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范佳进
页数:627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507075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三篇十七章。第一篇绪论, 主要介绍社会福利、辅助器具、辅助器具服务及ICF的基本概念 ; 第二篇辅助器具服务的适配技术, 主要针对肢体、视力、听力、言语等类别的残疾人分别介绍从个体障碍-需求评估-功能评估-辅助器具及环境的评估-到辅助器具适配的技术, 并通
作者简介
主编::范佳进,女,1958年4月生,高级工程师,深圳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主任。社会职务: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48)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副主编:钟磊,男,1978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经济师、社工师。深圳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副主任。社会职务:深圳市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仅介绍辅助器具,而更重要地是介绍了如何通过辅助器具服务的技术来实现正确获得合适的辅助器具。重点是通过人—机结合性的适配,找到最合适的辅助器具,最终帮助到功能障碍者实现最大程度的功能补偿或代偿,重返家庭和社会,获得新生。同时该书还针对围绕着辅助器具服务所需的资源及管理进行了相关论述,使人们看到,为做好辅助器具服务不仅仅是要有服务的技术,同时还需要运用和整合资源,并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才能使辅助器具服务满足残疾人个性化的需求,才能使得辅助器具有用、有效。
目录
序二
前言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社会福利概述
第一节 社会福利基本概念及范围界定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三、社会福利服务的范围
第二节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
二、新中国初期的社会福利制度
三、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福利
一、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
二、残疾人社会福利理论
三、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的形成与发展
四、国外发达国家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制度
五、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与辅助器具
第二章 辅助器具概述
第一节 辅助器具基础
一、辅助器具的术语和定义
二、辅助器具的必要性
三、辅助器具的作用
四、辅助器具的分类
五、辅助器具的特色
第二节 无障碍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术语和定义
二、环境的特性
三、无障碍环境的由来和发展
四、无障碍环境的必要性
五、无障碍环境的评定
六、无障碍环境的改造原则和步骤
七、无障碍环境的应用
第三节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概述
第三章 辅助器具服务概述
第一节 辅助器具服务的基本知识
一、辅助器具服务的相关概念及特点
二、辅助器具服务的对象
三、辅助器具服务的层次
四、辅助器具服务的途径
五、辅助器具服务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辅助器具服务体系
一、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基本概念及结构
二、辅助器具服务中的个案适配服务系统
三、辅助器具服务的资源系统
第三节 辅助器具服务的模式与管理
一、辅助器具服务的模式
二、辅助器具服务的管理
……
第二篇 辅助器具的适配技术
第三篇辅助器具服务的管理
辅助器具服务值得借鉴的经验
节选
(五)居家生活 每位残障者,除了个人使用的辅助器具外,还应考虑他们行动及日常生活中无缝连接的活动问题,家是他们永远的港湾,因此在居家环境中还应从起居、洗漱、如厕、移行、做饭、吃喝、坐卧、阅读等方面考虑他们生活动作的连贯性,还要在卧室、卫生间、客厅、餐桌等方面根据障别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辅助器具和无障碍环境,促进其获得最大程度的自主性。 总之辅助器具服务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五、辅助器具服务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辅助器具服务的发展概况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辅助器具服务都经历:从早期的救济式成品捐赠-逐步开展定制服务-为普通民众全面提供辅助器具服务的过程。美国在“二战”后,面对大量的伤残军人,政府成立了退伍军人修复研究管理委员会,专门研制生产了轻便假肢和耐用的轮椅,来改善军人的生活质量。在1998年制定通过了《辅助技术法》,将辅助器具及其技术服务以法律的名义予以规范和定义,对各级政府的职责、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内涵与要求进行了规范。使人们认识到,仅有辅助器具是不够的,还需有全面的、周到的技术服务才能做好这项事业。 在北欧国家,为功能障碍者提供辅助器具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辅助器具的资金纳入各级政府的预算,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完善的服务体系,开展功能评价,辅助器具选择和适应性改造,使用训练等系列服务。一个残疾人从小到大,会在需要的时候获得不断调整和配套的辅助器具服务,让他在成长、学习和就业的过程中,通过配置辅助器具,消除障碍,像健全人_样全面发展。 (二)我国辅助器具服务的发展概况 在中国,辅助器具的从业者对此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因为国情特殊,辅助器具初期的假肢矫形器装配是由民政系统的假肢厂首先开展的,由于是独立于医疗卫生外的系统,在服务过程中对使用者的身体功能及康复评估普遍不足,通常的情况是南装配技师现有的自身认知决定了选配产品种类,产品的功能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使用者的身体状况和是否适用长期不被重视。特别是矫形器装配,需要医生评估开具处方并检验效果,直到今天仍未得到很大改观。 中国残联成立以来,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将开展辅助器具服务纳入了国家残疾人的“八五”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并提供产品。但当时由于认识的局限,仍然将辅助器具作为商品看待,基本没有适配服务的概念,提出的规划也是在全国建立若干个商店,销售产品并提供产品的配送和维修服务。在经历了5~6年“建立商店-亏损-倒闭-再建”的过程后,各级残联都不堪重负,通过反思逐步认识到“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基本不具备购买辅助器具的能力,需要社会予以救助”。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借助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的救助发放,从最初的轮椅、助听器,逐步扩展到普及型小腿假肢、光学助视器等。上海和深圳等地残联,相继制定和出台了包括几十种产品的“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目录”,各地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配置辅助器具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投入。 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从业人员发现残疾人对辅助器具的弃用率很高,也出现了有些产品发放不下去(特别是各类光学助视器)的情况,这时国际上已经提出了“即使是救助轮椅也需要对使用者状况进行评估”的理念,认为如果不对使用者的状况进行评估,即使是免费发放的轮椅,也有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伤害。这期间大家开始走出国门与国际的同行学习交流,发现国际上“对辅助器具的使用者身体功能进行评估,需要医生、治疗师和辅具工程师等团队合作开展辅助器具服务,要根据使用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产品”等早已成为业界共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