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留学路-90后成长感悟

封面

作者:王润彤

页数:233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032510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两位80、90后作者对成长的感悟和纪念,通过书中一篇篇的通信和讨论,互相鼓励对方走出阴影,重建信心。结合两人20多年来的经历,尤其是出国留学之后的感悟,或高潮或低谷,为社会上和他们一样的千千万万年轻人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简介

  王润彤,生于89年末,温暖的北京女孩,知性的工科女生。在同济大学读本科期间,创办了心理素质拓展基地,奉献了大量热血青春。美国Lehigh University(理海大学)工业工程硕士。毕业后在宾夕法尼亚州Ascent ERP(艾森特ERP)软件咨询公司工作,被老板和同事称为“MRP Queen”。  在美国这三年,在旺盛的求知欲和闹不住的好奇心驱使下,行走于不同的城市,结识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各种年龄层次的、有意思的入,对美国的社会和人文有一些独到的体验。  对写作、创业、心理学、健康生活还有拜仁慕尼黑球队有强烈而持久的热情。    华腾达,生于90年,绝大部分时间是乐观向上好青年一枚,虽然偶尔也会如“悲情小王子”般自我伤感。毕业于同济大学,但在学术上其实还是很水的。不过,我自认为还算过得去的时间管理和自学能力,总能帮我一次次混过各种学术考核。我不爱死读教材,也不太喜欢背东西。这也是我一赢没能成为学霸的原因。我更倾向一种“自我陶醉”式的学习方法-一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法来学习和工作。我的宗旨是“读万书不如历万事,历万事不如阅万人。”这也是我赴欧洲求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人生经历的精彩与否,以及与各种人交往的能力,是我评判一个人是否有意思的最重要标准。相信茌可预见的未来,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以及认识更多有意思的朋友,仍然会是我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

目录

序言一 最幸福的事——见证年轻人的成长
序言二 不平凡的留学成长路——令人惊艳的“90后”
前言 走下“神坛”的观念

特别篇
写给我的挚爱、战友、合作伙伴
致爸妈

第一辑“Soupmate”,见证彼此成长
“Soupmate”是怎样炼成的
散养?圈养?穷养?富养?——如何最优化已有的家庭环境设定
GAP YEAR——间隔年
可以与土豪做朋友,更可以把朋友变成土豪——我们各自的交友感悟
我们是不是太看重个人成长了?
换位思考——是品质,更是本事
成长,意味着不再在独木桥上与别人厮杀
我接受了买不起房的现实,这本来就没什么不好——写给全民焦躁的时代

第二辑 异国他乡,莫忘最初的梦想
如何决定是否留在国外
中文圈?英文圈?
和德国人聊什么
快速融入留学环境
学外语还是用外语?
留学第一能力——关于忍受孤独的能力
“美国式”的终生学习
美国式的“传道授业”
德国人的实用主义和自信
德国大学的考试
我眼中的德国大学生
Diversity女子组合——与外国妞合租
德国教授——真心喜欢上课的教授
美国三线城市公交车上的中国女孩
每辆车的正面都是一个诡异的笑脸——买车记
带着眼泪奔跑

第三辑 留学生活,管理和挑战的每一天
来,咱们聊聊零食
海外留学,和长胖说不
100天我能做什么?
我是晨型人
对于喜欢收纳整理的我来说,搬家是个节日
留学之“10000小时定律”
在线等:你用的什么时间管理软件?
在国外是否也能翘课
我选的课,一节都不想翘——美国研究生课程选择
……
第四辑 也谈幸福感
第五辑 跨越太平洋的职场初体验
第六辑 做一个有意思的留学生

