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西方看中国-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

封面

作者:陈丛兰

页数:19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161484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国民性”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倾向与特征。本书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他者”视野中中国国民的深层心理意识和复杂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全书将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分为“颂华派”和“贬华派”两大部分,以历史的、逻辑的顺序依次对其展开具体透析和理论评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18世纪西方的中国人形象所做的第一次全面、体系化的构建,为今天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陈丛兰,女,1973年8月出生,新疆霍城人。哲学博士,副教授。现供职于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长期从事伦理学原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应用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各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已编撰出版《中国传统伦理概论》等专著。

本书特色

     “国民性”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社会心理和社 会行为的倾向与特征。陈丛兰编著的《西方看中国 (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从伦理学的视角 出发,系统地研究“他者”视野中中国国民的深层心 理意识和复杂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自然、 社会、文化等因素。全书将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 想分为“颂华派”和“贬华派”两大部分,以历史的 、逻辑的顺序依次对其展开具体透析和理论评价。它 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18世纪西方的中国人形象所 做的第一次全面、体系化的构建,为今天人的现代化 和社会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目录

前言
  一  西方与“国民性”
  二  中国国民性与中国的现代化
  三  本书的研究基础与思路
第一章  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发轫:旅行家时代(13-15世纪)
    一“契丹”寻踪与“大汗的大陆”
    二  传奇与现实间的国民形象
  第二节  演进:传教士时代(15-17世纪)
    一  发现“大中华帝国”
    二  中国人:从人到人性
  第三节  深化:思想家时代(18-19世纪)
    一  从莱布尼茨到伏尔泰
    二  从孟德斯鸠到黑格尔
第二章  “颂华派”的中国国民性思想论析
  第一节  中国国民的价值取向
    一  重现世轻来生
    二  重群体轻个体
    三  重和平轻扩张
  第二节  开明君主制中圣与王的理想人格
    一  国民的道德理想人格
    二  国民的政治理想人格
  第三节  开明君主制中的群体人格特征
    一  智慧的中国人
    二  循礼(理)的中国人
    三  守德的中国人
  小结
第三章  “贬华派”的中国国民性思想论析
  第一节  中国国民的价值取向
    一  重权威反民主
    二  重经验轻理智
    三  重现世轻超越
  第二节  专制主义制度中圣与王的人格特征
    一  对道德理想人格的贬斥
    二  对政治理想人格的否定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下国民的群体人格特征
    一  抱残守缺的中国人
    二  缺乏诚信的中国人
    三  虚伪愚蠢的中国人
  小结
第四章  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反思批判
  第一节  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解释理论
    一  道德史观是“颂华派”的解释理论
    二  进步史观是“贬华派”的理论根据
    三  自由主义是“贬华派”的批判武器
  第二节  “颂华派”与“贬华派”论中国国民性的观点评析
    一  “他者”认识的虚幻性
    二  二元对立原则的歧视性
    三  第三只眼睛的敏锐性
  第三节  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影响
    一  对现代西方“妖魔化中国”的影响
    二  对近现代中国的国民性反思的影响 
结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西方看中国-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76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