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封面

作者:[新西兰]叶宋曼瑛 著 徐宪江 编 邹振环,张人凤 译

页数:429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2291925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内容简介

%3Cp%20style%3D%22text-align%3A%20left%3B%22%3E%3Cstrong%3E%E5%86%85%E5%AE%B9%E7%AE%80%E4%BB%8B%EF%BC%9A%20%3C%2Fstrong%3E%3C%2Fp%3E%3Cp%3E%3Cspan%20style%3D%22font-family%3A%20%E5%AE%8B%E4%BD%93%3B%22%3E%E3%80%8A%E5%BC%A0%E5%85%83%E6%B5%8E%E7%9A%84%E7%94%9F%E5%B9%B3%E4%B8%8E%E4%BA%8B%E4%B8%9A%EF%BC%9A%E4%BB%8E%E6%B8%85%E4%BB%A3%E6%94%B9%E9%9D%A9%E5%AE%B6%E5%88%B0%E4%BA%8C%E5%8D%81%E4%B8%96%E7%BA%AA%E5%87%BA%E7%89%88%E5%AE%B6%E3%80%8B%E6%98%AF%E4%B8%80%E9%83%A8%E5%85%A8%E9%9D%A2%E5%B1%95%E7%8E%B0%E5%BC%A0%E5%85%83%E6%B5%8E%E7%94%9F%E5%B9%B3%E3%80%81%E6%80%9D%E6%83%B3%E5%8F%8A%E5%85%B6%E5%AF%B9%E4%B8%AD%E5%9B%BD%E8%BF%91%E4%BB%A3%E6%96%87%E5%8C%96%E5%87%BA%E7%89%88%E4%BA%8B%E4%B8%9A%E8%B4%A1%E7%8C%AE%E7%9A%84%E8%91%97%E4%BD%9C%EF%BC%8C%E6%97%A2%E5%85%B7%E6%9C%89%E5%AD%A6%E6%9C%AF%E6%B7%B1%E5%BA%A6%E5%8F%88%E5%85%B7%E6%9C%89%E9%80%9A%E4%BF%97%E5%8F%AF%E8%AF%BB%E6%80%A7%E3%80%82%E5%BC%A0%E5%85%83%E6%B5%8E%E4%BD%9C%E4%B8%BA%E6%B8%85%E6%9C%AB%E6%B0%91%E5%88%9D%E7%9A%84%E9%87%8D%E8%A6%81%E6%94%B9%E9%9D%A9%E5%AE%B6%E5%92%8C%E5%87%BA%E7%89%88%E5%AE%B6%EF%BC%8C%E5%85%B6%E4%B8%80%E7%94%9F%E8%B7%A8%E8%B6%8A%E4%BA%86%E6%99%9A%E6%B8%85%E3%80%81%E6%B0%91%E5%9B%BD%E5%92%8C%E6%96%B0%E4%B8%AD%E5%9B%BD%E4%B8%89%E4%B8%AA%E5%8E%86%E5%8F%B2%E6%97%B6%E6%9C%9F%EF%BC%8C%E4%BB%96%E7%9A