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浙江孝贤评选委员会
页数:200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051325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以孝为先:当代浙江孝贤故事》仿佛透过层峦叠嶂,一座座高山横亘其中尽收眼底。可是亲爱的读者你知道吗于我们而言这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不可逾越的大山。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经历他们的作为他们的命运时刻都在提醒记述他们的事迹将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我们努力在做只为不辜负这时代和这伟大的人伦之爱。
作者简介
“浙江孝贤”评选组委会,从2011年起连续举办了3届浙江孝贤评选,秉承“树立孝贤典范,宣扬现代孝道”的宗旨,评选浙江“孝贤人物”,与浙江好声音、最美浙江人一起,构成了浙江人精神世界的一个品牌。
本书特色
如果社会文明的尺度可以衡量,那么传递和践行孝道无疑是其中重要的那一个刻度。 孝行要从娃娃抓起这样的价值观传递才更有价值这样的孝道文化传承才能永续发展。可喜的是浙江孝贤评选中便有一批这样的少年孝贤他们的事迹比之成年人更令人动容。 《联合国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2002》指出承认人生经验带来的智慧、尊严和克制敬老乃人之常情自古而然;老年人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如果我们有此幸运的话有一天我们也会老。 从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和谐老龄化这个意义上讲孝亲敬老乃是众人之事、全社会之事。《以孝为先:当代浙江孝贤故事》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亲情故事。
目录
第一篇 浙江孝贤
第一章 好儿好女
“孝”这个字
上面为“老”字的一半,下面为“子”
所以从直观上看,所谓“孝顺”
最基本的字义,便是孩子能够扶持,做老人的拐杖
陈斌强:“绑着”母亲去上班
於嘉和五兄妹:父母在,必在家
周新民:12年为继母求医问药
黄菊花:12年的坚守只为换得心安
【他们的同行者】
胡克榜华侨四兄弟:20年轮流回国奉双亲
胡克阳兄妹:踩三轮50公里送母治病
屠锡忠兄妹:12年48本护理日记
陈凤祥四兄弟:奉养老父,同吃同睡
何晴:她是明星更是孝女
王其高:不让母亲孤独终老
房树杰:点滴亲情尽孝心
朱冬冬:带着妈妈出嫁
张青青:微笑面对坎坷路
林黎明:侍母一生无怨悔
沈新根:身残不忘做孝子
第二章 家有孝媳
孝儿孝女难得,孝媳更难得
面对并无血缘关系的公婆
要付出如亲生女儿般的关爱
这不仅是责任,更是爱
严佩英:8个爸妈是甜蜜的“负担”
孙在珍:带着婆婆改嫁
【他们的同行者】
姚小仙:久病床前有孝媳
陈宠英:婆婆的精神支柱
朱江月:侍奉前夫父母20载
吴美华:一心系着两个妈
黄海英:为公公擦身12年
詹细招:绝不丢下孤苦婆婆
第三章 一肩挑家
当家庭面对巨大困难时
梦想与现实对决
人生有放弃,人生有承担
这是无奈,亦是光芒
曹秋芳:在石头缝里成长
许欢:用孝心勾勒青春年华
【他们的同行者】
陈国芬:照料夫家四位长辈
吴珍芬:六口之家的主心骨
郑娟美:丈夫公公都不抛下
第四章 少年榜样
苦什么,都不能苦孩子
当稚嫩的心灵必须过早地面对“责任”两字
是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唯有——爱
周建丰:9岁少年捐髓救父
【他们的同行者】
陈红:十多年照顾年迈奶奶
仲红丽:稚嫩肩膀挑全家
蓝微:带着妈妈上学去
第五章 大孝无边·个人
浙江这片土地上
有着这样一批由己及人的孝子
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是为大孝,是为大爱
马福建:贩鱼卖虾撑起老年乐园
赵林中:老年公寓,不赢利的事业也要办
陈永根:孝文化是企业软实力
【他们的同行者】
李国兴:替友行孝半世纪
应业勋:照顾五保户25年
陈建华与哥嫂:自发办起养老院
俞兰溪:从全村人的养子到孝子
第六章 大孝无边·集体
现代社会用集体的力量
