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基于10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调查

封面

作者:唐杰

页数:169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096334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基于10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调查》基于笔者在10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分析了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能力与影响其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考察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践过程与各地相关扶持政策的实施情况,总结了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总体态势、主要特征与现实问题,并就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实践和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  作者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架构出发,围绕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建设。就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重点领域、政策对接和基础工程提出了思考。

作者简介

  唐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城市化、城市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创业的含义及研究领域
二、经典创业模型回顾与总结
三、农民工创业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路线
第四节 数据与资料

第二章 统筹城乡发展与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架构
一、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践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渊源与国际经验
三、统筹城乡发展研究进展与共识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架构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返乡创业
二、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
三、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评估

第三章 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分析
第一节 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一、返乡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
二、返乡农民工的外出务工经历
三、返乡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四、返乡农民工的思想状况
第二节 返乡农民工就业变动性分析
一、问题陈述
二、模型方法
三、农民工转换工作频率分析
四、外出间隔时间分析
五、第一、第二次外出时间间隔的事件史分析
六、小结
第三节 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资源禀赋分析
一、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经济资本分析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人力资本分析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社会资本分析
第四节 创业资源禀赋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三、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能力总结

第四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返乡农民工的自我认知与期望
一、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动机
二、外出务工目标实现情况
三、农民工返乡原因分析
四、返乡农民工的未来打算
第二节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分析
第三节 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设计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五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过程分析
第一节 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分析框架
第二节 农民工返乡创业决策动力分析
第三节 农民工返乡创业维持过程分析
一、经验主导型
二、资金主导型
三、政策主导型
第四节 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态分析
一、产业分布
二、组织模式
第五节 金融危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
第六节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环境与政策实践
第一节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基本体系
一、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
二、地方扶持政策
三、基本政策体系
第二节 返乡农民工对扶持政策的了解情况
一、返乡农民工对扶持政策的知晓程度
二、返乡原因对政策知晓情况的影响
三、未来打算对政策知晓情况的影响
四、政策知晓率:嵌入基层政府民众关系的结构性偏低
第三节 返乡农民工享受扶持政策情况
一、返乡农民工享受扶持政策基本情况
二、各类扶持政策落实情况分析
三、返乡农民工对扶持政策的效果认知
第四节 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一、创业培训政策:需求缺失与供给不顺
二、资金支持政策:制度纳入与现实排斥
三、贷款支持政策:担保瓶颈与行业局限
四、农民工创业园:资源难题与寻租风险
第五节 扶持政策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效应初探
第二节 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实施现状及评价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困境
二、基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评价
第三节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构建
一、返乡农民工的分化与创业潜质评价系统建设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的重点领域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与相关政策的对接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基础工程建设
附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节选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基于10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调查》: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政策话语的方式出现的,嵌入于“科学发展观”之中,是对“三农”问题、“二元”结构、城乡矛盾等一系列愈发显性的现实问题和矛盾的回应。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以增长为导向、以城市为核心的高速发展时期。这种发展方式带来了经济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但是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增大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已经越来越外显为各种社会冲突,已经对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障碍。实践也已经证明,仅仅依靠经济增长并不能消除这些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甚至着手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这种发展方式是一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而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目标正是要促进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型,即由城市为核心转向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由增长为导向转为更加重视社会建设、更加重视公平。  正因为如此,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也越发清晰和具体,并且对其意义和目标的阐述也从解决“三农”问题上升到“推进现代化”的高度。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提出通过“五个统筹”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中共十七大则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和战略目标,即“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为主题,强调“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在实践层面,国家于2007年6月在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希望两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①两地随即出台相关规划,并且迅速启动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方案。  近年来,成渝两地基于各自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城乡规划,在推进土地流转、优化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促进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并在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基层民主等更深层次的经济社会改革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过,城乡发展不平等、不协调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各个领域的一体化进程也不协调。城乡社会层面的一体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了城市对农村的进一步掠夺,甚至社会不平等被进一步强化:城乡居民之间原有的不平等不仅没有显著消除,而且城市居民之间的不平等、农村居民之间的不平等也显现出来。例如,城市户籍居民与非户籍居民、城市周边农村居民与远郊山区农村居民在居住、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已经十分显著。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基于10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调查》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7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