%84%E4%BA%8B%E4%B8%9A%E4%B8%8D%E4%BB%85%E6%B7%B1%E5%88%BB%E5%BD%B1%E5%93%8D%E4%BA%86%E4%B8%AD%E5%9B%BD%E8%BF%91%E4%BB%A3%E5%87%BA%E7%89%88%E4%B8%9A%E7%9A%84%E5%8F%91%E5%B1%95%EF%BC%8C%E4%B9%9F%E4%B8%BA%E4%B8%AD%E5%9B%BD%E7%8E%B0%E4%BB%A3%E6%96%87%E5%8C%96%E7%9A%84%E8%BD%AC%E5%9E%8B%E5%A5%A0%E5%AE%9A%E4%BA%86%E5%9F%BA%E7%A1%80%E3%80%82%E6%9C%AC%E4%B9%A6%E9%80%9A%E8%BF%87%E8%AF%A6%E5%AE%9E%E7%9A%84%E5%8F%B2%E6%96%99%E5%92%8C%E4%B8%A5%E8%B0%A8%E7%9A%84%E5%AD%A6%E6%9C%AF%E5%88%86%E6%9E%90%EF%BC%8C%E9%80%9A%E8%BF%87%E5%BC%A0%E5%85%83%E6%B5%8E%E7%9A%84%E7%94%9F%E5%B9%B3%EF%BC%8C%E5%B1%95%E7%8E%B0%E4%BA%86%E6%88%8A%E6%88%8C%E5%8F%98%E6%B3%95%E3%80%81%E6%96%B0%E6%96%87%E5%8C%96%E8%BF%90%E5%8A%A8%E7%AD%89%E4%B8%AD%E5%9B%BD%E8%BF%91%E4%BB%A3%E5%8C%96%E8%BF%9B%E7%A8%8B%E4%B8%AD%E7%9A%84%E5%A4%A7%E4%BA%8B%E4%BB%B6%EF%BC%8C%E5%BC%A0%E5%85%83%E6%B5%8E%E7%9A%84%E6%95%85%E4%BA%8B%E4%B8%8D%E4%BB%85%E6%98%AF%E4%B8%80%E4%B8%AA%E4%BA%BA%E7%9A%84%E5%A5%8B%E6%96%97%E5%8F%B2%EF%BC%8C%E6%9B%B4%E6%98%AF%E4%B8%80%E4%B8%AA%E6%97%B6%E4%BB%A3%E7%9A%84%E7%BC%A9%E5%BD%B1%E3%80%82%E6%9C%AC%E4%B9%A6%E9%80%9A%E8%BF%87%E5%AF%B9%E5%BC%A0%E5%85%83%E6%B5%8E%E7%9A%84%E7%94%9F%E5%B9%B3%E3%80%81%E7%BB%8F%E5%8E%86%E5%92%8C%E4%BA%8B%E4%B8%9A%E7%9A%84%E6%A2%B3%E7%90%86%EF%BC%8C%E6%8F%AD%E7%A4%BA%E4%BA%86%E8%BD%AC%E5%9E%8B%E6%97%B6%E6%9C%9F%E4%B8%80%E4%BB%A3%E7%9F%A5%E8%AF%86%E7%B2%BE%E8%8B%B1%E7%9A%84%E7%8B%AC%E7%89%B9%E6%B0%94%E8%B4%A8%E4%B8%8E%E5%B4%87%E9%AB%98%E4%BA%BA%E6%A0%BC%E3%80%82%3C%2Fspan%3E%3C%2Fp%3E

