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实用水文地质学基础

封面

作者:薛根良

页数:92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25353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实用水文地质学基础/高等学校自选教材》力求突出实用与基础这两点。在各章内容的安排方面,尽量突出重点。譬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是水文地质学的核心,笔者薛根良以多年的研究心得,从宏观、立体的角度做了一点补充,强调地下水径流以走捷径和层流为主要特征。在地下水的分类方面,也提出了以人类对地下水利用的主要目的为标准,划分为普通淡水、地热水和地下卤水。笔者认为,沉积是地下卤水原生矿床的成因,指出岩浆岩卤水原生和次生的两种可能。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第一节 地球上有多少水
第二节 水的循环
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概况

第三章 岩石中的水
第一节 岩石中的空隙
一、孔隙
二、裂隙
三、溶隙
第二节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一、岩石空隙中的水
二、岩石“骨架”中的水
第三节 岩石的水文地质性质
一、容水度
二、持水度
三、给水度
四、透水性

第四章 地下水的赋存
第一节 包气带
一、沼泽
二、土壤水
三、上层滞水
第二节 饱水带
一、含水层与隔水层
二、潜水
三、承压水

第五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一、地下水中的主要气体成分
二、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成分
三、胶体物质
四、有机质
五、微生物
第三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成因及分类
一、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成因
二、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水化学类型的划分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第一节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达西定律
二、渗透流速(v)
三、水力梯度(I)
四、渗透系数(K)
五、毛细作用
六、生物作用
第二节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一、地下水的补给
二、地下水的径流
三、地下水的排泄
第三节 地下水运动中水与温度和盐的关系
第四节 地下水系统

第七章 地下水动态
第一节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一、气候因素
二、水文因素
三、地质构造因素
四、土壤和生物因素
五、人为因素
第二节 地下水动态的类型
一、自然类型
二、人为类型
第三节 地下水的动态均衡
一、地下水均衡的定义
二、地下水的均衡方程

第八章 孔隙水赋存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冲积层孔隙水
一、河流阶地
二、冲积平原
第二节 洪积层孔隙水
第三节 湖积层孔隙水
第四节 沙漠地下水
一、降水量
二、地貌
三、地质
第五节 黄土地下水
一、降水
二、地形地貌

第九章 裂隙水赋存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基岩裂隙类型的划分
一、成岩裂隙
二、构造裂隙
三、风化裂隙
第二节 裂隙水赋存的一般规律
一、裂隙水的不均匀性
二、裂隙水也有成层性

第十章 岩溶水赋存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岩溶发育的一般规律
一、岩性是岩溶发育的内因
二、构造对岩石溶蚀的影响
三、水对岩石的溶蚀能力
第二节 岩溶水赋存的一般规律
一、分布的不均匀性
二、统一性和各向异性
第三节 岩溶水的类型划分
第四节 岩溶水的动态特征
第五节 岩溶水富集地段的分布规律
一、岩性决定富水性
二、构造控制富水地段
三、地形地貌影响汇水条件
四、深度与水质水量的关系

第十一章 冻土地下水
第一节 冻土的分布与类型划分
第二节 冻土地下水
第三节 冻土地下水的开发

第十二章 地热水
第一节 地热概述
一、地球的温度
二、地球的热源
三、地热场
四、地热传递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地热田分类
一、地热异常
二、地热田
第三节 地下热水
一、地下热水的温度
二、地下热水的主要化学类型
三、地下热水的同位素
第四节 地热水的分布
一、世界地下热水的分布概况
二、我国地热水的分布概况
第五节 在地热勘查中应该掌握和了解的部分相关知识
一、如何应用地球化学的方法推断地热温度
二、如何使用地球物理勘探法
三、地温测量
四、钻探
第六节 当前地热开发中的主要课题

第十三章 地下卤水
第一节 卤水的成因
一、国外的研究概况
二、我国的卤水成因学说
三、目前对卤水成因的认识
第二节 卤水类型的划分
一、矿化度分类
二、化学成分分类
三、成因分类
第三节 卤水的分布
第四节 卤水的物理化学特征
第五节 研究方向

