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连市气象志》编纂委员会编
页数:536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029595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大连市气象志》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志书,是首部全面、系统地记述大连气象事业的志书。《大连市气象志》设概述、主体和附录(包括图片),其中主体部分由9篇46章164节组成,附录由大连市重大气象灾情年表、气象谚语、大事记三部分组成,书中搜集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记录了大连气象事业的艰辛历程。《大连市气象志》为人们了解大连气候及大连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素材,同时也必将为各级政府决策、为百姓生活安排提供帮助。
本书特色
赵国卫主编的《大连市气象志》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志书,是首部全面、系统地记述大连气象事业的志书。本书设概述、主体和附录(包括图片),其中主体部分由9篇46章164节组成,附录由大连市重大气象灾情年表、气象谚语、大事记三部分组成,书中搜集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记录了大连气象事业的艰辛历程。本书为人们了解大连气候及大连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素材,同时也必将为各级政府决策、为百姓生活安排提供帮助。
目录
第一章 气候变迁
第一节 地质时期气候
第二节 历史时期气候
第三节 现代气候变化
第二章 气候形成与气候特征
第一节 气候形成
第二节 气候特征
第三章 气候要素
第一节 气温
第二节 地温与冻土
第三节 降水
第四节 气压与风
第五节 云与日照
第六节 干湿状况
第四章 海岸带气候
第一节 气候要素分布
第二节 海雾与风暴潮灾害
第三节 海岸带小气候特征
第五章 海岛气候
第一节 海岛气候特征
第二节 各气候要素分布及变化
第三节 海岛大风和旱涝灾害
第六章 气候资源
第一节 光能资源
第二节 热量资源
第三节 云水资源
第四节 风能资源
第七章 气候区划与农业气候区划
第一节 气候区划
第二节 农业气候区划
第八章 物候
第一节 植物物候
第二节 动物物候
第二篇 气象灾害
第一章 气象灾害种类与特点
第一节 气象灾害的种类
第二节 气象灾害的特点
第二章 暴雨
第一节 暴雨的标准
第二节 暴雨气候概况
第三节 暴雨灾害
第三章 台风(热带气旋)
第一节 热带气旋等级划分
第二节 热带气旋气候特征
第三节 热带气旋灾害
第四章 干旱
第一节 春旱
第二节 伏旱
第三节 秋吊
第四节 连旱
第五章 冰雹
第一节 冰雹的时间分布
第二节 冰雹的强度、范围和出现时的主要天气系统
第六章 寒潮
第七章 大雪
第八章 大风
第九章 霜冻、低温冷害和倒春寒
第十章 雷电、龙卷风
第十一章 雨凇、雾凇、大雾、海雾
第十二章 赤潮、风暴潮、海冰
第三篇 气象台站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气象台站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气象台站
第四篇 气象业务和科研
第一章 大气探测
第二章 气象通信
第三章 气象技术装备
第四章 天气预报
第五章 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章 雷电防护
第七章 气象档案
第八章 气象科学研究
第五篇 气象服务
第一章 决策气象服务
第二章 公众气象服务
第三章 专业气象服务
第六篇 气象管理
第一章 气象业务管理
第二章 人事与教育
第三章 计划与财务
第四章 气象行政管理
第七篇 气象政务
第一章 机构沿革与文秘
第二章 会议与国际交流
第三章 档案与保密
第四章 政务信息与宣传
第五章 领导关怀
第八篇 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章 党建工作
第二章 精神文明建设
第九篇 气象学会
第一章 学会组织发展
第二章 学术交流与科学普及
附录
附录一 大连市重大气象灾情年表
附录二 大事记
附录三 气象谚语
节选
第一章气候变迁 从时问概念划分,气候变化分为3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以及现代气候变化。几亿年的地球气候史以温暖时期与寒冷时期交替出现为基本特点,远古时期曾经出现过比现在温暖得多的持久温暖期,也出现过比现在寒冷得多的冰川期。地质时期的气候经历了3次冰川期和2次间冰期的交替变化,其中寒冷的冰川期较短,大部分时期(约占90%以上的年份)为温暖的问冰期,气候比现今稍暖。历史时期的气温变化呈波状起伏,冷暖交替,总的趋势是温暖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而寒冷期则越来越长,寒冷程度也越来越强。现代气候变化的突出特点是气温明显升高、灾害性天气增多。这主要是由于人1-1增多,环境遭到破坏引起的,这种气候变化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第一节地质时期气候. 