作者简介

[新西兰]叶宋曼瑛,女,1945年生于香港,1974年定居新西兰。现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新西兰最高级别学术荣誉),奥克兰大学亚洲研究学院教授,华侨大学名誉教授,兼任Asia Pacific World学术期刊编委,香港大学、墨尔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研究员。研究涉及颇多领域,尤其在新西兰华人史、华人在新西兰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影响、华人移民、跨国主义与身份认同、跨种族关系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颇具影响力,被誉为新西兰华人历史研究的先驱。著有《也是家乡》《龙在云乡:新西兰华人》《此心安处》《跨国移民与新华人》《新西兰的毛利人与华人》《演变的历史与身份认同:华人在新西兰》等;发表《张元济、李伯元与〈绣像小说〉》《新旧交替时期两位学人的探讨——从张元济、胡适往来信札谈起》《从戊戌期间的张元济看中国的开明知识分子》《张元济与新文化运动》等多篇张元济研究论文。
本书译者张人凤,1940年生,浙江海盐人,张元济孙。上海师范大学毕业,长期从事职工继续教育工作,退休前任上海市杨浦区业余大学校长,副教授。现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编有《张元济全集》(十卷本)、编著《张元济年谱长编》(合作)、著有《我的祖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文集》及其续编等。

[新西兰]叶宋曼瑛,女,1945年生于香港,1974年定居新西兰。现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新西兰最高级别学术荣誉),奥克兰大学亚洲研究学院教授,华侨大学名誉教授,兼任Asia Pacific World学术期刊编委,香港大学、墨尔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研究员。研究涉及颇多领域,尤其在新西兰华人史、华人在新西兰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影响、华人移民、跨国主义与身份认同、跨种族关系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颇具影响力,被誉为新西兰华人历史研究的先驱。著有《也是家乡》《龙在云乡:新西兰华人》《此心安处》《跨国移民与新华人》《新西兰的毛利人与华人》《演变的历史与身份认同:华人在新西兰》等;发表《张元济、李伯元与〈绣像小说〉》《新旧交替时期两位学人的探讨——从张元济、胡适往来信札谈起》《从戊戌期间的张元济看中国的开明知识分子》《张元济与新文化运动》等多篇张元济研究论文。

本书译者张人凤,1940年生,浙江海盐人,张元济孙。上海师范大学毕业,长期从事职工继续教育工作,退休前任上海市杨浦区业余大学校长,副教授。现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编有《张元济全集》(十卷本)、编著《张元济年谱长编》(合作)、著有《我的祖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文集》及其续编等。

译者邹振环,祖籍浙江鄞县,1957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完成学士、硕士学习后留校任教。1995年在职攻读历史地理学博士,199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著有《伍光建著译提要与研究》《世界想象:西学东渐与明清汉文地理文献》《再见异兽:明清动物文化与中外交流》《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疏通知译史》《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为中心》《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等论著多种,在《历史研究》《复旦学报》《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海内外中外文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本书特色

☆ 全面展现张元济的多重身份与历史贡献
☆ 揭示张元济在清末维新运动中的角色与作为
☆ 以大量历史细节展示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与发展历程
☆ 记述张元济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互动
☆ 展现张元济的历史地位与精神遗产

全面展现张元济的多重身份与历史贡献
张元济不仅是清末的改革家,还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奠基人。本书详细梳理了他从科举出身的传统士大夫,到投身维新变法,再到成为商务印书馆的灵魂人物的多重身份转变。他的事业贯穿了教育、出版、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为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揭示张元济在清末维新运动中的角色与作为
张元济作为翰林院庶吉士、总理外国事务衙门的年轻京官,曾是清末维新运动的参与者,并曾与康有为一同为光绪皇帝召见。本书通过分析他在戊戌变法中的角色,展现了他对改革的热忱与对国家的责任感。变法失败后,他并未消沉,而是转向教育出版事业,继续以文化启蒙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

以大量历史细节展示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与发展历程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出版机构之一,而张元济是其核心推动者。本书详细记录了张元济如何将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小型印刷厂发展成为集出版、教育、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他不仅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还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与传播,如《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文化工程的出版。

记述张元济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互动

☆ 全面展现张元济的多重身份与历史贡献

☆ 揭示张元济在清末维新运动中的角色与作为

☆ 以大量历史细节展示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与发展历程

☆ 记述张元济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互动

☆ 展现张元济的历史地位与精神遗产

全面展现张元济的多重身份与历史贡献

张元济不仅是清末的改革家,还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奠基人。本书详细梳理了他从科举出身的传统士大夫,到投身维新变法,再到成为商务印书馆的灵魂人物的多重身份转变。他的事业贯穿了教育、出版、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为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揭示张元济在清末维新运动中的角色与作为

张元济作为翰林院庶吉士、总理外国事务衙门的年轻京官,曾是清末维新运动的参与者,并曾与康有为一同为光绪皇帝召见。本书通过分析他在戊戌变法中的角色,展现了他对改革的热忱与对国家的责任感。变法失败后,他并未消沉,而是转向教育出版事业,继续以文化启蒙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

