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香港新诗发展史

封面

作者:犁青总主编

页数:69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0201025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港人撰写的香港新诗发展史。记述了自新文化运动波及香港之后,那里新诗出现、发展的脉络,系统论述了香港这一特殊地带新诗发展,与内地及后来的台湾的关系,特别是抗战期间、一九四九年以后至改革开放期间,香港新诗对于汉语新诗所起的整体作用。本书资料详实,涉及人物和事件广泛;尤其总主编犁青自上世纪中叶既是香港新诗发展在场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使得本书具备了较强的可信性和实地感。

作者简介

主编犁青,知名老诗人。从事诗歌活动七十年。为香港新诗发展的主要见证人之一。分卷主编及各卷撰写人,均为有香港教育背景,并从事香港文学研究的学府教授副教授。

相关资料

香港新诗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而生,伴随中国现代历史进程发展,是汉语新诗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既展现了特殊地域的独特性,又彰显了同一大文化背景下的整体风采。香港新诗发展史是特殊地域既往诗歌发展的总结,也为今后整个汉语新诗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由香港资深诗人犁青主编的《香港新诗发展史》三卷本,是香港文学研究的重大收获。本人较早从事并长期关注香港文学的研究,对于香港文学研究成果颇为熟悉,读了这部书的初稿,觉得编撰者下了很大功夫,做出了值得赞赏的学术贡献,特于郑重推荐。
  (1)本书对香港新诗发展的历史阐述非常清晰,三卷分工明确,对香港新诗发展的历史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2)本书不仅对重点诗人、诗作进行了详实研究,而且也把握住诗歌社团,诗歌刊物,诗歌活动,诗歌奖励机制等重要诗歌现象,资料丰富,内容十分充实。
  (3)本书能够在整个汉语新诗发展的历史框架中审视香港新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时代感与历史感相结合,地域性与全局性相结合,是一部较有学术气势和理论内涵的专史。
  (4)本书结构合理,布局有序,各卷著述风格相当,这在集体著作中是非常难得的。
  本书由犁青主编,由朱寿桐教授参与策划并组织,后者在文学史写作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修养,这些都是本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黄维樑(博士;博士生导师)
  原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现台湾佛光大学中文系教授
  犁青先生任总主编的《香港新诗发展史》是一部内容丰富详实,具有相当理论深度和学术高度的专著,是一部值得在较高的学术层面进行评价和资助的著作。香港新诗发展史既研究在香港发生的新诗创作与新诗运作现象,也研究在外乎于香港发生的但与香港有直接关系的新诗创作与运作现象。香港新诗的发展于整个汉语新诗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整个汉语新诗发展过程中不容绕开不容忽略的一个区域,一个环节,以及一系列现象。香港新诗发展在整个汉语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需通过更加详密的研究才能够被人们所清晰认识。香港新文学的率先突围是由新诗开始,汉语新文学界对香港的关注一开始也体现在新诗的歌吟,香港新诗引领中国新诗的发展潮流,新诗史上香港地位至30、40年代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顶点,香港新诗也在此阶段完成了自身形象和地位的确立。香港新诗还曾面临过第二次突围,从50年代到70年代,香港的新诗从当时无所不在的政治势力包围圈中成功突围,成为汉语新诗写作中最具有真正诗性和探索性的区域,香港新诗的艺术独立性、倾向多元化形象由此形成,并成为汉语写作艺术的时代标杆。进入到80年代,香港笼罩在回归话题之下,诗人作为最敏感的人群对此感受格外强烈,这一段时间,香港作为新诗走廊的文化特征相当明显,香港依然汇集了各地来定居或经此中转的汉语新诗作者,现代生活巨大的流动性在香港新诗界体现得相当明显,台湾与内地的诗歌交流甚至知识界的破冰皆以此为中介,香港成了两岸文化交流和新诗交流的过道、纽带,建构国际汉语新诗人文格局的呼声与动作在香港这一最合适的地方此起彼伏,因此,香港是汉语新诗的人才走廊、艺术走廊,它的未来有希望成为汉语新诗发展的历史长廊。香港新诗是可以、事实上也正是在规避意识形态的语境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因素的渗入不可避免,并因此也产生过杰出的诗章,但就总体而言,规避意识形态常常是香港新诗发展的主旋律,香港新诗史的述论因此也有条件规避意识形态的话题。以上是本书基本的学术认知和精神纲要,同时也是这部专史的特色和贡献。这部专著的出版无疑会为汉语新诗发展史的写作提供足资借鉴的学术参照,这部专著也因此具有必要的资助理由,本人建议对此书的出版予以资助。
  吕进西南大学教授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

