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叶骁军主编
页数:350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3100460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旅游资源基础(第二版)/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现代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国内多所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联合编写的纳入出版规划的旅游类专业全国通用系列教材之一,它采用了21世纪最新的体系、理论、观点、数据和案例。《中国旅游资源基础(第二版)/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现代应用型系列教材》分上下两编。上编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旅游区划分的相关理论,以及对世界和中国旅游区的具体划分;下编则将全国34个省级政区分为10个旅游区,分别论述其旅游环境、旅游业现状、重要景点景区的特色和欣赏价值。 《中国旅游资源基础(第二版)/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现代应用型系列教材》的特点是,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景点景区的实际描绘,以增强该课程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中国旅游资源基础(第二版)/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现代应用型系列教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适合作为本科学生的教材使用。《中国旅游资源基础(第二版)/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现代应用型系列教材》同时也适合于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及相关学者使用。 为了方便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学习的需要,随书附有与教材相配套的辅教光盘,内容包括全书各级目录、主要内容、重要概念、丰富的图片和表格、练习和思考,以及超级链接:扩展知识面的阅读材料、古典诗词、资料卡片等,生动、形象、直观,可与纸质教材相互配合使用,免除教师板书之劳。
目录
总前言(第二版)
内容简介
绪论
上编 旅游资源学通论
第一章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特征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观赏
第二章 旅游资源的分类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认识性分类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专项工作性分类
第三章 旅游区域的划分与等级
第一节 旅游区域的划分与等级
第二节 中国旅游区划
第四章 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容量
第一节 旅游资源评价
第二节 旅游容量问题
第三节 旅游容量的测定与影响因素
第四节 旅游容量在实践中的应用
下编 中国旅游资源分论
第五章 华北旅游区(京津冀鲁)
第一节 华北旅游区旅游资源基础
第二节 北京旅游副区
第三节 天津-冀北旅游副区
第四节 济南旅游副区
第五节 青岛旅游副区
第六节 本区其他旅游资源
第六章 华东旅游区(沪苏浙皖赣)
第一节 华东旅游区旅游资源基础
第二节 上海旅游副区
第三节 南京旅游副区
第四节 浙北旅游副区
第五节 皖南旅游副区
第六节 赣北旅游副区
第七节 本区其他旅游资源
第七章 中原旅游区(豫晋陕)
第一节 中原旅游区旅游资源基础
第二节 豫北旅游副区
第三节 晋北旅游副区
第四节 西安旅游副区
第五节 本区其他旅游资源
第八章 华南旅游区(闽粤琼桂)
第一节 华南旅游区旅游资源基础
第二节 闽南旅游副区
第三节 广州旅游副区
第四节 海南旅游副区
第五节 桂林旅游副区
第六节 本区其他旅游资源
……
节选
《中国旅游资源基础(第二版)/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现代应用型系列教材》: 一、旅游容量的概念 旅游容量又称旅游承载力或特定范围内的合理旅游规模,即为某一旅游空间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能容纳的合理的游人数量。旅游景区并非在某一段旅游空间内同时接待的游人越多越好。如果超过了合理的旅游容量,则称旅游饱和或旅游超载,其结果会造成各种矛盾,甚至严重后果。旅游容量涉及旅游者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质量、生态平衡、旅游效益等多方面,因此对旅游容量问题必须进行综合性研究。 旅游容量问题只有当广大民众加入旅游者行列之后才会出现,这时一些旅游地人满为患,旅游资源被超负荷利用,加剧损耗,旅游环境质量迅速下降,旅游者怨声载道,经营者也疲于奔命。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每个旅游地不可能,也不应该无限制的接待旅游者。于是,各类学科的专家都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二、旅游容量的构成体系 旅游容量问题虽然基本得到公认,但它的构成体系、内涵与外延却众说纷纭。谢彦君在《基础旅游学》一书中对旅游容量的构成体系作了很好的总结,我门把它简介如下: (一)按照旅游容量的内容划分 按照旅游容量的内容划分,有旅游生态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社会容量和旅游经济容量。 旅游生态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在不导致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退化的前提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一般生态环境系统都有一定的纳污自净能力,即通过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等物理作用,氧化和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等化学作用,以及吸收和降解等生物作用来消除污染物,使生态环境系统达到自然净化,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但是,如果生态环境系统长期或超量接纳外部尤其是人为的强制输入,这种稳定性就会被破坏,平衡关系被打乱,生态系统将陷入自萎状态,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所以,生态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代偿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干预因素的影响超过其生态系统的阈值时,就意味着生态系统面临着失衡和崩溃的危机。旅游生态容量这个指标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约束旅游活动量(包括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的。 旅游心理容量是一个十分综合的阈值,它包括旅游者的直接旅游心理容量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相关旅游心理容量。不管是对旅游者还是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容量都不能简单地用对旅游者人数的容忍量值加以反映,因为这个量值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外在指标。对旅游目的地居民来说,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淡漠甚至反感,绝不是仅仅根据旅游者的数量,还取决于旅游者的类型特征,同时,这种感情还会因他们从旅游所获得的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利益(或损害)的程度而被强化或弱化。同样,对旅游者来说,他们对旅游过程的心理感受的阈值既取决于旅游的性质、旅游者的经济背景、看待问题的方式、调整心态的能力,也取决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在交往中角色扮演的效果。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一般情况下,旅游心理容量都可能是一个最不稳定的量数,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呈现出很大的不同。 旅游社会容量是一种建立在社会价值观、道德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社会规范基础上的量值。由于上述范畴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相对稳定性、普适性及其对社会成员的约束性,就使它们构成了该社会形态中成员用以衡量其他人(甚至包括非本社会内部的人们)行为方式适宜性的依据。由于旅游是多种文化背景中的人的接触和交流,于是就会出现彼此间能否相互接纳的问题。旅游社会容量就是衡量作为旅游互动行为主要方面的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彼此在社会价值观诸方面能够达成谅解的极限值。 旅游经济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在一定区域内由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所决定的旅游活动的极限。旅游作为一个产业——而且仅仅是一个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密切相关的。旅游接待能力受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形成了约束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规模的阈值。具体来说,在这方面包括五个因素: 1.基础设施与旅游专用设施的容纳能力,即设施容量; 2.投资和接受投资用于旅游开发(含基础设施)的能力; 3.当地产业中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所能满足的旅游需求程度及自区域外调人的可能和可行性; 4.如果发展旅游业不可避免地要使某些产业萎缩甚至完全终止,旅游业与这些产业之间的比较利益如何; 5.区域内所能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