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乡村治理结构调适与转型

封面

作者:杨嵘均 著

页数:324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51183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六章, 主要内容包括: 理论调适与转型: 治理理论的本土化 ; 制度调适与转型: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 ; 组织结构调适与转型: 发展农村 (民) 组织 ; 乡村治理主体调适与转型: 实现民主化多元化合作化治理

作者简介

  杨嵘均,男,江苏淮安人,法学博士,政治哲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江海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有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连续三年转载以及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多家刊物转载;曾经主持或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Z016)、江苏省哲社规划项目(12ZZB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10015)、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JD810003)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2批资助项目(2012M520867)五项课题研究获201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书特色

杨嵘均所著《乡村治理结构调适与转型/当代中国公共行政转型丛书》从理论、制度、组织结构、乡村治理主体等的调适与转型以及治理结构系统运行的梗阻和症结及其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等六个部分,阐明了乡村治理结构调适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必要性以及路径选择。

目录

主编前言

导论

第一章 理论调适与转型:治理理论的本土化

第一节 理论调适与转型的背景:理论与实践困境

一、治理理论及其内在困境

二、治理理论困境的本土化进路

三、乡村治理的实践困境

第二节 理论调适与转型的依据:乡村治理环境的变化

一、乡村治理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乡村治理政治环境的变化

三、乡村治理社会结构的变化

四、乡村治理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化

五、乡村区域非均衡性发展的变化

第三节 理论调适与转型的路径选择:治理理论本土化运用

一、依据乡村治理环境变化运用治理理论破解治理困境

二、运用治理理论破解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路径选择

三、治理理论与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创造性结合

第二章 制度调适与转型: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

第一节 乡村社会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治理

一、乡村社会的正式制度治理

二、乡村社会的非正式制度治理

三、乡村社会非正式制度治理的诸问题

第二节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互动关系

一、国家视角:乡村治理的正式制度无法消弭非正式制度的运行空间

二、乡村社会文化视角: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嵌入”的前提和运行保障

三、国家一社会互动视角:实现乡村治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运行的融合

四、结语

第三节 实践案例:以村委会选举中的行政侵权为例

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选举权上的博弈:有没有侵权?

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为什么会在选举权上产生纠葛?

三、案例评析:正式制度的非正式运作

第三章 组织结构调适与转型:发展农村(民)组织

第一节 乡村组织的理论及其实践

一、梁漱溟的乡村组织理论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组织实践

三、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反思与总结

第二节 乡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及其对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影响

一、当前农村组织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民)组织在乡村社会的重要作用

三、农村(民)组织对乡村治理结构的影响

四、结语

第三节 自组织动力源的现代转型及其对乡村治理的结构优化

一、农民自组织动力源的历史类型

二、农民自组织动力源的现代发展与转型

三、农民自组织动力源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四、农民自组织动力源的现代转型对乡村治理结构的影响

五、农民自组织动力源的现代转型对乡村治理结构优化的路径

六、结语

第四章 乡村治理主体调适与转型:实现民主化多元化合作化治理

第一节 乡(镇)政治理主体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和权能

二、乡镇政府职能的内涵及特点

三、乡镇政府机构的概况

第二节村治治理主体

一、村民自治的含义

二、村民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村民自治制度变迁的过程

四、村民自治制度变迁的原因

第三节第三方治理主体:农村社会中介组织

一、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的形成、发育和现状

二、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的含义、特点、类型及功能

三、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基本功能

四、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价值

第四节 乡政村治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

一、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二、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

三、乡村关系对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影响

四、结语

第五章 乡村治理结构系统运行调适与转型:梗阻与症结

第一节 乡政治理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乡镇行政管理职能结构存在的问题

二、乡镇行政管理结构改革的内部原因

三、乡镇行政管理结构改革的外部原因

第二节村民自治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村民自治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村民自治发展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三、结语:作为社会变迁重要因素的村民自治

第三节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发展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三、结语:作为社会变迁重要因素的农村社会中介组织

第六章 乡村治理结构体制机制调适与转型:变革与创新

第一节 改革和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定位和目标选择

二、乡镇机构改革的理念创新及动力与阻力剖析

三、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改革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一、改革村民自治的体制性弊端

二、依据乡村治理环境变化改革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三、村民自治制度改革和完善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县乡(镇)行政管理层级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创新

一、如何看待县乡(镇)行政管理层级结构调整与改革问题

二、行政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行政系统内部环境的变化

四、县乡(镇)行政管理层级结构改革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改革和创新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体系

一、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基础

二、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对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影响

三、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及其治理体系的再建构

后记

节选

有关农民权利或农民权益问题开始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夏勇在《乡民公法权利的生成》(1995)一文中从公法的角度研究了乡民公法权利的生成,认为中国最重要的公民权利当是乡民的权利,中国最重要的人权当是农民的人权;岳悍惟在《从国家农民向社会农民的转变看农民人权》(2001)的论文中,根据国家与社会二分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国家农民与社会农民的概念,认为国家农民向社会农民转化的过程也是农民人权发展日趋完善的过程;刘云升、任广浩在其合著的《农民权利及其法律保障问题研究》(2004)一书中,从法律保障机制的角度对农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进行了分析;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论文集《中国农民权益保护》(2004);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等单位出版的《以权利为基础促进发展》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中国农民权益保障论文选》(2004)等。  从研究主题和内容来看,从第一个高潮时期的探索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和揭示乡土社会的特性,逐渐深入到关注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出现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乡镇企业、农村人口流动、小城镇建设、农村社会的分化和整合、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心理变迁、农村传统文化、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等各个方面。从总体上说,他们的方法论具有“宏观把握微观着手”的特点,在分析乡村社会时大多坚持多元主义的立场,注重在“国家政权建设”宏观理论背景下把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关照与现实考察结合起来,试图从本土经验中提炼出一般性的理论解释。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乡村治理结构调适与转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83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