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敬梓
页数:170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2110676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必读彩绘系列丛书》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同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称“秦淮寓客”。吴敬梓从小聪颖好学,精通《文选》,作文则立马可待。但由于性格豪迈爽直,乐善好施,厌恶举业,不善治家,因而没几年,祖上的家业就被他花销一空,甚至到了要饿肚子的程度。但即使在这样的境况下,有人举荐他当“博学鸿词”的文官,他也托病不应,可见他对官场举业的轻蔑和不屑。后来,吴敬梓举家迁至南京。但是他的性格仍然没有改变,当时文人要在雨花山下筹建一座先贤祠,由于资金不足,他甚至不怕家穷,卖掉了所住的房屋来凑齐资金,晚年,吴敬梓自称“文木老人”,迁居扬州,这个时候,生活愈加贫困,但他仍然纵酒不改其行。由于文学创作方面的天赋,吴敬梓在移家南京后,就成了当时的文坛盟主,诗词文章,无所不精。而真正让吴敬梓名垂后世的、则是其整整创作了20年的《儒林外史》,这部杰作几乎耗尽了作家一生的精力,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以其卓越的叙事艺术和宏大的思想内容,使吴敬梓成了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本书特色
“新课标必读彩绘系列丛书”契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把握当下语文教学的脉搏,译文精到,导读精准,设计精美,是中小学生应用课堂教学、运用课外知识的最佳读本。
——孙绍振
目录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第五回
第六回
第七回
第八回
第九回
第十回
第十一回
第十二回
第十三回
第十四回
第十五回
第十六回
第十七回
第十八回
第十九回
第二十回
第二十一回
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三回
第二十四回
第二十五回
第二十六回
第二十七回
第二十八回
第二十九回
第三十回
第三十一回
第三十二回
第三十三回
第三十四回
第三十五回
第三十六回
第三十七回
第三十八回
第三十九回
第四十回
第四十一回
第四十二回
第四十三回
节选
话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个乡村,叫薛家集。村口一个观音庵,这庵是十方的香火,只得一个和尚住持。集上人家,凡有公事,就在这庵里来同议。 成化末年,天下繁富。新年正月初八,集上人都到庵里来议“闹龙灯”之事。早饭时候,为头的申祥甫带了七八个人走了进来,在殿上拜了佛;和尚走来与诸位见礼,都还过了礼。申祥甫向发作和尚道:“和尚!你新年新岁,也该把菩萨面前香烛点,这琉璃灯内,只得半琉璃油。”和尚陪着小心。荀老爹开口道:“今年龙灯上庙,我们户下各家,须出多少银子?”申祥甫道:“且住,等我亲家来一同商议。”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旧年新参的总甲。夏总甲吩咐和尚道:“和尚!把我的驴牵在后园槽上,卸了鞍子,拿些草喂得饱饱的。我议完了事,还要到县门口黄老爹家吃年酒去哩。 夏总甲吩咐过了和尚,说道:“俺如今倒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想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哪一位不送帖子来?我怎好不去贺节?”申祥甫道:“新年初三,我备了个豆腐饭邀请亲家,想是有事不得来了?”夏总甲道:“你还说哩!从新年这七八日,何曾得一个闲?就像今日请我的黄老爹,他就是老爷面前站得起来的班头;他抬举我,我若不到,不惹他怪?”申祥甫道:“西班黄老爹,我听说,他从年里头,就出差去了;他家又无兄弟儿子,却是谁做主人?”夏总甲道:“你又不知道了。今日的酒,是快班李老爹请;李老爹家房子窄,所以把席摆在黄老爹家大厅上。”说了半日,才讲到龙灯上。夏总甲道:“这样事,俺如今也有些不耐烦管了。从前年年是我做头,众人写了功德,赖着不拿出来,不知累俺赔了多少。况今年老爹衙门里,领班、二班、西班、快班,家家都兴龙灯,我料想看个不了,那得功夫来看乡里这几把灯?但你们说了一场,我也少不得搭个分子,任凭你们那一个做头。像这苟老爹田地广,粮食又多,叫他多出些;你们各家照分子派,这事情就舞起来了。”众人不敢违拗,当下捺着姓荀的出了一半,其余众户也都派了分子来;共二三两银子,写在纸上。 申祥甫又说:“孩子大了,今年要请一个先生,就在这观音庵里做个学堂。”众人道:“俺们也有好几家孩子要上学。只这申老爹的令郎,就是夏老爹的令婿;夏老爹时刻有县主老爷的牌票,也要人认得字。只是这个先生,须要到城里去请才好。”夏总甲道:“先生倒有一个,姓周,官名叫做周进。你们若要先生,俺替你把周先生请来。”众人都说是“好”。吃完了茶,和尚下了一斤牛肉面吃了,各自散去。 申祥甫拿出一副蓝布被褥,送周先生到观音庵里歇宿。向和尚说定,馆地就在后门里这两问屋内。直到开馆那日,申祥甫陪着众人,领了学生来;七长八短几个孩子,拜见先生。众人各自散了,周进上位教书。 不觉两个多月,天气渐暖。周进吃过午饭,开了后门出来,到河沿上望望。虽是乡村地方,河边却也有几株桃花柳树,红红绿绿,间杂好看。看了一回,只见蒙蒙的细雨下将起来。周进见下雨,转入门内,望着雨下在河里,烟笼远树,景致更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