以大量历史细节展示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与发展历程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出版机构之一,而张元济是其核心推动者。本书详细记录了张元济如何将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小型印刷厂发展成为集出版、教育、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他不仅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还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与传播,如《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文化工程的出版。

记述张元济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互动

张元济与蔡元培、汪康年、胡适等近代知识分子的交往,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尤其是本书附录部分,他与胡适的往来信札,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道义与担当,他身体力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本书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现了张元济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展现张元济的历史地位与精神遗产

本书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简要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它通过对张元济生平的梳理,揭示了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展现了他面对强权与不公时的道德风骨。张元济的精神遗产——包括他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的坚守、对社会的责任感——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代 序 出版感言/008

引 言 张元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020

第一章 早年在广东和浙江的生活/030

第二章 初露头角的年轻京官/034

年轻的总理衙门章京/035

甲午战争和维新运动/038

张元济的角色/041

第三章 张元济和百日维新/052

皇帝的召见/053

京师大学堂和铁路矿务总局/061

张元济最后关头的奏折/065

百日维新的失败/076

张元济对改革和改革家的评价/083

第四章 士绅改革家和立宪主义者/090

张元济在南洋公学,1898—1902/092

1900年的“中国议会”和“自立会”起义/097

士绅阶层的和解/101

张元济与教育改革/103
张元济在浙江保路运动中的作用,1905—1910/106

张元济与立宪运动,1906—1911/111

改良主义的精英对辛亥革命的反应/118

第五章 商务印书馆股东、经理和编译所所长/122

商务印书馆的起源/123

张元济早期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126

与日本合作的神秘事实/131

商务教科书的成功/140

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学校/141

涵芬楼/144

早期商务的出版物/147

张元济的环球旅行,1910—1911/155

第六章 新时代的旧学家/162

与中华书局竞争/163

1914年与日本的合作中止/166

紧缩和多种经营的时期/168

商务印书馆经理任内,1914—1920/171

1915年10月的机构改革/175

1920年张元济退居监理/176

1914—1920年商务的主要出版物/177

《四部丛刊》/179

1919年五四运动的挑战/184

张元济对1919年政治抗争的态度/189

新文化运动/191

商务杂志的革新/194

白话教科书、语音辞典和对国语的促进/196

对现代学术团体的支持/198

第七章 商务印书馆监理/202

求访新贤/203

王云五的方针和张元济的态度/210

东方图书馆/214

张元济的新排字法/216

1925年商务印书馆又起工潮/219

商务印书馆工会和经济斗争/221

1926年张元济退休/223

第八章 动荡年代/226

北伐与商务印书馆/227

张元济开始与国民政府疏远/230

日本访书/234

百衲本二十四史/239

1932年日本轰炸商务/243

王云五重组公司/246

张元济在20世纪30年代的作用/249

影印《四库全书》/251

张夫人之逝/255

救亡运动和张元济的作用/256

为青年提供古代道德课本/259

为受压迫人民发声,张元济的社会政治论文/262

第九章 战争年代/270

全面战争和向西撤退/271

抗战时期的张元济/278

合众图书馆/283

太平洋战争与商务的厄运,1941年12月—1945年8月/285

日本人与上海商务印书馆/287

第十章 从内战到新中国/292

1945—1949年的商务印书馆/293