用现代化的方式
用制度的方式
表达着同一个字——孝
仙居县:用制度的方式推行慈孝
航民村:为老有尊
小曹娥镇中心小学:孝德教育从娃娃抓起
杭萧钢构:助力员工行孝
【他们的同行者】
余姚市关工委:人人争当“小孝星”
慈溪500位民营企业家:有了钱更要热心助老
横店联宜电机有限公司:孝心也是生产力
奉化市关工委:让孩子从小懂得孝道
余家山头村:流传6。0年的“女儿节”
丁桥镇人民政府:孝子故里促孝先行
上虞孝德基金会:教育一代人,受益几代人
第二篇 孝贤文化
第一章 浙江孝贤地理
江浙之地,民风自古淳朴
孝,是浙江人骨子里的东西
所以,才会有这样成串的地名
孝子井、曹娥江、孝顺镇……
杭州丁桥镇:孝子故里的“新二十四孝”
郭孝童救母:孤山南麓葬孝子
杭州孝女井:岳飞有女名孝娥
慈溪孝子井:嫁女陪嫁一口井
上虞曹娥庙:曹娥江畔多孝女
金华孝顺镇:咱要对得起这个地名
义乌颜乌:“义乌”地名缘于“孝”
安吉孝丰镇:孝行人书入歌
德清:千人唱颂《游子吟》
荻浦:此乡代代出孝子
烂柯山:故事里讲的全是孝
第二章 二十四孝
第三章 孝仪概览
第一章 行孝99式
理解关爱篇
行动照顾篇
惊喜浪漫篇
尊重陪伴篇
用心交往篇
贴心服务篇
力所能及篇
附 公务员眼中的“行孝24式”
后记
节选
为了不让母亲远离自己的视线,陈斌强选择了带母亲去上班。每个工作日,他用一根蓝色的带子将母亲绑在自己背后,骑一个多小时的电动车去上班。 这个简短的镜头,瞬间引爆了人们的泪点。 但对陈斌强来说,这也许并不是最困难的环节,即使这段路长达30公里。 到校后才是真正的考验:每天凌晨1点,抱母亲去大小便,5点半再带母亲上厕所。在半个小时内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她的大小便。6点陪学生早读。7点左右给母亲喂早饭、梳头。每两小时照料一次大小便,晚上9点服侍母亲睡下。 有一次,一个学生轻声告诉陈斌强:”老师,您身上好像有股怪怪的气味。”陈斌强当时就明白了,一定是母亲的大小便沾到自己身上了。这时,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没事,这是妈妈的味道。”陈斌强说,他当时鼻子一酸,再也忍不住,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流下了热泪。 只因母亲一句”我要和儿子在一起”2007年9月的一天,在乡下中学教书的陈斌强突然接到派出所电话,称在路上看到他母亲,好像不大对劲。陈赶去把母亲接回来,到医院一诊断:老年痴呆症,智力下降到只有一岁孩子的水平。 就连他这个亲生儿子,她也未必认得。一开始母子还能对话,到后来,老人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了。 此时,陈斌强的儿子才2岁,奶奶88岁,妻子在县城一家幼儿园做临时教师。姐姐远嫁湖州,妹妹在东阳打拼。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他身上。 亲友都劝他将母亲送敬老院,否则,两个老人加一个孩子,根本没法照顾。 但医生的结论是,家人的关爱,远甚于药物治疗。 陈斌强后来说,如果当初把母亲送往福利机构,现在完全可能是另外一副情形。 听了医生的话,陈斌强提出,要把母亲带到当时工作的乡下中学去照顾。 为了劝他死心,亲友甚至问当时神智偶尔清醒的陈斌强母亲,期望她出面阻止陈斌强的”疯狂想法”。 母亲想了一下说:”我要和儿子在一起。”这便没得说了,陈斌强知道自己做了决定:无论多苦多累,都要带着她。 孝行天下,爱在传递陈斌强曾担心给学校、同事添麻烦,人家会不乐意,可结果恰恰相反。 一开始,陈斌强和母亲住一间宿舍,结果发现不行,母亲总把他的教案撕掉。分开住吧,但学校住房很紧张,有两个老师拼一间房的,还有老师在外面租民房的。不过,考虑到陈斌强的情况,学校把体育器材室腾出来给他母亲住。 同事也很照顾他。比如周二和周四早读时,作为语文老师的陈斌强要跟班读课文,与第一节课的间隔只有半小时,他根本来不及给母亲喂早餐,于是有个搭班老师与他换班。 学生也很理解他,经常帮他整理衣服。陈斌强给母亲洗头时,母亲经常乱跑,学生们就来帮着打水。 师生如此,家人更甚。陈斌强带着母亲上班的这几年,孩子和奶奶,全部扔给妻子傅柳萍一个人照顾,其间艰辛,甘苦自知。”一个奶奶,一个妈妈,这就是我们这辈子要做的事。”说这话时,傅柳萍语气轻松,就像在说别人家的事。 就连陈家的亲邻,也无不被感动,只要能帮他们一把,都会出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