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乔 著
页数:552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5001806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南人书话
内容简介
北乔以读者、作家、诗人和评论家的多重身份,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进人文学文本现场,细读细品。所评书的题材涉及面广,有小说、散文、诗歌、历史纪实以及文学批评等,具有阅读的多面性。北乔视书评为一种特殊的创作,注重呈现文本的性情之美。他善于寻找作家的写作心路,以高度的艺术敏感进入文本世界,以灵性的触觉去体悟书中的大观与细节。既以理性之功寻找文本纵横交错的路径,又以感性之力抚摸字里行间心灵般的颤动,咀嚼文本纷繁的情绪、感觉和隐秘的意味。
读这本书,读者既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各类好书的魅力,又可发现阅读本身的种种奥妙和美好。
作者简介
北乔
江苏东台人,评论家、作家、诗人。出版评论专著《诗山》(2021年)、《约会小说》(2014年)、《贴着地面的飞翔》(2013年)、《刘庆邦的女儿国》(2006年)、《103后花园》(2001年)。另著有长篇小说《新兵》《当兵》、小说集《尖叫的河》《走火》、散文集《远道而来》《三生有幸》和诗集《大故乡》《临潭的潭》等10多部作品。曾获第十届解放军文艺大奖,第十一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第三、四、五、七、九届武警文艺奖,第九届长征文艺奖,第十届冰心散文奖,第八届黄河文学奖,第六届乌金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首届林语堂散文奖,第三届海燕诗歌奖,第四届刘章诗歌奖等。现居北京。
节选
目录
第一辑
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毕飞宇《推拿》)
生活坚硬的那部分(陈仓《浮生》)
在世俗中透视崇高(陈艳军《暖春》)
经典主题的个性化阐释(党益民《喧嚣荒塬》)
在喧闹中祭奠成长(房伟《英雄时代》)
进入大飞机的制造现场(匪迦《关键路径》)
洋溢浓郁人文气质的民间传奇(冯光辉《最后的蚁王》)
借官场生态状写人生困境(高低《借势》)
如酒一样浓醇的家国情怀(古兰月《酒坊巷》)
以爱情的名义(关键《城乡日记》)
后军人时代的人生行走(郭天印 杜海燕《中国战友》)
回到生活本身(郭文斌《农历》)
写出一代人的命运(韩少功《日夜书》)
在大时代中凝视人生(何常在《浩荡》)
梦想与现实在这里辉映(红刺北《我要上学》)
少年的心,成人的童话(会说话的肘子《夜的命名术》)
目录
第一辑
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毕飞宇《推拿》)
生活坚硬的那部分(陈仓《浮生》)
在世俗中透视崇高(陈艳军《暖春》)
经典主题的个性化阐释(党益民《喧嚣荒塬》)
在喧闹中祭奠成长(房伟《英雄时代》)
进入大飞机的制造现场(匪迦《关键路径》)
洋溢浓郁人文气质的民间传奇(冯光辉《最后的蚁王》)
借官场生态状写人生困境(高低《借势》)
如酒一样浓醇的家国情怀(古兰月《酒坊巷》)
以爱情的名义(关键《城乡日记》)
后军人时代的人生行走(郭天印 杜海燕《中国战友》)
回到生活本身(郭文斌《农历》)
写出一代人的命运(韩少功《日夜书》)
在大时代中凝视人生(何常在《浩荡》)
梦想与现实在这里辉映(红刺北《我要上学》)
少年的心,成人的童话(会说话的肘子《夜的命名术》)
婚姻并非封闭的人生(蒋离子《糖婚:人间慢步》)
有趣中的尖锐性焦虑(蒋一谈《庐山隐士》)
青春的磅礴力量(今何在《悟空传》)
老家已经很遥远(荆永鸣《老家有多远》)
笔触生活的最前沿(赖贵清《使命英雄》)
《花腔》中的花腔(李洱《花腔》)
不仅仅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李洱《应物兄》)
在颤抖中成长(李凤群《颤抖》)
迷失者的狂欢盛宴(廖建斌《灵朽》)
小故事的背后(凌鼎年《过过儿时之瘾》)
袖珍与意味(刘公《新潮小小说》)
乡村的乌托邦(刘庆邦《梅妞放羊》)
纸上生活离我们有多远(陆令寿《春日迟迟》)
细致关注日常生活的质感(麦苏《我的黄河我的城》)
爱情只会与爱情有关(木卯《我的爱与你无关》)
在生活中张扬叙事的力量(南翔《绿皮车》)
军旅生活的纯情浪漫叙写(聂静《军营童话》)
