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口述史研究-第一辑

封面

作者:杨祥银

页数:44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097651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口述史研究(第一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6篇,来自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19位学者围绕当代口述史学发展现状,口述历史与档案馆(图书馆),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与文学研究,以及口述历史与地区实践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此外,还收入书评书介10篇,这些作品反映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作者简介

  杨祥银,197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浙江省首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200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硕士学位,200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口述史学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史研究。目前已出版专著2部,并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史学理论研究》、《国外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杂志全文(长文)转载。近几年来,完成和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与横向科研课题等10余项。

本书特色

★“十”“口”相传,谓之“古”;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历史建构,离不开历代的口述传递。口述史:一门古老又年青的学问,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人类世界的丰富图景。希望《口述史研究》能够成为推动中国口述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于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The launching of The Oral History Studies marks a welcome and important new stage in oral history work in China, providing a crucially needed publication space for Chinese oral historians,a voice for oral history practitioners in Chinese communities worldwide, and through translations a forum for an active dialogue with oral history round the globe.
——Paul Thompson, University of Sussex

★The Oral History Studies is a welcome addition to the field of oral history,giving voice to oral history throughout China and connecting that voice to oral history worldwide.
——Donald A. Ritchie, United States Senate Historical Office

目录

创刊词[杨祥银]
特稿
口述历史的世界[唐纳德·里奇]

口述历史与档案馆(图书馆)
口述历史与档案馆:以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的经验为例[罗纳德·格里 柯里·罗比 玛丽·克拉克]
口述资料采集与收藏的先行者:美国班克罗夫特图书馆[王子舟 尹培丽]
口述历史馆藏的整理、描述与运用[颜佩贞]

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
口述历史:个人记忆与人类记忆库[陈墨]
口述历史实践与台湾医疗专业新风格的形塑[蔡笃坚]

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
从口述史料看近百年蒙古族妇女生存状态变迁[宝贵敏]
口述史与重庆妇女抗战[李丹柯]
主体的追寻:口述历史作为香港妇女史研究的进路[黄慧贞]
口述历史与性别:从建构到运用[游鉴明]

口述历史与文学研究
浅论以口述历史方法研究香港文学[张咏梅]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口述史料问题[张均]
蓝博洲小说《藤缠树》与报道文学与口述历史互文之研究[须文蔚]

地区实践
中国大陆口述历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王宇英]
近年来台湾口述历史的发展及其检讨[许雪姬]
香港口述历史书写:“以人为本”的历史论述[王惠玲]

书评书介
合作的历史:读定宜庄近期口述史作品识略[胡鸿保 邢新欣]
评巴里·兰曼和劳拉·温德灵(主编):《为培养下一代口述历史学家做准备:口述历史教育文集》[凯瑟琳·兰德克]
评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口述历史中心(编):《记忆与反思:新加坡经验:通过口述历史记录一个国家的历史》[南茜·麦凯]
评台湾口述历史书目汇编编辑组(编):《台湾口述历史书目汇编》[刘春银]
评约翰·纽恩斯科范德尔:《口述历史与法律问题指南》[阿尔佛雷德·布罗菲]
评李丹柯:《重庆回声:战时的中国妇女》[连玲玲]
评乔安娜·博纳特和乔茜·泰特利(主编):《口述历史与老年化》[马尔科姆·约翰逊]
评布鲁斯·格兰维尔·米勒:《审判中的口述历史:法庭认可原住民叙述的合法地位》[约翰·纽恩斯科范德尔]
评阿利桑乔·波特利:《哈伦县在诉说:一部口述历史》[蒂姆·斯特朗格勒曼]
评阿利斯泰尔·汤姆森:《感人故事:跨越两个国家的四个女人的私密历史》[琳达·肖普斯]

