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国甫
页数:296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354746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昂美纳部落里》是描绘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进军阿佤山的故事,它生动地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在祖国边疆的伟大胜利,反映了英雄部队机智果断、忘我牺牲、大公无私、热爱兄弟民族的高贵品质。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患,对佤族人民粗犷、豪爽、质朴、勇敢的民族性格和思想感情,对佤族风土人情,以及山区荒僻、雄伟、瑰丽的自然景色,表现得相当真实,好似一幅鲜明的彩色图画。
作者简介
郭国甫,江西永修人。1949年毕业于南昌省立一中高中。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在昂美纳部落里》、《梦回南国》、《黎明即将来临》,短篇小说《国境线上》、《林中炊烟》、《节日的怀念》、《银雪照丹心》等。部分作品译有俄、英、法外文版本。
本书特色
郭国甫所著的《在昂美纳部落里》是《当代江西长篇小说经典丛书》之一,描绘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进军阿佤山的故事,它生动的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在祖国边疆的伟大胜利,反映了英雄部队机智果断、忘我牺牲、大公无私、热爱兄弟民族的高贵品质。
三个人正静默着的时候,忽然听到坟地那边传来了一阵隐约可闻的沙沙的响声。这时山里的风也大了点,把大树刮得呼呼直叫。
节选
边疆冬日的早晨,总是姗姗来迟。现在,正是黎 明前最黑暗的时 分。透过连部窗口白色的油光纸,可以看到屋里面闪 耀着的灯光。它那 朦胧的光芒,像是夜空里一颗明亮的星,映照着这宁 静的广漠的山野。 灯光下面,有一个人在那里工作着。政治指导员余立 毅怀着振奋的心 情,在读着团政治委员写给他和连长的信。跳跃着的 灯光,映着他宽阔 的深思的额头。他那明亮的饱满的脸庞闪闪生光,深 邃的灼灼有神的眼 睛,在写着清秀字体的信纸上来回移动着。他渐渐地 激动起来了,身子 猛地往后一仰,靠在椅背上,两手支着桌沿,披在肩 上的棉大衣,顺着 椅背落下来。他久久地注视着放在桌上的国旗——这 面红色的旗,象征 着祖国人民的战斗与胜利、幸福与欢乐。他将要带着 他的连队,把红旗 在祖国更远的疆土上高高升起。他嘴里轻轻地重复着 信上的话:“…… 要为祖国尽责,对全连的战士负责。”脸上表现出那 种在执行任务时的 庄重与严肃。一会儿,他站立起来,挪开椅子,拿起 国旗,把它整齐地 折叠成一小块,放进自己那个棕色的皮包里。接着, 他理了理各班的决 心书和立功计划。在这些充满了坚强意念的决心书里 ,却没有看到二班 的。再翻了一遍,还是没有。他停住手,手指落在纸 上,轻轻地敲着, 心里有些奇怪。在连里,二班的工作总是走在头里的 ,这回,为什么落 到别班的后面呢?他想了想,很快就明白了,大概因 为罗人杞在闹情 绪,杜振中没信心了吧?他嗯嗯了两声,立刻有些不 满意自己起来。这 次任务,严重地考验着大家,在这种时候,对每个战 士要进行多少工作 啊!他先前还认为连里的动员工作做得不错,够深入 细致的,这会觉得 问题多起来了,心里有些不安。他决定去班里看看, 刚挪动脚,杜振中 却喊着“报告”进来了。