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鄢文龙
页数:32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1614546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创新研究方法,将历史、文学、语言三者有机结合。在探究周德清生平时,高度重视其生存的历史背景;在研究其语言学思想时,时时注意《中原音韵》所透露出的隐含信息;在研究其散曲理论及其创作时,又着力文学的分析。作者从历史中考察其生存时代,从时代中考究其在元代失语之因;从文学中探讨其散曲创作,从散曲创作中厘析其阅历,从阅历中反观其生活状态,从生活状态分析其曲律创作主旨;从语言中蒐讨其《中原音韵》的语言学思想。最后,还原出一个多元的立体的周德清。本书首次对周德清进行全面的分析,独具学术价值。为今后研究周德清,提供了一定的材料线索及方法借鉴。其文史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给从事研究的工作者以启迪:科学研究应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更为全面辩证的分析与评判。
作者简介
鄢文龙,语言学教授。江西省高考语文核心命题人。复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修辞学会理事;江西省语言学会理事;宜春学院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名人文化研究所所长。
本书特色
本书创新研究方法,将历史、文学、语言三者有机结合。在探究周德清生平时,高度重视其生存的历史背景;在研究其语言学思想时,时时注意《中原音韵》所透露出的隐含信息;在研究其散曲理论及其创作时,又着力文学的分析。作者从历史中考察其生存时代,从时代中考究其在元代失语之因;从文学中探讨其散曲创作,从散曲创作中厘析其阅历,从阅历中反观其生活状态,从生活状态分析其曲律创作主旨;从语言中蒐讨其《中原音韵》的语言学思想。最后,还原出一个多元的立体的周德清。
目录
序第一章 周德清生活的时代第一节 生活背景第二节 周德清在元代失语之因
第二章 周德清生平考略第一节 周邦彦之后说第二节 周敦颐之裔论第三节 考察结论第三章 周德清的远绍——周敦颐影响
第四章 周德清的阅历第一节 “鸟瞰“四史”第二节 俯视有唐第三节 仰视“二子”第四节 立雪《礼记》第五节 广通《御览》第六节 博洽《世说》第七节 定尊“四家”第五章 周德清的交游第一节 慕友第二节 挚友:琐非(soqui)复初——相得知音第三节 疑友第四节 呢友:萧存存——垂青相知第五节 宗侄:周伯琦——眷遇益隆
第六章 《中原音韵》的语言学思想第一节 《中原音韵》的音韵学思想第二节 《中原音韵》的修辞学思想第三节 《中原音韵》的曲律学思想第七章 《中原音韵》的学术争鸣第一节 《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第二节 《中原音韵》有无人声第三节 《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
第八章 《中原音韵》的戏曲创作思想第一节 《中原音韵》的曲论第二节 周德清曲论在中国曲学上的贡献
第九章 周德清的散曲创作成就第一节 周德清散曲小考第二节 周德清散曲的内容第三节 周德清散曲的风格——“玉笛横秋”,风清格丽第四节 周德清散曲鉴赏与评价结语周德清简谱编年参考书目跋语
第二章 周德清生平考略第一节 周邦彦之后说第二节 周敦颐之裔论第三节 考察结论第三章 周德清的远绍——周敦颐影响
第四章 周德清的阅历第一节 “鸟瞰“四史”第二节 俯视有唐第三节 仰视“二子”第四节 立雪《礼记》第五节 广通《御览》第六节 博洽《世说》第七节 定尊“四家”第五章 周德清的交游第一节 慕友第二节 挚友:琐非(soqui)复初——相得知音第三节 疑友第四节 呢友:萧存存——垂青相知第五节 宗侄:周伯琦——眷遇益隆
第六章 《中原音韵》的语言学思想第一节 《中原音韵》的音韵学思想第二节 《中原音韵》的修辞学思想第三节 《中原音韵》的曲律学思想第七章 《中原音韵》的学术争鸣第一节 《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第二节 《中原音韵》有无人声第三节 《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
第八章 《中原音韵》的戏曲创作思想第一节 《中原音韵》的曲论第二节 周德清曲论在中国曲学上的贡献
第九章 周德清的散曲创作成就第一节 周德清散曲小考第二节 周德清散曲的内容第三节 周德清散曲的风格——“玉笛横秋”,风清格丽第四节 周德清散曲鉴赏与评价结语周德清简谱编年参考书目跋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