第十四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类型的划分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内容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第十五章 地下水与环境
第一节 过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大量引用地表水灌溉造成的危害
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环境的现状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陕北天桥岩溶水系统墙头水源地边界条件研究

节选

  《实用水文地质学基础/高等学校自选教材》:  三、地质构造因素  1.地质因素  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制约着对地下水激励的响应。包气带的岩性透水性愈好,地下水位抬升的滞后时间愈少。水位波动曲线起伏也较大;包气带愈厚,对激励脉冲的滤波作用愈强。地下水位抬升的滞后时间愈长,水位历时曲线愈平缓;含水层的给水度愈小,水位变幅愈大。因为给水度和水位变幅的乘积就是潜水储存量的变化。如灰岩地区,岩溶裂隙透水性良好,但是在岩溶率不高的分水岭地带,由于缺乏松散岩类的滤波作用,地下水位变幅可达数十米。  2.构造因素  地震对地下水的动态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引起地下水位、流量、水温的变化,也能使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尤其是震中地区。譬如1966年3月8日,我国邢台发生6.8级地震,在马栏大队产生一条宽约1.3m,长300多米的北东向地裂缝,与一条北西向的裂缝相交于一个水井,井内喷出大量的含水砂,井水很长时间外溢不止,从此以后井水水质发生改变,水由苦咸变淡。  在离震中较远的地区,由于地震波的影响也会使地下水位发生短周期的急剧波动,有的地震可以影响到很远的地方。例如1960年智利地震,影响到英国许多含水层的地下水位也发生了相应的波动,最大变幅达60cm。1964年3月27日阿拉斯加地震影响得更遥远,全世界的地震仪都记录到了,远离震中700km处的地震波还引起浅层地下水体的颤动和浑浊。  由于在大地震发生之前可能会使附近的地下水产生异常,因此,可以运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研究预报地震的课题。  火山爆发通常都伴有大量的水蒸气和挥发物,其水汽可以迅速地以暴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上。许多研究者认为,在火山地区直接由岩浆中来的水一般小于5%,其余的都是大气来源的地下水,因此,火山爆发时可在附近出现地下水的显著变化,包括泉水断流或流量增大,井水水位和水化学成分的变化。  四、土壤和生物因素  1.土壤因素  土壤因素主要反映在成壤作用对潜水化学成分的改变。潜水埋藏愈浅,这种作用愈显著。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对地下水的影响了,这种影响很好地反映在潜水和土壤中盐分的季节性和多年的变化上。其实,其中也有毛细作用的功劳。  2.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反映在植被对地下水的影响。植被特别是森林对地下水的影响有两重性:一方面,林区增加了地下水的补给,这已为许多实际资料证实。植被不仅创造了水分的聚集和渗入的有利条件,而且也能影响到补给期的长短,因此影响到地下水的动态。另一方面,树木的蒸腾也是地下水的重要排泄方式之一。蒸腾的强度不仅因气候条件而异,也与植物的种类和年龄有关。蒸腾会引起浅埋的潜水动态发生季节性和多年的变化。如在渠道两旁植树,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减弱地面蒸发,防止土壤盐碱化。  微生物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硝化菌、硫化菌、磷化菌、铁化菌、脱硫酸菌、脱硝酸菌等对地下水化学的影响。每一种细菌都需要一定的氧化还原环境,一定的酸碱度等生存条件,当环境变化时,这些微生物的作用就会改变,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会随即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有机质比较丰富的如含油、沥青质或含煤等地层中,这种生化作用更普遍,也比较显著。  五、人为因素  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或回灌,不仅会使地下水位发生波动,也可能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  季节性使用化肥农药、长期或不定期地排放污水等,不仅是对地下水的污染,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极大讽刺。  设计、施工未能考虑周全,引起环境的改变。如析热建筑物群会影响冻土带的地下水动态等。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实用水文地质学基础》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8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