以未来的名义致敬当下(飘荡墨尔本《筑梦太空》)
生活可以有纯真诗意(青辰《风牵影》)
人生就是不断淘洗的过程(冉正万《洗骨记》)
有温度的科技叙事(人间需要情绪稳定《一路奔北》)
安静地倾听普通人的呼吸(任晓雯《阳台上》)
年轻态的小说(三九音域《夜幕之下》)
让创业之路更感性些(唐达天《创业狼》)
时间里的人文伦理(天瑞说符《我们生活在南京》)
以历史的谎言书写女性意识(王凤英《雄虓图》)
钢筋铁骨也能绕指柔(我本疯狂《铁骨铮铮》)
乡土中国的抵近书写(吴海中 张赤《大溪流碧》)
不一样的穿越(骁骑校《长乐里:盛世如我愿》)
直面人生的困惑(须一瓜《太阳黑子》)
传统文化伦理下的日常纪事(许福元《半夏:月牙村纪事》)
纯粹之中的俗常(严苏《古槐》)
乡村叙事回归生活本真(叶炜《后土》)
在返乡中得到救赎(夜神翼《特别的归乡者》)
满怀深情地在西部大地上前行(懿小茹《我的草原星光璀璨》)
讲述的不仅仅是亲情(张慧敏《回家》)
新视角讲述火红的年代(张慧敏《牡丹花正开》)
总有一些敬畏埋伏在生活丛林里(张庆国《如鬼》)
这里的沧海桑田只在百年间(赵峰旻《红滩涂》)
日常生活的感动(卓牧闲《朝阳警事》)
第二辑
诗意即生命本真的呼吸(阿信《裸原》)
人生之路的诗性表达(北岛《北岛诗精编》)
在爱的圣土上踢正步(蔡诗华《爱在流火七月》)
繁华落尽现真醇(蔡诗华《拥抱你贺敬之》)
诗歌其实可以很生活的(曹宇翔《祖国之秋》)
肉身的漂泊与灵魂的故乡(陈克锋《母亲的北京城》)
月色美好,月光如刀(陈雨吟《天是真的》)
像光一样的声音(崔岩《静物的声音》)
灵魂在阳光中飞翔(邓太平《塔树之恋》)
诗从万物生(龚学明《世间万物皆亲人》)
在千古文脉里展开时空对话(韩彦军《龙都短歌》)
在旷野的孤独中辽阔诗意(花盛《那些云朵》)
重逢在自己的背影里(李皓《怀念一种声音》)
远方,因诗而驻于心间(李其文《海色映天》)
军旅生活的诗性表达(刘笑伟《岁月青铜》)
漫步在高原上的诗意(牧风《青藏旧时光》)
锄镐的乡野之气与刀剑的破风之力(帕男《帕男诗选》)
诗歌在生命之树上绽放力量(谭仲池《东方的太阳》)
驻守公众生活现场的写作(谭仲池《敬礼,以生命的名义》)
风过草原,或马头琴(武自然《啊哈嗬咿》)
从星空到巨兽(西川《巨兽》)
文化与心意共生的禅性(杨清茨《玉清茨》)
以古典情怀抚摩河流的声音(易湄《岁月划痕里的断章》)
洁净的浓情大爱(张国领《千年之后你依然最美》)
耐心而深情地注视生活(赵琳《白马藏银》)
第三辑
大地的声音与温暖(阿来《大地的语言:阿来散文精选集》)
时代的忠诚书写(埃德加·斯诺《我在旧中国十三年》)
读着让我们惭愧和揪心(爱新觉罗 • 蔚然《粮民》)
“剩男剩女”,或其他(安顿《结婚吗》)
用心品味生活的每个瞬间(芭芭拉•安吉丽思《活在当下》)
较量岂止在战场(蔡桂林 王霞《中流砥柱》)
军人的精神殿堂(冯远程《士兵格言》)
乘“远望号”去远航(傅逸尘《远航记》)
身在低处,心在云端(高丽君《在低处,在云端》)
和诸葛亮一同成长(韩春鸣《诸葛亮成长之谜》)
在顺其自然中呈现独特的丰富性(何向阳《万古丹山:武夷山》)
个人小视角的宏大历史叙事(侯钰鑫《大师的背影》)
有故乡才会有天堂(花如掌灯《故乡有灵》)
真诚解密大师的隐秘情怀(蒋泥《天才的裂变》)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军人启蒙(李存葆 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阅读丛书》)
淘洗时光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李皓《雨水抵达故乡》)
以故乡之情擦亮曾经的远方(李晓东《天风水雅》)
心灵书写的力量(李英淑《漂泊的月亮》)
生活远比小说精彩(林那北《宣传队,运动队》)
心与心的交流(刘灵芝《将军与士兵的对话》)
文化基因与生命美学的双重显影(刘琼《花间词外》)
做一个内心和谐的人(马可 • 奥勒留《沉思录》)
还原传奇的日常生活质感(茅侃侃《像恋爱一样去工作》)
在回望历史中检索个体的成长(南帆《历史盲肠》)
微观历史人物的真实质感(南帆《马江半小时》)
二十几岁的女人,你准备好了吗?(南仁淑《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
有根的漂泊是一种飞翔(全秋生《北漂者说》)
敞开的门(宋结胜《你的故事我的歌》)
在文学里活出生活的滋味(苏北《玻璃女孩》)
智慧的穿越(孙广远《穿越千年的智慧》)
叫醒生活里的文化大隐(孙曙《燃情书》)
国旗的声音(唐建国《正步走过天安门》)
为青藏线立起精神路标(王宗仁《青藏线》)
倾听,总会有收获(肖飞《医生的一天》)
朴素的记录与长久的触动(谢莲秀《留守还有多远》)