本书特色

《香港新诗发展史》,由香港著名诗人犁青担纲总主编,参与编写者均为香港高校里的相关研究者,以及文学从业人员。《香港新诗史》,全面记述了从1924年到1997年香港新诗发展的历程。1924年被该书稿的撰写者认为是香港真正汉语新诗创作的开始,而1997年,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目录

绪论:汉语新诗发展格局中的香港新诗
第一卷 新诗的突围与新诗地位的确立
 第一章 新文学与新诗的突围
  第一节 萌发期的香港新诗
  第二节 新诗界的香港音响
  第三节 次源性传播:香港早期新诗的媒体运作
  第四节 寂寞的歌吟:拓荒者的初探与求索
 第二章 香港新诗形象的初立
  第一节 都市放歌:人性之塔建民族之城
  第二节 新诗刊物与社团的互动效应
  第三节 诗心的连环:加盟《现代》的香港现代诗人群体
  第四节 夜莺在自己的时代:本土守望者的新诗实践与呈示
 第三章 南来诗人主阵期:凫入时代的新潮
  第一节 跨界书写:内地诗人南来的高潮
  第二节 出版界的“新”气象
  第三节 来自“诗国”的“争吵”
  第四节 规约的选择:抗战诗题的主潮及其衍生诗语
 第四章 作为新诗重镇引领时代的诗潮
  第一节 诗性的承续:南来诗人与本土诗人再度联袂
  第二节 香港俨然成为左翼诗歌运动的重要阵地
  第三节 文化漫流中穿越的诗魂:其他重要诗歌事件
  第四节 多声部的交响:行吟者的浪漫诗心及其现实关怀
第二卷 汉语新诗艺术的时代标杆
 第一章 香港诗坛的第二次突围
  第一节 政治势力与非文学因素的介入
  第二节 诗坛的寂寞
  第三节 诗坛的复苏
  第四节 多重政治干预下的突围
 第二章 承前与超前的新诗探索
  第一节 承先启后的新诗诗体探索
  第二节 现代诗的先锋性探索
  第三节 与台湾的现代诗对流
 第三章 现代诗歌的艺术开拓
  第一节 别开一面的现代诗人
  第二节 存在主义的影响及其他
  第三节 西方现代诗歌理论的介绍
 第四章 香港新诗的运作
  第一节 新诗的社团运作
  第二节 诗歌杂志的兴盛
  第三节 流徙与漂泊中的新诗运作
 第五章 香港新诗形象与文化品格的铸成
  第一节 香港新诗特产:香港都市诗歌
  第二节 新诗反哺与精神还乡:歌咏大陆与祖国
  第三节 多元文化基因的香港新诗
  第四节 香港粤曲及流行音乐的兴起
第三卷 汉语新诗走廊与长廊
 第一章 新诗的“准体制”运作
  第一节 由民间文社到大规模的“联合会”
  第二节 体制力量的进入
  第三节 权威期刊的运作
  第四节 体制内外的香港诗人群
 第二章 各地诗人的集散地
  第一节 “归来”的诗人群体
  第二节 新的“南来”诗人
  第三节 客居香港的诗人
 第三章 汉语新诗的世界性运作
  第一节 新诗与两岸文学界的破冰交流
  第二节 建构汉语新诗的组织形态
  第三节 新诗的世界性梦寻
 第四章 从新诗走廊到新诗长廊
  第一节 各种诗歌探索的继续展开
  第二节 新诗的离散与诗人的离散
  第三节 香港与新诗发展可能性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香港新诗发展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7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