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最忆相城

封面

作者:苏州市相城档案局

页数:141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496127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相城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啊!这山,这水,这路,这桥,这小河,这老宅,这人,这事,这你,这我,这他……这些真诚的文字,这些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心湖里平静而美丽的记忆,闪闪烁烁,点点滴滴,若隐若现,摇曳生姿。  《最忆相城》是一本关于相城历史变迁的小百科全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相城的文化窗口。

本书特色

  家乡是关乎人文亲情、生命起始的永恒话题,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最忆相城》是以“记忆中的相城”为主题,从风物、风俗、风貌、人情之美等多角度地赞美了可爱的家乡——相城,是一本关于相城历史变迁的小百科全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相城的文化窗口。

目录


最忆旧时光
黄埭味道
飘香的海棠糕
北街往事
相城记忆
下庄的那些事儿……
细数阳澄事
小村往事
不变的老街
记忆·相城
最忆相城——美
梦中的画师湖
情忆牛场
老街,穿过光阴阡陌
心上烙上了相城印迹
那年,那桥,那人
咏相城十绝
最暖故乡情
此情漫漫无绝期
有美一人婉约清扬
古戏台
水·缘
小车摇晃的时光
梦里水乡
阳澄湖边,慢慢走啊!
相城情
宁城
诗韵相城
相城如此多娇
记忆之城
相城印象
追忆汤浜
流水在回忆中奔跑
回忆是苏城夜空的流光

最美家乡景
琴棋书画——相城韵
为你歌唱——相城
忆童年相城
一路点击 相城精彩
相城变奏曲
记忆中的幸福相城
记忆·相城·漕湖
充满记忆的照片
“玩”泥巴
记忆中的老宅
相城四季调
千年元和,魅力相城
寻梦阳澄湖
我的家乡阳澄湖
我们爱你啊,相城
悠悠相城情
后记

节选

  《最忆相城》:  黄埭是古镇,至今保留着三里长街。枕河人家,粉墙黛瓦斑驳可见,岁月在屋顶老瓦的旧草中摇曳。街之北,小巷深宅,不知建于民国还是清末,其“银黄埭”之繁华依稀可见。老街的中心是“河渎桥”。小的时候,生产队摇船出来粜谷,其热闹场景让我想起《多收了三五斗》以及《清明上河图》。  河渎桥边,常有镇上人摆一酸梅汤摊,透明玻璃杯上盖一方玻璃,里边是浅褐色的酸梅汤,放在唇边,一股薄荷的清凉味沁人心脾;来不及细细品味,凉凉的、又酸又甜的、在阳光下闪着诱人光色的酸梅汤流进了我的全身心。这是我记忆中最初最可口的饮料。  河渎桥西侧,有家饭店,叫“埭川饭店”。旧址犹在,物是人非,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它的“响鳝”;时过境迁,今朝再也做不出昔日的滋味。  午饭时分,大人把我领进拥挤的埭溪饭店,大约一角五分钱一份“大众汤”、一碗饭,安顿好我后继续粜谷去了。我等了好久,不见饭菜,怯生生地又不敢问,只是暗自掉泪。服务员大窘,忙免费为我烧了一碗香喷喷、热气腾腾的大众汤。汤好油好油,里边有肺啊肠啊什么的,还漂浮着油渣。我抹了抹眼睛,大口大口地吃饭、喝汤,其鲜美至今还留存在我的舌尖上,此后的美味竟没能抹去那一碗“埭西”大众汤的记忆。  如果摇着船,穿过河渎桥一直向北,一个小时后,到一个叫“永昌”的村子,那里有饥饿的记忆。永昌,黄埭最北的村落,但却有“先有永昌镇后有黄埭街”一说。永昌是个大村,其自然村的门牌有“中巷”、“后桥头”、“牌楼浜”、“大桥头”等,我出生之地名日“前二房”。童年和少年是在前二房度过的。我家西边,一条河,清澈如许,缓缓向南流淌,弯弯曲曲,流经望不到头的田边野树、炊烟人家,可以一直到黄埭镇。每逢粜谷归来,大人总会带几只苹果,不是干瘪就是有点烂。这是我对苹果的最初见识。从镇到村,邮件和货物的运输工具主要是航船。有一回,街上的店里挤满了村人,店员剪开大麻袋,黑滋滋的大麻袋里滚落出烘干的沾有细盐的蚕豆,散发出阵阵香味。大人说,那叫五香豆。不一会儿,五香豆抢购一空。那是我童年看过、闻过的唯一的一次五香豆。成年后,有钱购买,嗑几粒,硬如石,终不敢领教。  永昌街上有个茶馆,沿河的两问小屋,乌黑的桌椅、乌黑的茶具、乌黑的茶叶,店员的脸也是乌黑的;那里,是早晨最热闹的所在。最令我羡慕的自然是个别老人边喝茶边安然地享用着金灿灿的油条。后来,油条摊随处可见,才有机会感受它的味道。有人说它松软,但我觉得它最大的好处似乎是油渗透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方。  大约上个世纪80年代末,永昌街上开过一家羊肉店,昏黄的灯光里,店主打盹,鲜有人光顾。永昌人回忆,最好的羊肉是后桥头“杀羊阿三”的羊肉。斯人已去,永昌人似乎觉得未必要挖掘乃至弘扬“杀羊阿三”的羊肉,很多时候,味道是没有基因可以遗传的。  永昌街沿河往北有条石子路,石子路到头、东边一带就是前二房。我家的东邻居有两户人家。一家是每月都领工资的。时不时地发现,邻居的老妈妈端坐在早晨的阳光里,认认真真地夹去猪头上的毛。大约是第二天饭后,总看到一家人的嘴唇汪了一层油,好亮好亮。  小时候,我似乎从没享受过这样的美食,即便是随时捕捉的鲜活乱跳的鱼腥虾蟹,农家的灶台上,无甚作料,煮得淡而无味。那时,粗盐似乎不限购,咸菜死咸,一条萝卜干几近于一撮盐。男人蹲在屋前,托着一碗粥,粥里浮着一条萝卜干;嚼一口萝卜干,哗啦啦一下;三四下,舌头卷两下,碗空人起。  紫云英,好美的名字;一大片盛开时,确实也好看。但在我小时候,都俗称它们为“草头”,是猪的食物,也是农田的好肥料。有一回,我家的晚饭是“菜粥”,却有一股草味,咸而涩,难以下咽。至今,看到紫云英,就想起那碗苦涩的草头粥。  可以这么说,离开前二房的直接动机是寻找味道。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上了一所吃住免费的学校。学校在城市,食堂好大。在那里,我第一次吃到红烧肉。那时,一块红烧肉、一份青菜,两角钱,吃得津津有味,想来也是满嘴油光。但周日回到家,看着桌上家人吃的还是那些没有油水的饭菜,心里很是不安。  三年后,回到黄埭镇工作,一晃二十多年,变成了“老黄埭”。黄埭在变,变是难免的,因为岁月在流动、季节在更替、人事在变换。味道也会变,和其他的文化因子一样,变化是在不经意之间发生的,似变非变,唯有舌尖记得。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最忆相城》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8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