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自然伦理与人文情怀的大生态叙事(徐向林《东方湿地》)
战犯与汉奸的嘴脸真丑恶(徐星平《绞刑架上的战犯与汉奸》)
乡野风骨(徐迅《半堵墙》)
小巷里的大人间(薛德华《我的曲江巷》)
让记忆在当下生活中不断生长(杨建英《那当儿》)
以书写的方式细品生活(杨清茨《何曾东风旧》)
让文学在生活中绽放(叶梅《穿过拉梦的河流》)
以节制性的书写丰富生态文学的伦理叙事(叶梅《福道》)
人生返乡中的现实关怀(张国领《柴扉集》)
说活说透朱元璋这个人(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
散作乾坤万里春(张雅文《永不言败》)
在细微处舒展辽阔(赵峰旻《烟火流年》)
左手尘烟,右手诗意(赵瑜《小荒唐》)
以生态良知进入审美(周振华《乡音乡情》)
第四辑
活着的文学史与文学史的活法(傅书华 阎秋霞 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坐禅于文学丛林(高丽君《剪灯书语》)
诗学的源头是“自我”(敬文东《自我诗学》)
在大文学观的视野下把脉文学生命体(李一鸣《批评作为一种生活》)
警察出现在文学现场(王晓琳《警察美学的生命话语》)
写作的恐惧来自清醒(谢有顺《我们并不孤单》)
一部有浓郁小说意味的学术著作(叶君《萧红与生命中的他们》)
让你轻松走进莫言的丰富世界(叶开《莫言的文学共和国》)
有生命体温的文化研究(张柠《土地的黄昏—中国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利分析》)
智性的力量(张志忠《当代长篇小说论略》)
现场感与当代性互动的文学史(张志忠《中国当代文学 60 年》)
一位诗歌的守门人和摆渡者(周卫东《乔延凤溪云斋诗评》)
后记
后记
出过几本评论集,但多数在写作前就有成书的计划。比如《刘庆邦的女儿国》,集中解读刘庆邦短篇小说中的乡村女性形象;《贴着地面的飞翔》,以作家论为主要形式,辅以对话,并将相关评论文章集为附录,对武警部队文学创作进行了梳理;《诗山》选取当代 66 位诗人,邀请他们每位自选 3 首代表作,我以细读的方式进行短评,试图为中国当代诗歌粗浅画像。就连《约会小说》也是一段时间对小说的评论合集。现在这本书,完全是散装的,没有可抓的眉目,强行把零零碎碎的聚在一起。朴素的标准就是没有收入其他集子里、不是太长的,且是针对一本书的评论。如此,说是书评集,倒也恰当。
我写评论没有职业的任务和评职称的需求,属于纯粹的爱好,或者说评论是我阅读的副产品,是我写作的一部分。当然,有了评论家的虚名后,总会受托写些文字,但由着我性子来的还是居多。就像这本书里所提及的作家、诗人和评论家,绝大多数在评论之前我都不认识。就是到现在,其中的许多人我都没有联系方式,没见过面。
能由着性子做事,总是好的,也是难得的。对所评之书的选择,我除了看重机缘外,有意多关注非顶流的作家作品。这不是理性的评论标准,而是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形成的。在基层与文学毫无关系的工作岗位上,冒着被扣上不务正业帽子的危险,利用业余时间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地写,悄悄地投稿。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无助,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面对每一位默默坚持的业余写作者,我都会看到我自己,亲近感油然而生。再加上我一直认为“三分法”式读书比较好,即读三分之一的经典大师之作,读三分之一与自己水平相当或相差不大的作品,读三分之一新人或还在起步阶段的作品。如此,读许多未被评论界广泛认可的作品,成了我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类作品有如原生态般的本真,似青春的激情,以及对文学最为质朴的热爱,这正是我长久需要的。