张元济对政府和反内战抗争的态度/301

对经济形势的觉醒/306

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309

与共产党新政府的合作/313

商务印书馆成为公私合营企业/316

最后的年月:版本研究和诗词/317

结 论/324

参考书目/334

附录 
新旧交替时期两位学人的探讨
——从张元济、胡适往来信札谈起/342

前言

距创作完成近40年,《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得以以简体中文版出版,真让我感慨万千。
这本书原本是我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博士论文(University of Auckland, 1982)。当时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兼总经理陈原先生很支持我的研究,他提议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书,我真是求之不得。1985年,此书的英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名为The life and times of Zhang Yuanji(1867—1959),那个年代国内用外文出版的书籍很少,陈原先生此举可谓“破格”。幸而出版后颇有肯定和好评。多年以后(2009年)我荣幸获得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资格,评审委员会主席颁发奖状和奖章时,首先提到的便是我早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关于张元济先生的这一本书。陈原先生与许多帮助过我研究这一课题的文坛前辈们如果泉下有知,差可告慰吧!
1979 年,因撰写博士论文,我决定要到中国找寻张元济的第一手资料。当时我已移居新西兰多年;我从小在香港长大、念书,从来没有机会踏足内地。在香港大学我念的是历史,主修中国近代史,对五四时期的思想变革以及文化、社会、民生的翻天覆地变迁十分好奇。我常想:处于新旧变革时期的人士,他们对前途如何取舍?自己如何定位?特别是如张元济那样的爱国知识分子,看到国家的种种危机,列强环伺,空有报国之心,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节选

引 言 
张元济
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张元济的一生经历了从清王朝到现代中国,是这急剧变革时代的杰出人物。他出生于晚清封闭的儒家社会,被点为翰林后,步入了有声望和有影响力的士绅学者阶层的最上层。在传统帝制下他本应前程似锦,然而在19世纪末,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败。这时候,停滞不前的中国却面对着一个向外扩张和富有侵略性的西方。19世纪中叶,洋人对通商权利的要求和奉行的坚船利炮的政策,彻底粉碎了中国多少世纪以来形成的国际关系中民族中心主义的观念——一个中央王朝不断向四周臣属的小国辐射其影响力。西方的坚船利炮完全摧毁了这个封建王朝的帆船舰队和步兵军团,随后便是不平等的“和平条约”。一旦中国有违这些条约时,马上又面临着战争。
西方的突然出现,给中国造成了危机,直接挑战像张元济这样的人。张元济属于为中国提供大多数领导者和官吏的士绅阶层。他们接受儒家学说的教育,因为只有当他们成为儒家经典的专家,才有希望通过走向官场的科举考试。他们深信,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恪守传统道德并按照儒家哲学去对待他人或他国,中国才能繁荣昌盛并与邻国和谐相处。他们所受的教育,还使他们推崇经学,鄙视商业和贸易活动。
但是,面对屡次失败的严酷现实和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士绅学者不得不重估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危难的时刻,单纯地认为他们的责任是修正国家的政策和重新评价道德观。对张元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诸如梁启超(1873—1929)、蔡元培(1867—1940)和严复(1854—1921)等人,史家已经做过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这些人之所以引起注意,是因为他们是有远见的儒家学者,尽管受过十分正统的教育,但显示了很强的适应性和令人惊叹的改革能力。对他们生平和事业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

引 言 
张元济
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张元济的一生经历了从清王朝到现代中国,是这急剧变革时代的杰出人物。他出生于晚清封闭的儒家社会,被点为翰林后,步入了有声望和有影响力的士绅学者阶层的最上层。在传统帝制下他本应前程似锦,然而在19世纪末,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败。这时候,停滞不前的中国却面对着一个向外扩张和富有侵略性的西方。19世纪中叶,洋人对通商权利的要求和奉行的坚船利炮的政策,彻底粉碎了中国多少世纪以来形成的国际关系中民族中心主义的观念——一个中央王朝不断向四周臣属的小国辐射其影响力。西方的坚船利炮完全摧毁了这个封建王朝的帆船舰队和步兵军团,随后便是不平等的“和平条约”。一旦中国有违这些条约时,马上又面临着战争。