附录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
《口述史研究》稿约及体例要求

节选

  《口述史研究(第一辑)》: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第一本访问记录出版后十年,才有女性人物专访的出版,这之前的39本访问记录,全以男性为主,而首开访问女性先例的,也是王萍。1990年访问女教育家贾馥茗时,王萍不只是关注贾馥茗对师范教育的贡献,还把受访人引到性别话题上,例如,贾馥茗与父母的互动、母亲与嫂嫂的关系、大学时代与刚到台湾的住宿情形,甚至贾馥茗的婚姻,都列入访谈中。这之后,张朋园、罗久蓉的《周美玉先生访问纪录》,张朋园、杨翠华、沈松侨的《任以都先生访问纪录》,游鉴明的《走过两个时代的台湾职业妇女访问纪录》和《春蚕到死丝方尽:邵梦兰女士访问纪录》,游鉴明、罗久蓉的《烽火岁月下的中国妇女访问纪录》,陈三井、朱浤源的《女青年大队访问纪录》,许雪姬的《蓝敏先生访问纪录》和《陈湄泉先生访问纪录》,罗久蓉的《姜允中女士访问纪录》,都是以女性为受访对象。值得一提的是,这10本专访女性的口述记录,主要建构自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女性同仁或从事女性史的研究者;最早有男研究人员参与的是任以都和周美玉的访问,虽然他们是与女性同仁一起进行访问,不是“单枪匹马”,但在女性研究才萌芽的阶段,算是十分难得的。此后,又有男研究员陈三井、朱浤源与女助理合作进行女性人物的访问,并完成了《女青年大队访问纪录》。  另外,自1995年以来,相关人物的专题访问也注意到女性的角色,因此,有的专题采男女兼有的访问方式。例如,许雪姬等的《民营唐荣公司相关人物访问纪录(1940-1962)》《高雄市二二八相关人物访问纪录》《日治时期在“满洲”的台湾人》、吕芳上等的《戒严时期台北地区政治案件口述历史》、陈仪深的《九二一震灾口述访问纪录》(上)和《海外台独运动相关人物口述史》、朱浤源的《孙立人案相关人物访问纪录》、罗久蓉的《从东北到台湾:道德会相关人物访问纪录》、游鉴明等的《台北荣民总医院半世纪:口述历史回顾》,都有女性接受专访。有意思的是,由男性研究人员主持的相关人物专题访问中,虽然有女性受访人,却多由女研究人员或口述历史组的女性同仁完成;但随着思想的开放,女性研究的蓬勃发展,有男研究人员能抛开性别顾忌,独自访问女性,不再需要女性同仁“护航”。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早年为尊重女性受访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人物专访的书名一律是“某某先生访问纪录”,读者无法从书名辨识受访人的性别;《走过两个时代的台湾职业妇女访问纪录》出版时,书中的女性受访人以“女士”现身,不再与男性受访人同称为“先生”;而此后冠上“先生”的女性访问记录,逐渐减少。至于专题式访问记录中的女性受访人,则全为“女士”,没有被称为“先生”的。  严格来说,虽然在专题访问记录中,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男研究员并没有回避女性的访问,但自《女青年大队访问纪录》出版后的这18年间,该所男研究员对女性人物的专访,完全缺席。反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女性同仁的访问对象,无论在专题访问或相关人物访问上,始终没有性别区隔。另外,以女性为主轴的访问记录,是否能从女性特质或性别视角切人?其实在相关人物专访中,不注重女性经验,只聚焦在女性受访人事功或事件的例子,不时可见,但这就如前面所提,这有时不是主访人所能掌控的,必须得到受访人的配合。  2.受访人  主访人若单方面挖掘性别议题,而另一位口述史料的建构者——受访人,不具备性别意识,或无意涉及性别话语,是无法达成具有性别意识的口述记录的。就同主访人一样,受访人是否是男性或女性,并没有太大关系,换言之,建构有性别意涵的口述历史,不是取决于生物性的男女性别,而是建构者能否把性别议题带人双方的对话中。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口述史研究-第一辑》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77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