我总是坚持认为文学评论是一种创作。如果说作家的素材是生命的体验与积累,那么文本则是作家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结合体,评论家的评论就是以文本作为素材的创作。同样是创作,评论家比作家创作多出了一种素材。事实上,作家也和评论家一样都是在以各种素材为研究对象,在展开与自我、与世界对话中营建新的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判断和评价只是写作者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有所创造才是关键。正如欧内斯特·伯恩鲍姆所说:“当我们认识到它们是如何富有技巧地把逻辑、想象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出,把所谓的批评与所谓的创造性文学作品区别开来的做法多么肤浅。优秀的批评确实是创造性的,其写作是一门高超的技艺。”某种程度上,论文的形式限制了评论者的情绪、情感和语言的灵动。我理想中的评论,不是常见的论文体,而是随笔式的,比如本雅明的《无法扼杀的愉悦》、茨威格的《三大师传》、库切的《异乡人的国度》,等等。令人尴尬的是,这样的评论多出自文学大师、大家之手,我无法企及。然而,向往也是一件好事。
我是以散文和小说创作起步的,当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上的也是作家班。初心,对人的影响总是深刻的,常常难以改变。2009 年,我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全军首届美术书法理论培训班;2015 年,我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中青年作家(文学批评)高级研讨班。这两次专业批评的集中学习,也没能化解我的写作初心。我读文学理论,不是为了当评论家,而是从另一个方向研习写作之道。至今,我也没想过当评论家,我的心思还是在创作上。
写文学评论,我有极大的私心,就是借他人的作品激发自己的思考,说一些自己想说的话。其中,我特别看重发现,即能不能在作品中读到只属于自己的东西。我读一本书,当然会有全面的印象,但更喜欢寻找并品味一个线索或几个点。全面的印象完全留给我自己,在评论里我只分享局部的感受与体会。这似乎属于“盲人摸象”式的评论。一本书,容量极大,其丰富程度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甚至超过了一个个体生命的全部。对世界,对个人甚至只是某件细微之事,我们真正做到的,其实都只是“盲人摸象”。给一本书轻易地下全面的评定,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对于我的阅读生活而言,我也不认为有这样的必要。
我承认,一般情况下,我的评论只说作品的优点。当然,这样做,我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我始终认为写作者都不容易,那份文学的情怀和执着让生命多了光芒。具体到每个写作者,每部作品都是对自己的挑战。写出来,就是自己在文学上乃至人生的一种成功。对此,我无比尊敬。我偏爱看到作品的闪光点,看到写作者的成功之处,哪怕是细微的进步。这与我的为人相一致。人人都有缺点,人人都有优点,愿意欣赏他人的优点,是对自己的善意。我以有这样的善为荣。能读出一本书的优点,并说出一二三,也是一种能力。我喜欢锻炼并考验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我的写作总在散文、小说、诗歌、评论间穿梭,在已创作的作品中,这四种文体的文字量大致相等。变换不同文体,是我调节写作状态的一种方法。同时,我觉得我需要用最恰当的文体来表达我在某个阶段想说的话。我一直认为评论要像文学那样富有感性,加之我写评论时又常受自己其他创作状态的感染,因而我的评论难掩我的性情。事实上,我也不会故意以理性来埋没感性,反而醉于我的感性,希望自己的语感和情境在不知不觉中能与所评的作品有在场性的共情。评论,是我阅读的一部分,也是我写作的一部分。
这样的阅读,这样的评论,对我而言,是“无法扼杀的愉悦”。
这本集子取名《南人书话》,直接的原因是我有个网名叫“北乔南人”。我自来到北方后,一直向往可以像乔木那样生活,坚韧,不惧任何意义上的严寒。这是对自己的期望,也是预防性的鼓励。不管在北方生活多久,哪怕许多生活习惯已经北方化,我也不可能忘记北方之南的故乡。面对故乡,忘记不只意味着背叛,还会使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有残缺。离开故乡,从此的人生只有漂泊,但“我”也成为复合体,尤其是文化上。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个网名。再者,在大众印象中,南方人多半有敏感、细致的心智,而我们的阅读有了此心智,便能在平常又奇妙的阅读旅程中体味更多更美妙的收获。
北乔
2024 年 8 月 15 日于京北阳光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