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农业与工业化

封面

作者:张培刚

页数:29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3001985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获得哈佛经济专业最佳论文奖,并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哈佛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迈克尔·费希尔(michael
fisher)曾盛赞,该书是丛书中最具影响力的巨著之一。

本书被国际经济学界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的著作。著名学者梁小民认为,张培刚在本书中主张把农业作为产业的一部分,要求把农业和工业作为整体来发展,而不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观点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更具前瞻性。对于我们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仍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张培刚(1913.7-2011.11),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经济学家,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193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华中工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等职。

相关资料

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培刚·张。

——霍利斯·钱纳里教授(hollis chenery),世界银行

 

他(张培刚教授)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在国内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他是最早建立自己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一条模式。

——厉以宁教授,北京大学

 

当我得悉培刚同志的论文于1947年获得“威尔士奖”的时候,我觉得十分高兴。高兴的是终于看到了有一个中国留学生跻身于哈佛大学经济系论文最高荣誉奖得主的行列。它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一新兴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开先河的著作。

——陈岱孙教授,北京大学

 

    我们经济学界把他称为发展经济学之父,我觉得至少应该是这样。(20世纪)50年代我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在老师给的参考书目中,我意外发现了有一本是中国人张培刚写的《农业与工业化》英文本,那是唯一的一本中国人写的书,这是很不寻常的。

——高鸿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我是(20世纪)80年代作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访问学者第二次去到美国,当时邀请我的是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艾玛.阿德曼(irma
adelman)
教授。我到美国后,在伯克利社科分馆找到了《农业与工业化》英文书,我就把这本书给她看,阿德曼非常感慨地对我讲,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发展经济学,这本书得到了她的肯定。所以这本书在国外是有很大影响的,而且也得到了现代学术界的承认。这都不是传说,我自己是历史的见证人。

——谭崇台教授,武汉大学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应该有机会迎来一个中国经济学的大师在世界上辈出的时代的来临。但是,要掌握这个时代,我们有很多地方应该跟张培老来学习。

——林毅夫教授,北京大学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当时的领导人能够读一读张培刚先生的著作,或者像今天的政治局那样,请张培刚先生讲几课,那么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

在五十年代实际上,南有张培刚先生,北有马寅初先生,他们俩都对中国的发展我称之为做出历史性的知识贡献。

——胡鞍钢教授,清华大学

本书特色

该书稿是作者1945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的翻译版,此书可以说是第一部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即农业国家或者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术专著。其中有些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才为西方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全书共分六章,并有附录两则,这两则附录是作者对“工业”和“农业”所作的深层次探讨的基本概念。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证了农业与工业分别在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互为条件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

目录

农业与工业化》的来龙去脉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

导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述评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 区位理论分析方法
第四节 分析方法评论

第二章 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一、人口与食粮
二、食粮与经济活动的区位化
三、收入与对粮食的需要
第二节 联系因素之二:原料
一、加速原理与周期变动
二、原料成本与工业区位
第三节 联系因素之三:劳动力
一、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的职业转移——劳动力自农村转入工商业以及自工商业转入农业
第四节 农民作为买者与卖者
一、农民作为买者
二、农民作为卖者

第三章 工业化的理论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革命
第二节 工业演进中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
一、发动因素: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及生产技术
二、限制因素:资源及人口
第三节 工业化的类型
一、工业化的开始
二、工业化的程序和阶段
三、工业化的速度

第四章 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农业改良
第二节 当作生产单位的农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
一、机械化的方式
二、机械化的条件
三、机械化对于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
第五节 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第五章 工业化对于农场劳动的影响
第一节 关于“补偿作用”(compensatory effects)的诸种学说
第二节 劳动在农业收入中所得的份额
第三节 劳动力从农场到工厂的转移
一、关于行业间及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学说
二、机器代替农场劳动力
三、工业对于农场劳动力的吸引和吸收

第六章 农业国的工业化
第一节 农业与中国的工业化
一、简释
二、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三、农业上的调整
第二节 从工业国到农业国的资本移动
第三节 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贸易
一、农业与工业之间贸易的特征和转变
二、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条件
三、农业国工业化对于老工业国的影响

结语
一、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改革及改良
展开全部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农业与工业化》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7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