、临床表现 205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205
七、分期 206
八、治疗 207
九、预后 209
第四节 纵隔肿瘤 209
一、解剖 209
二、临床表现 210
三、诊断 210
四、常见纵隔肿瘤 210
参考文献 212
第十六章 腹腔肿瘤 213
第一节 胃癌 213
一、解剖概要 213
二、流行病学 213
三、病因学 214
四、病理学 215
五、分期 216
六、临床表现 217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217
八、治疗 219
九、预后 220
第二节 原发性肝癌 221
一、肝脏的解剖及生理概要 221
二、流行病学 222
三、病因学 223
四、病理学 224
五、临床表现 225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226
七、肝癌的治疗 229
八、预后 232
九、预防 232
第三节 结直肠癌 233
一、解剖及生理 233
二、流行病学 234
三、病因 235
四、预防 236
五、病理 236
六、临床表现 237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238
八、临床病理分期 239
九、治疗 240
十、预后 242
第四节 胰腺癌及壶腹周围癌 242
一、胰腺癌 242
二、壶腹周围癌 246
第五节 腹部肿块 247
一、原因和分类 247
二、诊断方法 247
三、常见腹部肿块诊断要点 251
参考文献 252
第十七章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253
第一节 肾细胞癌 253
一、肾脏的解剖 253
二、流行病学 254
三、病因学和遗传学 254
四、病理 254
五、临床表现 255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255
七、分级和分期 255
八、治疗 256
九、预后 257
第二节 膀胱癌 257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 257
二、诊断 257
三、分期、分级 258
四、治疗 258
第三节 前列腺癌 260
第四节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 264
一、睾丸的胚胎发育、血管和淋巴引流 264
二、流行病学 264
三、病因 264
四、病理 265
五、临床表现 265
六、肿瘤标志物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一、肿瘤的基本概念
1. 肿瘤的定义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是基因疾病,其生物学基础是基因的异常。致瘤因素使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正常基因失常,基因表达紊乱,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与遗传特性,形成了与正常细胞在形态、代谢与功能上均有所不同的肿瘤细胞。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突变的结果。不同基因的突变与不同强度的突变形成了不同的肿瘤。
一旦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形成,则其生长为自主性,肿瘤特征通过细胞分裂遗传给子代,生长相对不受机体限制,生长旺盛无止境。其侵袭性生长、异常代谢和异常的功能均对机体造成危害。其不同程度的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使肿瘤组织具有异常的形态。肿瘤形态的异常,是肿瘤病理学诊断的依据。
2.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的生长能力有一定限度,通常为局部膨胀性生长。生长速度比较缓慢,它可以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但通常不致侵蚀破坏邻近组织,也不向远处转移,因此危害性较小。恶性肿瘤则往往增长迅速,并且有侵袭性(向周围组织浸润)及转移性,如未经有效治疗,通常导致死亡。
3. 新生物及恶性疾患
医学文献有时使用“新生物”(neoplasm)这一名词,它的含义基本与“肿瘤”相同。“恶性疾患”(malignancy)与“恶性肿瘤”没有多大差别。当然,malignancy泛指一切恶性细胞增生性疾病,包括各种恶性肿瘤及白血病。因此,malignancy可视为恶性肿瘤的同义语。
4. 癌与肉瘤
癌(carcinoma)与肉瘤(sarcoma)都是恶性肿瘤,从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如乳腺癌、支气管(肺)癌、胃癌、大肠癌等;从间胚叶或结缔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如骨肉瘤、淋巴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血管肉瘤等。
5. 癌症
目前,不论医学界或民间,都把所有的恶性肿瘤称为癌症(cancer),不幸的是,carcinoma 及cancer都被译为“癌”。狭义的癌(carcinoma)指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而广义的“癌”或“癌症”(cancer)则泛指所有恶性肿瘤,包括肉瘤及白血病在内。因此骨肉瘤、淋巴肉瘤亦被称为骨癌、淋巴癌,白血病亦有人称为血癌。这并不错误,但因carcinoma与cancer本有不同含义,而中文均译为“癌”,有时会造成某些混淆。
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每个人机体所有细胞均来源于单一受精卵,因此体内所有细胞都带有相同的基因信息。受精卵增殖和分化,形成胚胎,最后发育成为成熟的个体。其整个过程均涉及全部染色体组选择性和协调性的表达。患恶性肿瘤时,在调节细胞活性中起关键作用的某些基因群发生突变或异常活动,导致细胞的正常调节过程受到破坏,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失去平衡,遂造成肿瘤的发生。现已了解,有两类基因直接参与肿瘤的发生,它们是癌基因(oncogen)和抑癌基因(suppressive oncogen)。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细胞增殖起正调节,当它们发生突变或过度表达,可致细胞的过度增生。反之,抑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则对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当抑癌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改变或抑癌基因丢失时,失去了对细胞增殖的负调节作用,也会发出使细胞增生的信息。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步,特别是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研究的深入,不仅使我们对癌症发生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已有可能利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肿瘤基础学科研究的进步,临床肿瘤学知识也迅速地发展与更新,已成为发展最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例如,随着分子生物学特别是人类基因组学的进展,肿瘤的病理诊断和分类已从单纯形态学向分子病理学发展,不同分子水平的改变往往能更好地反映其生物学规律从而有助于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癌症的治疗方法除传统的手术、放射治疗和细胞毒类化学治疗外,分子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逐渐成为新的治疗方向。
