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
页数:143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0246708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先进研究成果,技术领先,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许云波,男,1976年5月生,1998年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本科毕业,2003年博士毕业,现任东北大学RAL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短流程成形加工过程组织性能演化模拟”,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钢铁材料连铸-热轧过程组织性能预报及监测系统”等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课题十余项。在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教育部计划项目和企业横向科研课题多项。在金属成形过程组织演变的模拟、预测与控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第一发明人),结合科研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6篇,EI收录44篇),发表学术著作一部。 Appl Math Model、J Iron Steel Res Int等国际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专家。2006年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相关资料
本研究突破了采用薄带连铸生产高性能电工钢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书特色
本研究以双辊薄带连铸流程为基础,以高品质无取向和取向硅钢为对象,系统研究在亚快速凝固、二次冷却以及后续冷轧、退火条件下,fe-si合金全流程组织、织构、析出和磁性能演化的基础理论、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优异磁性能的高效电机用无取向硅钢。在薄带连铸硅钢和低温路线制备取向硅钢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磁感超低碳取向硅钢的制造理论与技术。本研究突破了采用薄带连铸生产高性能电工钢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 1 –
1.1 电工钢概述 – 1 –
1.1.1 电工钢的分类及用途 – 1 –
1.1.2 电工钢的发展历史 – 2 –
1.2 无取向硅钢 – 2 –
1.2.1 无取向硅钢的分类 – 3 –
1.2.2 无取向硅钢的性能要求 – 3 –
1.2.3 影响无取硅钢性能的因素 – 5 –
1.2.4 无取电工钢的最新研究进展 – 5 –
1.2.5 高效电机用无取向硅钢 – 7 –
1.3 取向硅钢 – 8 –
1.3.1 取向硅钢的分类 – 8 –
1.3.2 取向硅钢的影响因素 – 9 –
1.3.3 取向硅钢的发展方向 – 9 –
1.4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 – 10 –
1.4.1 双辊薄带连铸生产硅钢的研究现状 – 11 –
1.4.2 双辊薄带连铸生产高效电机用钢的优势 – 12 –
1.4.3 双辊薄带连铸生产取向硅钢的优势 – 13 –
第2章 薄带连铸无取向硅钢典型组织、织构和磁性能 – 14 –
2.1前言 – 14 –
2.2实验材料和方法 – 14 –
2.2.1实验钢成分和铸轧工艺 – 14 –
2.2.2 样品检测 – 15 –
2.3不同二次冷却条件铸带组织和织构特征 – 16 –
2.3.1铸带宏观分析 – 16 –
2.3.2微观组织分析 – 17 –
2.3.3微观取向分析 – 18 –
2.3.4宏观织构分析 – 19 –
2.4过热度对组织、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21 –
2.4.1 过热度对铸带组织和织构的影响 – 22 –
2.4.2过热度对成品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23 –
2.5铸带的再结晶退火过程组织、织构演化 – 25 –
2.5.1铸带和热轧板组织和织构 – 25 –
2.5.2铸带组织对再结晶过程的影响 – 26 –
2.5.3铸带组织对再结晶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28 –
2.6退火对组织、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31 –
2.6.1退火工艺及磁性能比较 – 31 –
2.6.2退火过程中显微组织演化 – 33 –
2.6.3退火过程中微观取向演化 – 36 –
2.6.4退火过程中织构演化 – 41 –
2.7本章小结 – 45 –
第3章 薄带连铸高效电机用钢的开发 – 47 –
3.1 薄带铸轧参数 – 47 –
3.2 铸轧条件对薄带的影响 – 48 –
3.2.1 微观组织 – 49 –
3.2.2 铸带微观取向分析 – 51 –
3.2.3 宏观织构 – 55 –
3.2.4 力学性能分析 – 59 –
3.3 铸轧条件对薄带成品的影响 – 60 –
3.3.1 显微组织分析 – 60 –
3.3.2 微观取向分析 – 62 –
3.3.3 成品宏观织构分析 – 64 –
3.3.4 成品磁性能 – 68 –
3.4 析出物的形貌特征 – 69 –
3.4.1 铸带析出物的分析 – 70 –
3.4.2 薄带析出物分析 – 71 –
3.4.3 成品析出物分析 – 72 –
3.5 本章小结 – 75 –
第4章 低温取向硅钢的组织与织构 – 77 –
4.1 前言 – 77 –
4.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77 –
4.3 结果与讨论 – 78 –
4.3.1 初次再结晶组织分析 – 78 –
4.3.2 初次再结晶的织构分析 – 79 –
4.3.3 取向硅钢的磁性能 – 82 –
4.4 本章小结 – 83 –
第5章 取向硅钢中的析出物 – 85 –
5.1 前言 – 85 –
5.2 析出物理论计算 – 85 –
5.2.1 热力学计算 – 86 –
5.2.2 动力学计算 – 87 –
5.3 热轧板中的析出物 – 90 –
5.4 常化板中的析出物 – 91 –
5.5 冷轧与退火中的析出物 – 92 –
5.5.1 一阶段冷轧后脱碳中的析出物 – 92 –
5.5.2 两阶段冷轧与脱碳中的析出物 – 93 –
5.6 高温退火中的析出物 – 94 –
5.7 cu的析出 – 94 –
5.8 本章小结 – 96 –
第6章 薄带连铸超低碳取向硅钢的开发 – 97 –
6.1 前言 – 97 –
6.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97 –
6.2.1 成分设计 – 97 –
6.2.2 铸轧工艺 – 99 –
6.2.3 检测项目 – 102 –
6.3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104 –
6.3.1 铸带组织、织构和析出物分析 – 104 –
6.3.2 结晶退火过程中组织和织构和析出物 – 107 –
6.3.2 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与磁性能 – 111 –
6.4本章小结 – 111 –
第7章 结论 – 113 –
参考文献 – 115 –
致 谢 – 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