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

封面

作者:叶祥松

页数:270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426472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所提出的“农联模式”在同现行的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比较的基础上,体现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新的新模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是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通过“农联模式”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构建,探索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特色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叶祥松等编著的这本《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所提出的“农联模式”在同现行的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比较的基础上,体现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新的新模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是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本书通过“农联模式”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构建,探索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章 “三农”问题及其再认识
第一节 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简要回顾
二、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第二节 “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二元发展战略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二、二元社会结构是“三农”问题的社会根源
三、二元财税体制是“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
四、农村中一系列制度缺陷是“三农”问题的制度根源
五、城乡政策的差异是“三农”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六、县乡机构膨胀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剧了农民的贫困
第三节 “三农”问题的再认识
一、对“三农”关系的认识
二、对解决农业问题的认识
三、对解决农村问题的认识
四、对解决农民问题的认识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一、“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组织创新
第一节 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回顾
一、解放战争至土改时期(1947-1957)
二、集体经济时期(1958-1979)
三、改革开放初的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变化(1979-1985)
四、当前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新变化(1985-现在)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组织体系与发展局限
三、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四、新农村建设要求重构农村经济组织
第三节 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原则和目标
一、农村经济组织的定义和内涵
二、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目标
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演进与模式选择

第四章 “农联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农联模式”概述
一、“农联模式”的提出
二、“农联模式”的基本原则
三、“农联”作为农村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 “农联模式”基本框架
一、区县(市)政府改组和职能的再定位
二、乡(镇)级政府的改革
三、农联的构建及治理结构设计
第三节 “农联模式”运行机制
一、“农联”组织管理形式
二、“农联”的经营机制与运作
三、“农联”生产运行机制
四、“农联”流通运行机制

第五章 “农联模式”同农村经济组织的比较与创新
第一节 现阶段农村经济组织的典型模式
一、市场驱动型组织模式
二、基地(大户)带动型组织模式
三、合作经济组织联动型模式
四、专业协会推动型组织模式
五、股份合作型组织模式
第二节 “农联模式”与现行农村经济组织的比较
一、组织构架的比较
二、组织特征的比较
三、运行机制的比较
四、运行稳定性的比较
第三节 “农联模式”与农村经济组织创新
一、“农联模式”与农业社会化大生产
二、“农联模式”与农产品价值链的创新
三、“农联模式”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第六章 “农联模式”与农村机构改革
第一节 农村机构改革的回顾及其简要评论
一、农村机构改革的几个阶段
二、农村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
三、现阶段我国乡镇政府职能的缺失与错位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机构改革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机构改革的原则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机构改革的目标
三、现阶段我国农村机构改革的措施
第三节 农村机构改革的深化与“农联模式”的完善
一、理论界关于深化我国农村机构改革的主要观点
二、“农联模式”同农村机构改革的有机结合
三、不断深化农村机构改革,逐步完善“农联模式”

第七章 “农联模式”与农村相关配套改革
第一节 “农联模式”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对“农联模式”制约因素的分析
二、“农联模式”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农联模式”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现状与特征
二、当前农村土地保障面临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三、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农联模式”与农村教育改革
一、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与“农联模式”下对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
二、“农联模式”下农村教育改革的目标定位
三、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
第四节 “农联模式”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一、农村基层民主的形成背景与内涵
二、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困境分析
三、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的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供销合作社与信用合作社:这一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也经历了一个蜕变与衰落的过程。在1949年-195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个体农民的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农业家庭经营的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产品销售上的合作,农村的供销合作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系统。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章程》,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合作经济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规定了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此外,章程还对合作社系统的构成、社员的权利和义务、合作社的资金、分红等做了明确规定。此后,各级供销社系统相继制定了合作社章程,指导本地区的合作社业务经营。然而,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大环境下,供销合作社仍然承担了一些政治性的任务,如代理国家承担农村粮食、油料和棉花等农产品的代购代销业务等。1956年12月,国务院撤销农产品采购部,将棉、麻、烟、茶、畜产品的收购、加工、分配、调拨业务等统统交给供销合作社经营,不再委托而是直接下达任务。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社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政府的附属机构,失去了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1957年,各级供销合作社被并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而不复存在。  信用合作社同供销合作社一样,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组织农村资金余缺调剂、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打击农村高利贷剥削、促进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发展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因而受到央行的鼓励和支持。在农业集体化进程初期,信用合作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55年底,发展到15.9万个社,参加农户7600万户,占总农户的65.2%,全国基本上实现了一乡一社,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6亿元和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①然而,随着高级社的建立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信用社的功能被削弱,地位也日益下降。  1957年,农业集体化运动进入高潮,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信用合作社同供销合作社一起并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人民公社的组成部分。农民的合作财产又一次遭受到剥夺。  二、集体经济时期(1958-1979)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时期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这一时期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过程是:1958年到1961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形成以人民公社为农村基本经济单位;从1962年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后直至1979年都稳定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其中1962年到1965年全国个别地方出现过“三自一包”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但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影响力也极为有限。因此,集体经济时期的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基本属于过渡性质。  人民公社的建立是与大跃进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957年-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调动了大批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深翻地和土壤改良、积肥和大炼钢铁运动中,导致各农业生产合作社缺乏劳动力,农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出现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且为了适应以后的农业机械化,经毛泽东提议,中央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小社并大社的运动,在大社内办工厂、办学校、办食堂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6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