余立毅高兴了,当他看到杜 振中眼里进发着 复杂的神色时,便又怔住了。 杜振中把班里的决心书交给余立毅,说:“指导 员,我来迟了。” 说完,立正站着,双手直直地垂着。他心里先是惭愧 ,又感到终于完成 了一件最大的心事,不禁有些高兴。 余立毅用关切的眼睛看着杜振中,等待杜振中说 话。他以为杜振中 会说些什么,可是杜振中默默地站着,一句话也不说 。他要说的话,和 战士们的话一起全都写在纸上了。一会儿,他转身要 走,余立毅才问: “有困难吗?” “没有。”杜振中回答说,声音很低。 余立毅打算问问罗人杞的情形,但他没有问,只 是说:“肩膀上觉 得很沉吧?” 杜振中说:“没什么,大伙的情绪都很高。” 余立毅知道这“没什么”不会像杜振中说的那样 轻易。他自己也 曾经当过班长,知道得很清楚,一个班并不简单啊! 杜振中这么说,是 要上级少为他们操些心罢了!他看着杜振中,原想对 他说几句关心的 话,顿了顿,觉得不是时候,沉思一会说: “这次任务,对大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咱们干 部的担子更重了。,, 杜振中说:“知道,指导员,我一定把班里的工 作做好。” “知道就好。”余立毅说,“时间不多了,你回 去吧!” 杜振中走出去,很快就消失在门外的黑暗里。余 立毅低下头,看着 二班的决心书。虽然,它比别班的送来晚一些,他倒 更喜欢它、看重 它,知道这不是凭一时的热情写的,杜振中一定通过 大家的思想,考虑 了再考虑,写了再写才送来的。杜振中是个实实在在 不说半句空话的 人,他将会带领大家不折不扣地实现自己班的决心。 余立毅想着这一 切,转身走近桌旁,把几本政治书籍,一本民族问题 的小册子,一瓶蓝 墨水,一只订书机和一支红蓝铅笔收拾起来,放进皮 包里;又烧毁了几 份过时了的文件,用脚把纸灰踏碎,四下看了看,便 披上大衣,提着 二十响短枪,向门口走去。 余立毅走进隔壁的会议室。通信员金正明在会议 室里忙碌地收拾着 东西。小金站在凳子上,取下满满地悬挂在竹壁上的 大小锦旗。它们都 是各族人民同上级党委、上级机关赠送和嘉奖的。这 些战绩斑斑的锦 旗,记载了连队光荣的战斗历史,记载了连队艰苦的 战斗道路。有的锦 旗被硝烟熏黑了,有的锦旗被子弹打穿了,有的锦旗 被弹片撕成了片 片,但它们全都放着光彩。余立毅看到这些,看到通 信员带着一种崇高 的神情,小心地爱护地取下它们,再用一块白布包裹 起来,放进一只木 箱里。他心里很兴奋,说: “小金,去同教员说,叫他把俱乐部的书和画报 带上一些。” 小金扭过头来,问:“到那里还要布置俱乐部吗 ?” “当然要哕!把敌人消灭了,咱们要在那里永远 住下啦!没有俱乐 部怎么行呢!” 小金高兴了,从凳子上跳下来。 “一定要布置得好好的,让老乡都来参观,是吗 ?” “是啊,”余立毅说,接着,又想起一些别的东 西,“还有乐器,告 诉教员,能带的都带上。”说完,兴冲冲地向门外走 去。 天还不大亮,四下灰蒙蒙的,连部门口竹制的单 杠柱子上,拴着两 匹骡子。两匹骡子看起来像一个颜色,就连那匹枣栗 色的高大骡子,也 成灰黑的了。有一匹骡子还伸着嘴在麻袋里嚼包谷, 发出喇喇的响声。 另外一匹吃饱了,扬着头,马嚼子在嘴里活动着,起 着泡沫,不安地踢 蹬着蹄掌。在它们身旁,摆着两副木驮架,是驮行李 、干菜和书报的。 饲养员蹲在驮架旁边收拾着垫背。 “牲口喂好了吗?” “喂好了,指导员。”饲养员站起来,有礼貌地 回答说。他并没有 看清身旁问话的人,他是从余立毅那浑厚的山东口音 听出来的。 “带了几天马料?” “三天。” “最好多带几天的。” “听人说,走得快,两天就到了。” “要是两天到不了呢?”余立毅说,声音很温和 。 P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