节选

  中国小伙伴们经常招呼我一起郊游、聚餐和唱KTV,我都是欣然前往,只身在外,有朋友包围的感觉就跟在混战中找到组织似的,多少心里有个依靠。席间,男生会聊一聊新人手的相机数码产品,女生会聊一聊新买的名牌折扣、护肤美容、最新娱乐节目里的歌手、父母,还有大家都会聊的绿卡。这些都是生活,可是都不是我的兴奋点。配合氛围,说说笑笑地参与这些话题,算是我更新最新讯息的途径。可终究在不知道邓紫棋是谁和不明白单幅相机与双幅相机的区别的那些时刻,沉默下来。当我身体后倾靠在沙发上,或者向后退一步,半身抽离于热闹圈子的时候,我在想:IOS及Apple技术团队的炫酷真的值得大家这么津津乐道,不知疲倦地大侃几个小时吗?邓紫棋的分手和张亮的发型真的对大家的生活有很大影响吗?完全赞同Apple在业内的地位,完全欣赏邓紫棋的歌喉,但是他们是改善生活的工具或者“作料”,并不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啊。为什么不多关注一下自己呢?最近取得了什么进步,遇到了什么困难,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人和事,等等,这些都是我的兴奋点。而在中文圈子,有可能是亚洲人低调谦逊的民族本质,大家不善于谈论自己,而更愿意谈论世人皆知的科技和远在天边的八卦。  英文圈子明显不同:人们更愿意把关注点收回到自己和亲近的朋友身上,每个人都愿意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或者几面。对于拒绝平庸和喜欢听故事的人,自然而然地,愿意融入这样的圈子。比如在一次法国室友的party上,认识了一个在曼哈顿工作的美国姑娘,她是为一家非营利性的环保组织工作的。大家好奇心甚浓,七嘴八舌地问她的具体工作,非营利机构的收支情况,甚至有人尖锐地问她这样的机构怎么存活,她都耐心地给我们解释,还给我们讲了最近半年她一直在忙的一个项目,他们参与了新泽西的一条河流的改造计划,大家都热烈称赞。我对这件事印象很深,因为美国人乐意分享自己工作上的成功喜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听众们的真诚赞美,传播的和接收的都是积极向上的信号。这跟在中国老幼皆知的“闷声发大财”全然相反。  同时,我在这样的氛围里,也变得爱说话,聊聊自己遇到的趣事,讲讲最近跑步和写作中的心得,大家也都很感兴趣。他们听到我轻松跑完15公里相当刮目相看,他们得知我会写说明书时写在脸上的“赞”,让我有被欣赏、被认可的感觉,所以愿意多讲。渐渐地,在英文圈子,我变成了一个外向活泼的姑娘。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让我很愉快地融入了英文圈子。这些原因也许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我想很多留学生想了解美国文化,想融入英文圈子,以下几点可能会开拓一下思路。  1.当用一种不同的语言与人交流的时候,更容易袒露心声。这就好比跟陌生人容易敞开心扉,讲一些平时不会跟熟悉的人讲的故事。当我用英语讲我的故事的时候,少了很多顾虑,能说个痛快。  2.一个中国人在英文圈子里,这本来就是与众不同的,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现在已经很少有美国人会抱着“中国极其落后”的观念了,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崛起,因此对中国的历史、人文都有浓厚的兴趣。比如和美国朋友一起看伦敦奥运会比赛的时候,他们会问我为什么中国队的体操和跳水都那么棒。我的回答是,因为队员们训练得刻苦啊,精益求精,从很小就开始训练,夺冠水到渠成,这跟你们西方世界的“一万个小时”理论一个意思。他们听后都深以为然。  3.“Fight for your country!”的使命感。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人不会居高临下地鄙视中国人了,可是还会有很多时候,他们看不惯中国的现象,隐约能听得出语气中的挖苦。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有一种捍卫自己祖国名誉的使命感——只有我出现在那里,为自己的祖国客观地辩解几句,才能化解他们对中国的误会。比如,说到中国的高考,孩子们和家长们有些过激的反应,我解释,这是因为中国人口多,好学校的资源有限,竞争压力大。他们追问,人口多这件事也很奇怪啊,美国领土那么大,人口并没有那么多啊。我继续解释,首先,中国历史远远长于美国历史,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口是积累下来的,而美国人口是这两百年移民来的。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留学路-90后成长感悟》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8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