一、太古代、元古代气候 从距今45亿年至6亿年之间,这段漫长的地质时期称为前寒武纪,包括太古代和元古代。这一地质时期尚无稳定的大陆区,只有少数分散于汪洋大海中的小块陆核,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直到晚元古代时,在世界范围内才形成了若干个稳定的地台区。当时在我国东北,大致以开源辉南一和龙为界的东北南部地区为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在稳定的地台区形成之前,陆核及其周围的沉积层,经过多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的影响,当时的古气候很难恢复。从辽南地区晚太古代鞍山群中所含的条带状磁铁矿石英岩和中元古代辽河群中含的赤铁矿层及迭层石礁体,可以说明在晚太古代以后不仅有水圈和大气圈,而且在高温条件下形成了大量的氧化铁(赤铁矿)沉积和迭层石礁的形成,反映出在晚太古代及元古代时,东北辽南地区是温暖的海洋性气候环境。大连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史表明,正是太古代的鞍山运动奠定了本区原始的古陆核基础,到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运动,陆壳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并开始过渡到相对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因此,可以断定在这一地质时期内,作为辽南一部分的大连地区亦应是温暖的海洋性气候。 从晚元古代震旦纪(距今8.5亿年)开始,在地台区范围内,形成稳定类型的沉积岩盖层,在世界各大陆的震旦系地层中普遍发现有冰碛层,说明震旦纪时期全球性的气候普遍变冷,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次大冰期气候。辽南位于华北地台的东北部,在太子河流域和大连地区发育的震旦系地层下部为黄色石英岩和紫红色粉砂岩,在砂岩层上保存有大量的干裂痕。从沉积岩构造和颜色,都反映了辽南在震旦纪时期为较温暖干燥的气候,与世界性气候变冷不一致。这可能与当时华北地台位于低纬度有关。 二、早古生代气候 从距今6亿年至4亿年前这段地质时期为早古生代时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在世界范围内,这个时期都属于震旦纪大冰期之后的大间冰期气候,当时整个地球气温趋向暖化。辽宁太子河流域,从沉积岩相分析,寒武系下部为紫色页岩和泥岩为主的陆源碎屑岩,在岩石层面上保存有龟裂和岩盐假晶。在大连金石滩海边发现的龟裂石,被世界地质学家称为世界上最完好的地质奇迹。寒武系上部为石灰岩、泥灰岩和竹叶状石灰岩,在竹叶状石灰岩的砾石表面有些紫红色的氧化晕圈。这些岩性特点,都反映了在寒武纪时期,包括大连在内的辽南地区正处于炎热干燥的气候环境。 奥陶纪时期,辽南只发育下奥陶纪,其下部以薄层石炭岩为主,上部为巨厚石灰岩,上下层中都含有白云岩或白云质石灰岩,为赤道附近热带亚热带的海洋环境的产物。中奥陶纪以后,辽南及整个华北地台区总体上升为陆地,缺乏中上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但在下奥陶系石灰岩上残留古风化壳。大连地区的地质构造层也反映了相同的特征。 地质学家认为早古生代地球赤道的位置,是穿过西伯利亚的中西部和中亚一带,并经加拿大西部,然后顺太平洋沿岸南下,整个华北地台区(包括大连地区在内)在早古生代正位于北半球低纬地区或古赤道附近,属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类型。 由此推断,大连地区自晚震旦纪大冰期之后,从下寒武纪至志留纪的整个早古生代时期,为炎热干燥的气候环境。在早古生代大连与整个华北地台区正位于北半球低纬地区或古赤道附近,属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类型。 三、晚古生代气候、 从距今4亿年至2.3亿年前,为晚古生代地质时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从世界范围的气候变迁看,泥盆纪和早石炭纪仍属于大间冰期,气候温暖,到晚石炭纪和二叠纪,气温再度下降,地球上出现了第二次大冰期,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南半球。大连在泥盆纪和下石炭纪没有地层堆积,但奥陶系石灰岩古风化壳和覆盖在剥蚀面上的中石炭纪下部的赭色页岩夹山西式铁矿(褐铁矿)和铝土矿层,中上石炭纪为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代表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二叠纪时期辽宁和整个华北地台区整体上升为陆地,从此之后再未经海浸。早二叠世早期,辽宁发育了陆相含煤沉积,这是一次重要的造煤时期,反映当时气候温暖潮湿的沼泽湖泊成煤环境。早二叠世晚期,石盒子组沉积由下往上,色调由黄绿色渐变为杂色,煤层变薄,一般不含可采煤层,反映气候由潮湿向干旱转变。到晚二叠世沉积的石千峰组,已变为红色的陆相碎屑沉积,这是代表干旱气候条件的产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