西方的突然出现,给中国造成了危机,直接挑战像张元济这样的人。张元济属于为中国提供大多数领导者和官吏的士绅阶层。他们接受儒家学说的教育,因为只有当他们成为儒家经典的专家,才有希望通过走向官场的科举考试。他们深信,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恪守传统道德并按照儒家哲学去对待他人或他国,中国才能繁荣昌盛并与邻国和谐相处。他们所受的教育,还使他们推崇经学,鄙视商业和贸易活动。

但是,面对屡次失败的严酷现实和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士绅学者不得不重估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危难的时刻,单纯地认为他们的责任是修正国家的政策和重新评价道德观。对张元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诸如梁启超(1873—1929)、蔡元培(1867—1940)和严复(1854—1921)等人,史家已经做过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这些人之所以引起注意,是因为他们是有远见的儒家学者,尽管受过十分正统的教育,但显示了很强的适应性和令人惊叹的改革能力。对他们生平和事业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

对张元济生平和事业的研究,我不打算把重点放在探寻他生平的具体史实,而主要是阐明他的生平、经历和事业怎样反映出整个转变的一代知识精英的独特气质。张元济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惊愕和失望,在戊戌变法时的抱负和爱国奏折,在慈禧政变之后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以及从政治上的明智的撤退并选择了出版业为终身事业,他的种种事迹都能加深我们对这一代知识精英的理解——从历史传统来看,他们是产生大多数中国领导人物的知识阶层的中枢,这些博学而又处于特殊地位的人,又把自己看作中华民族智慧和良心的代表。张元济与他的同辈生活在中国要面对来自西方帝国主义史无前例的挑战的严峻时期。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国如何对付这些挑战,大部分取决于精英的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思潮。国家大小官吏都来自这个阶层,绝大部分能左右公众舆论的辩士、历代皇帝的谋士多数也来自这群士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士绅阶层的共同影响力,是决定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处于任何民族危机时可能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最有力的因素。通过对这个阶层中个别成员生平和事业的考据研究,可以对这种共同影响力的本质和分量有更充分的理解。因此,这本张元济研究论著不仅是一位成为成功的现代企业家的杰出儒家学者的传记,而且也是一份危难时期开明知识分子非凡的适应力及局限性的实例研究。

虽然这些知识士绅的精英分子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但大部分的历史研究都着重于政治活动者和激进分子,他们多数以反传统思想或从事革命行动而知名,至于对张元济这样并不太引人注目也不处于政治进程第一线的人物,却言之甚少。例如,对康有为(1858—1927)和章炳麟(1869—1936)的研究,主要是因为他们分别替变法或革命作辩解,重新解释孔子学说。不可否认,他们是思想家,在形成新的思潮中是引人注目的,然而过于强调他们的重要性也是不明智的。毕竟,我们很难衡量这些雄辩、有说服力的学说对历史进程有多大的影响。至于谭嗣同(1865—1898)或孙中山(1866—1925),由于在他们的时代里起过引人注目的作用而使他们的活动得到了应有的赞颂,但同时,他们的活动也激起了我们的想象:他们对历史的功绩不能掩盖其他不太突出的历史人物的品格和辅助作用。如果我们只把焦点集中在康有为和谭嗣同身上,能否正确理解戊戌变法?如果仅仅研究孙中山和章炳麟,又能否清楚知道辛亥革命的复杂性?

