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禄生编著
页数:316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2160831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八叠山人家》一书以翔实的史料,纪实的文墨,生动地记录了八叠山下潜力村的历史渊源、人文风貌、文化习俗、重大事件、发展足迹、丰硕成果。古老的八叠山人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将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本书特色
打开厚重尘封的历史,这里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许久以前苏氏三兄弟的慧眼,九个湾村十大姓氏和睦共存,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这里是美丽富饶的土地,四面环山,苍松翠竹,小小盆地,农田阡陌,炊烟袅袅,安居乐业;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八叠山郁郁葱葱,九龙水波光粼粼,留下了许多文化习俗、故事传说和辉煌的业绩;这里是一片希望的土地,吸纳着悠久的日月精华,承载着世世代代的寄托,浸润着祖祖辈辈的智慧。《八叠山人家》详细记录了江夏区豹澥镇潜力村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60余年艰苦奋斗创造的业绩,同时收录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具有知识性、史料性和文学性,是一部方志文化与民俗文学相结合的综合性文献,开创了武汉地区编写村史的先河。
目录
上篇 潜力史话
第一章 八只蝴蝶
第二章 湾子与姓
第三章 历史沿革
第四章 地理位置
第五章 地形地貌
第六章 农业水利
第一节 农·林·农技站
第二节 潜力村农业的发展
第三节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第四节 九龙水库建设始末
第五节 金鸡山泵站建设始末
第六节 岱家山水库建设小记
第七章 村办企业
第一节 企业基石
第二节 蓬勃发展的潜力企业
第三节 潜力炼灰厂
第四节 风光一时的建筑业
第五节 潜力砖厂始与终
第八章 电力电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告别原始的灯火
第三节 邮政通讯
第四节 英尔山电机站
第五节 电话打到加拿大
第九章 道路交通
第一节 潜力公路网
第二节 潜力道路发展史
第三节 硬化水泥路
第四节 第一辆驶进潜力的汽车
第十章 教育卫生
第一节 文化教育
第二节 潜力小学建校记
第三节 计划生育
第四节 潜力村卫生室
第十一章 乡风民俗
第一节 风俗常识
第二节 潜力民俗
第三节 家规家训
第四节 礼仪习俗
第五节 方言口语
第六节 乘凉
第七节 我爱八叠山
第八节 儿歌
第十二章 民间故事
第一节 王字怪峡
第二节 阴米
第三节 金鸡山的传说
第四节 乌龙塘
第五节 寒婆婆追夫
第六节 八蝶山的传说
第七节 银杏娘娘
第十三章 拆迁纪事
第十四章 往事难忘
第一节 火哥挖藕
第二节 在安康做人质
第三节 难忘一九九八
第四节 江苏追款记
第五节 最高的奖赏
第六节 绿化八叠山
第七节 潜力村的遗产——严东湖
中篇 潜力英贤
第十五章 本土英模
第一节 “机械书记”苏永启
第二节 桓桓之柱曹家桓
第三节 明白做事董明车
第四节 热情似火苏永火
第五节 苏光付学做村官
第六节 爱心之洲董国洲
第十六章 山乡之外
第一节 山村走出去的黄自雄
第二节 鲁家庄的环保局长苏军
第三节 励志楷模苏永利
第四节 不平凡的鄢自平
第五节 传奇苏永祥
第六节 以德传武吴德亮
第七节 天之骄子苏光奎
第十七章 怀念先贤
第一节 缅怀苏兴环
第二节 老社长苏兴高
第三节 苏兴志的有益人生
第四节 承上启下苏光启
下篇 潜力湾子
第十八章 三苏留影
第一节 大苏
第二节 山边苏
第三节 鲁家庄
第十九章 梦里山乡
第一节 曹家垄
第二节 骆雷
第三节 藤子树
第四节 大魏
第五节 上鄢
第六节 曹家庄
后记
节选
《八叠山人家》: 明朝末年,天下乱象已生。据史书记载,朱明王朝自世宗皇帝朱厚熄开始“纲纪自以凌夷”,到了神宗皇帝朱翊钧万历晚期,“废坏极矣”,而熹宗皇帝朱由校更是‘褴赏淫刑,忠良惨祸”,闹得举国上下‘亿兆离心”,农民被迫揭竿而起。1626年8月,陕西农民首先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天下开始大乱。1631年,农民起义军攻陷府谷,未几,满洲兵趁机夺占保定、济南,一时间全国震惊,人心惶惶。值此多事之秋,明王朝内部却派系斗争绵延不息,外部战场上则是‘将骄卒惰”一击即溃。但为了支撑战争费用,朝廷又狂加税负,地方官吏也乘机敛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人民被迫流离失所。内忧外患叠加,朱明王朝很快就灭亡了。在这兵荒连年、人祸为患的年代,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多么期盼有一块远离战火远离压迫剥削的安生立命之地啊!这三个秀才正是不堪忍受当地官府的盘剥,被逼无奈,千里迢迢从江西瓦屑坝来到长江南岸的江夏县。 江夏是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郡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江夏郡沙羡县于金口镇(古称涂口)。东晋咸和二年至太元年问(327—375)颍州汝南郡人为避石勒之乱,将郡机关迁徙到沙羡县,“侨治汝南郡於沙羡”。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羯族人,为匈奴别羌渠的后裔。 十四岁时跟随乡邻到洛阳贩卖货物,被精相面的王衍见到了,王衍对人说:“刚才的那个胡人娃子,我看他不是一般人,恐怕长大后会要给天下带来祸患。”急欲除之,已不见踪影。西晋惠帝太安年间(302—304),并州闹饥荒,刺史司马腾命将军郭阳、张隆俘虏胡人到冀州出售。石勒时年二十余岁,也被俘虏卖给了师欢做奴隶。此时的石勒,身体强壮而有胆量,雄健威武而爱好骑射,自称善相马,主动投靠了牧率魏郡人汲桑,他招集王阳、呼延莫等十八骑,经常劫掠物资送给汲桑。汲桑让他以“石”为姓,取个名字叫“石勒”。汲桑战败被杀后,石勒归附刘渊,被封辅汉将军、平晋王,转战各地,为刘渊建立了不少战功,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地盘。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石勒自称赵王;成帝咸和五年(330)称赵天王,行皇帝事;后又称皇帝,改元为建平。由石勒亲手建立的后赵政权,始于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终于穆帝永和五年(349),灭亡于石闵之手。永和八年(352)石闵被杀,其乱才止,史称石勒之乱。太元三年(378),沙羡改称汝南县,隶属江夏郡。沙羡县存续五百七十九年至此终结。南北朝时(420—581)陈国(557—589)末年,曾一度废江夏郡为县,汝南县存续二百一十一年也随之消亡。隋开皇元年(581)江夏郡正式更名为江夏县,后一直沿袭至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时,“因武而昌”而改称武昌县,至此,江夏县存续一千三百三十年才画上句号。 明时,江夏县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武昌府。江夏县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杰地灵,而且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三个秀才踏着前辈先人“江西填湖广”的足迹来到江夏县,打算在美丽的江夏县找一块地方安顿下来,以避兵灾避人祸,成家立业,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