三、我国癌症的发病情况与趋势
癌症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与生命,而且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主要死因以传染病、结核病与新生儿疾病为主,癌症仅占死亡原因的第9~10位。20世纪70年代调查资料显示,癌症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第3位,而某些省市如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癌症死亡已居各种死因的首位。20世纪80年代末再次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癌症死亡率达128.03/10万人口,占死亡总人口的21.88%,居各类死因中的首位;而农村癌症死亡率为112.36/10万人口,占死亡总人口的17.47%,在各类死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1993~1997年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各试点登记地区癌症发病率,男性为(129.3~305.4)/10万,女性为(39.5~248.7)/10万,均以上海为最高,癌症死亡率男性为(125.7~234.1)/10万,女性为(39.3~159.8)/10万。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最新年报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癌症发病率为285.91/10万,死亡率为180.54/10万。以13亿人口计算,每年癌症发病约350万例,每年因癌症死亡约230万人。
大量癌症患者的治疗,以及如何通过有效预防措施降低癌症的发病率,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任务。必须指出,上述癌症死亡率每10年明显上升的趋势,并非是不可逆转的。据美国的经验,过去癌症的发病及死亡也是每10年明显上升。但是,由于预防措施特别是控制吸烟及治疗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首次实现了癌症死亡率的下降。可见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并实现癌症的“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努力提高治疗水平,癌症是可以逐步得到控制的。
四、肿瘤研究与肿瘤学
由于恶性肿瘤(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因此世界各国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事癌症研究。癌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影响发病的因素、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都十分复杂,因此需要许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病毒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等学科,都积极参与癌症的研究,这些学科的研究对揭示癌症的本质,了解癌症发生发展的经过及癌症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寻找预防及治疗癌症的可能途径都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肿瘤的学科,称为肿瘤学(oncology)。广义地说,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都可归入肿瘤学的范畴。专门研究人类肿瘤的临床规律特别是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学科,则称为“临床肿瘤学”(clinical oncology)。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临床肿瘤学还可以区分为肿瘤外科学(surgical oncology)、肿瘤放射学(radiation oncology)及肿瘤内科学(medical oncology)。
临床肿瘤学与临床医学的其他学科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互有交叉。例如,肿瘤外科学及肿瘤内科学虽然是临床肿瘤学的重要组成学科,但也可分别视为外科学及内科学的分支。同样,在妇科学及儿科学中也可分出妇科肿瘤学(gynecological oncology)及儿科肿瘤学(pediatric oncology)。实际上,因肿瘤可发生于任何组织器官(除毛发、指/趾甲外),故所有临床学科如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等都会涉及肿瘤的防治研究,因而与临床肿瘤学的内容会有交叉重叠。
五、在医学院本科设置临床肿瘤学课程的意义
由于癌症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而且,癌症的诊断治疗手段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有必要使医学生对癌症的临床表现及现代诊治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中山医科大学率先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即开设“肿瘤学”本科生必修课程。迄今,全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已开设“肿瘤学”独立课程并列入教学计划。