实际上,像张元济那样的人,才是士绅阶层中的佼佼者。他从未参与激进的先锋队伍,没有宣扬新哲学,也没有对中国文化作过革命性的解释,更没有兴趣采用激进的政治方式让中国强盛起来。事实上,他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问题采取了传统的方式。在漫长的一生中,纵使政局常常变化,社会频繁动乱,他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那就是若中国人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具备充分的知识,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知识的传播,没有更广泛的对变革要求的觉醒,中国无法面对现代世界的挑战。在张元济看来,任何政治改革强加于冷漠、毫无生气和愚昧无知的群众,必然毫无结果。此外,他对保守派的势力和顽固性也十分了解,知道他们会阻挡任何急剧的改革。为了贯彻文化救国的主张,唯一可行之路就是改革教育,然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他必须另有所择。张元济后来加入商务印书馆,使它成为现代中国最大的出版社。当把出版业变为终身事业时,他实际上还是在实践同一个目标——传播现代思想和启迪民智。这时候,他失去官方的支持或光绪的庇荫,却与一个工人出身的小印刷所老板夏瑞芳(1871—1914)紧密合作。夏瑞芳的文化水平低,却有机敏的商业头脑和取胜的决心,这些使他在上海的民族实业界获得一席之地。张元济与夏瑞芳毕生合作,共同发展商务印书馆事业,是士大夫与出身工人的资本家合作共事的鲜见例子。张元济的一生,呈现了一个有远见、非墨守成规和开明的学者的形象,他一方面紧紧地恪守儒家的基本道德信条,另一方面却并非僵化、保守到一见新思想、新哲学就马上抵制。他虽身为翰林,却从不会看不起学识和资历较浅的人。在那个时代,张元济被公认为是藏书家和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对善本书的追求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他于1919年就开始全力支持新文化运动。在他的直接影响下,民国最初的十年间,商务印书馆成为不同观点的学者都可以愉快合作的场所——颇似众所周知在蔡元培任内(1917—1919)北京大学的局面。张元济为赴欧美、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敞开大门,聘请他们去商务印书馆工作,而不是招募旧式学者或与他有相似背景的好友。从中国新式学校毕业的年轻学生也同样受到欢迎,并按工作成绩给予晋升,于是在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中出现陈独秀、茅盾和郑振铎的名字就不足为怪了。

张元济企图通过文化手段使中国走向现代化,这个想法是士大夫阶层所共有的,从清朝末年大量涌现的民间报纸、新式学校和略具政治性质的团体中可以看到。作为读书人,很自然会企图通过传播各种知识以救中国。因此,张元济一生的目标和走过的路是很有代表性的。

然而,张元济之所以比同辈更杰出,是因为他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少传统学者出版报纸杂志,或书籍小册子,介绍新知识或新哲学,但往往生命不长,影响有限。张元济跟他们的区别在于:他把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家庭式印刷所改变成为现代中国最主要的出版社。诚然商务印书馆的发迹史还有其他因素,但张元济的远见、能力和指导足以表明他是一个有极强创造力的企业家。在他以前,中国还没有那样规模的出版印刷企业。

1898年,当张元济还在任京官的时候,对工业化和发展商业已有兴趣。大家知道,在传统学者的认知中,经商没有什么地位。但是,在给光绪的长篇奏折中,张元济不仅竭力为民族实业家和商人的权利辩护,而且指出在与西方竞争的贸易战中,民族企业应被看作国力的基石而予以大力保护。尽管强调民族企业作为抵制西方经济渗透与商业扩张的手段这个课题并非始自张元济,然而他热情地为经济现代化呼吁和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控诉,却表明了他对民族工业化的兴趣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张元济把商务印书馆(下文简称“商务”)当作终身事业并不仅仅是由于出版业是一种“文人的职业”。当然,他十分关注出版物,有了那些书刊杂志,就可以影响舆论并传播知识,况且他是有文化素养的,但同样关注作为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现存的资料可以证明张元济要将商务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由受过企业管理和现代会计专门训练的人员来经营。因此,他坚持领导者、高级职员的子女和至亲不应进入商务任职,是他率先劝阻自己的儿子进公司,他认为“新式企业不应传代”。这种反对裙带风的坚定态度,直接针对当时中国企业界由来已久的传统做法,但也使他在商务的领导层中得罪了不少人。他使商务在1906年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新设立的商部注册。

张元济的信件和日记一样,记载了大量关于制订促进销售的办法、购买新式机器和选送年轻技术人员出洋学习先进技术的事例。他深入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并对企业的成就感到自豪。

