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姚伟钧
页数:425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019942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带有统领性的课题,是填补空白之作。
由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励精图治,历经二十多年才得以完成。
多学科、大跨度、高难度,学术思想新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工程。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本书承载了中国五千年丰厚深湛的农业文明。
每个分卷都是一部区域饮食文化通史,脉络清晰,内容厚重。
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启迪文明,继往开来,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画卷。
作者简介
姚伟钧,男,1953年出生,湖北武汉市人,博士学历。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3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餐饮文化大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献学、中国文化史、饮食生活史和文化产业。
刘朴兵,男,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相关资料
《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饮食文化史》以地域为序,记述了中华民族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伟大创造,描述出其上绽放的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之花,呈现了专家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著名农学家卢良恕院士高度评价它的价值:这部学术专著的出版,填补了中国饮食文化无大型史著的空白,开启了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新篇章,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制,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历史性文化工程。它的出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饮食文化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新科研成果的一次大梳理、大总结,将对传播、振兴民族文化,重建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轻工版《中国饮食文化史》分卷的地域特色,改变了其他类似出版物以汉族为中心的一般做法。轻工版的这部文化史对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都有比较完整的反映,与此同时,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的主线,由此,我们见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特性,特别是诸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药食同源”的保健观,崇尚和谐的人文情怀,“和而不同”的思维方法,以及“尊老”的农耕文化习尚等等,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
《科学与出版》:历经20余年的艰辛努力,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并聚集国内20多位一流的饮食文化史学者共同参与撰著的大型学术专著《中国饮食文化史》,于癸巳年末问世,这是中国学界值得共襄盛举的学术大事。该著作总计10册,洋洋约400万字,是迄今为止字数最多、分量最重的中国饮食文化史著述,是第一部由国人撰写的中国饮食文化史,在国内实属首次。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该研究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正如卢良恕先生和李学勤先生评价的那样,这是一部继往开来的鸿篇巨制以及填补学术空白的大书。
本书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史(黄河中游地区卷)》力图运用通观全局的视野与文化整合的研究方法,来揭示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内在规律及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使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生活演变的真实过程能够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目录
一、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萌芽
二、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的发展
三、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的繁荣
四、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转型
第二章 先秦时期
第一节 独具特色的膳食结构的形成
一、五谷为养
二、五畜为益
三、五菜为充与五果为助
第二节 食物加工与烹饪的发轫
一、多样的烹饪技艺
二、纷呈的美食
第三节 影响深远的饮食礼俗起源
一、远古遗存的分食制与席地而食
二、多样化的进食方式
三、区分身份的饮食礼器及其组合形式
四、内涵丰富的中华饮食礼仪的起源
第三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食物原料的发展变化
一、粮食结构的变化
二、副食原料的发展
第二节 食物加工与烹饪的发展
一、主食烹饪的演变
二、副食烹饪技法的增多
第三节 日益丰富的酒文化
一、酒的生产与酒榷
二、酒肆业的逐渐繁荣
三、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
四、材质多样的各式酒器
第四节 饮食习俗的丰富与发展
一、三餐制的确立
二、分食制的传承
三、饮食礼仪的完善
四、日趋成熟的节日饮食习俗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食物原料生产的发展
一、粮食品种和数量的增加
二、肉类生产结构的变化
三、日趋成熟的蔬菜栽培技术
四、瓜果种植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食物加工与烹饪的进步
一、粮食加工工具的改进
二、主食烹饪水平的逐渐提高
三、烹饪方法的广泛交融
……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
第六章 宋元时期
第七章 明清民国时期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编辑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