本科班开设的“肿瘤学”课程,系以“临床肿瘤学”为主。虽然同学们在病理学及各临床学科的学习中,对肿瘤的分类、各主要癌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原则已有一定了解,但如何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病期、活动状态(performance status)、病变分布的范围、预期疗效等情况,制订明确的治疗目标和具体的治疗方案,往往缺乏明确的叙述,对化疗、放疗的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法,尤为欠缺。我们希望通过“临床肿瘤学”课程的学习,能使同学们对癌症有更为系统的全面了解,特别应着重对癌症患者在全面检查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了解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及不足,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同时,希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了解肿瘤研究关联众多学科的丰富内容,对将来投身癌症事业有所启迪。
六、近20年来肿瘤学研究及治疗的重大进展
近20年来肿瘤学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有了重要的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肿瘤生物学的研究日益深入。继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完成,预计2015年将完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研究,包括1万例多种癌症基因组的变化,将促进癌症的基因分型及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癌症的分类将从传统的按发生器官及组织形态学分型进一步细化到按肿瘤发生的驱动基因(driver mutation)的不同而形成的基因分型,并研究开发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个体化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或精确医学(precision medicine)打下基础。近20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种癌症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明显改善了疗效。因此,有人认为癌症的研究及治疗已进入一个新的“基因组年代”(genomic era)。但是迄今为止,分子靶向治疗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它们虽然常常改进疗效,但几乎难以避免继发性耐药而未能达到真正治愈癌症的目的。可以认为,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传统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补充与完善,而并非颠覆或否定传统的治疗理念。当然,人类攻克癌症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癌症研究与治疗的进展应引起我们关注并积极参与。
(管忠震)
参 考 文 献
黄文林. 2009.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汤钊猷. 2011. 现代肿瘤学. 3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天泽, 徐光炜. 2005. 肿瘤学.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
恶性肿瘤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鉴于其与良性肿瘤在健康危害、病因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方面都有很大区别,本章提到的肿瘤特指恶性肿瘤。近年来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许多发达国家,恶性肿瘤位于死因的第1位或第2位。在我国,恶性肿瘤也已位居首位,成为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和预防控制关注的重点。
第一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概念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与评价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措施和效果的科学。将流行病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在肿瘤研究中,产生肿瘤流行病学这一分支学科。早期流行病学主要研究传染病的分布规律和防治措施,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转向更多地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肿瘤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且在方法学上也有着飞跃性发展。其中研究吸烟与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成为流行病学研究的经典案例,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也大大推动了肿瘤病因和预防研究进展。
一、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流行病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研究最大的区别是研究对象的不同,临床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患者,而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既包括患者,也包括健康人。临床医学研究关注的是患者个体,而流行病学关注的是群体。肿瘤流行病学正是研究肿瘤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规律。
1. 肿瘤流行的分布规律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任务之一是描述肿瘤在人群中的发生水平、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具体地说就是描述肿瘤在空间、时间和人间(三间)中的分布特征。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完成了恶性肿瘤的3年死亡回顾调查,获得了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外所有县市的肿瘤死亡率数据,绘制出了中国肿瘤死亡分布图,发现我国一些肿瘤高发点,其死亡率在各地均有十分明显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之巨大是其他国家所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