张元济一开始便是讲求实际的人,重实干而非空谈,因而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少为人知的。他不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只有一次曾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清末戊戌变法。在昙花一现的变法初期曾受到光绪皇帝召见,这是他能影响最高决策层的“近日点”。然而他并不是一个为了替变革辩护而重新解释儒家哲学的精神领袖。尽管他在恪守传统伦理道德时绝不狭隘保守,但没有试图像康有为、谭嗣同那样提出一种完整和有系统的激进思想,也没有为推理出一套现代化的理论基础而煞费苦心。对他来说,变革和现代化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他是达尔文“适者生存”学说的信徒——这正是他的好友严复所大力宣传的学说。为了生存,中国需要剧烈的变革,这是无可辩驳的。他很少为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做任何解释。当康有为宣称在广州创办学堂是为中国培养现代化人才、梁启超在雄辩的社论和随笔中再三声言他的报纸是以现代思想唤醒民智的时候,张元济在参加商务印书馆时,却没有留下任何公开的记录以说明同样的崇高目的和意图。与此相似,几十年以后,王云五提出了数万言详细材料,说明他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追随蒋介石政府的道路,而张元济却没有直接声明或公开阐述他留在中国大陆的决定。

当然,留下大量著作的人往往会引起后来历史学家的注意。他们在某一时期中所起的作用,于当时发表的文章或长篇自传式的回忆录都得以阐明。此外,这些知名度较高的人物往往培养了一些忠实的门生,他们能撰写关于先师生平和思想的大量回忆文章、年谱和论文。相比之下,张元济留下的材料却是贫乏和不易为人所理解的。但这不应该成为研究他生平和事业的障碍。举例来说,尽管在他为自己所编纂的书籍撰写的大量序跋中没有公开强调个人的作用或目的,在董事会的演说中也从不奢谈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然而仔细分析商务印书馆各个不同时期出版的书籍和刊物,其出版方针的轮廓清晰可见。张元济对出版方针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可以从考察当时的决策机构和决策过程来作出评价。

此外,尚有不少张元济的私人手稿存世,其中主要是文章和诗篇。许多文章写于晚清,其中包括上呈光绪建议变法的奏折和上呈庆亲王的手折,还有不少是为刚设立不久的学部提出的详细计划。其余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有社会政治的主题,其中一些曾刊载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重要的杂志——《东方杂志》。

张元济还留下几百首诗,这些诗并非文学家追求文字、音韵上的尽善尽美之作,而是为表达自己对一系列事件的情感和思想所作,许多是对国内外时局的评论。有一些曾在他的密友间流传。除了少数之外,他的诗作并未公开发表。

研究张元济的最好资料来源,是他写给友人和同事的大量信件,数量多达千余封,这些信件并无公之于众的意图,然而作为第一手材料,却有更高的价值。虽然他的信绝大多数是简洁的、并不动人的和业务性的,然而却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这比任何按事后的想法写出来的自传更有力和真实地解释了他一生中的许多“怎么样”和“为什么”。

张元济写有工作日记,其中重要的部分保存至今。它与大多数文人的日记全然不同,看上去好像是一部航海日志。日记的内容是记载他任商务经理时,每天收发邮件的详细记录,以及处理各项事务和协议的琐事。

通过收集张元济亲笔书写的各种资料,把它们与他知名的友人和同时代人物的年谱作仔细比较,对照关于他或商务印书馆的回忆录和原始史料,再把这一切放在已知的、有文献记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史实的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对张元济的生平和事业的研究就有了十分充实和丰富的原材料。

像张元济这样的人物的生平和事业是值得研究的,因为他既是那一群体中的代表,而且在追求理想时,又比一般人更能贯彻始终。因此我着手为这位鲜为人知而又杰出的人物撰写传记。希望透过研究像张元济这样的人物,会更充分和全面理解现代中国重要转折时期的历史。

Article Title:《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7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