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善玲,郭建,郝陵生著
页数:151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452126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隋唐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万花筒,隋唐的文明也像万花筒一样绚丽多彩。隋与盛唐是个统一开放的时代,也是个浪漫传奇的时代,隋唐文化继承华夏精华,也海纳百川。然而盛唐繁荣的背后,终究隐藏着危机,走上了巅蜂之后,自然就是下山的路……
本书特色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照片编辑而成的新体裁中国通史类读物。在每一页上,与图文相配,插有一则历史文化百科知识卡片和中外历史大事记、历史知识的考题,组成为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通俗读物。
目录
梦想与追求——为最广大读者编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历史百科全书
一位从事出版工作30年的资深编辑对出版创新的领悟和尝试
总序
现代人与历史
著名学者解析中华历史如何与现代读者对话,现代人如何走进历史深处
专家导言
隋唐史专家谈其对隋唐历史的最具心得的研究精华
把中国历史的秀美景致尽收眼底
本书导读示意图
前言
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风流人物空前汇聚——唐
○四八 满腹奸猾
耍尽阴谋权术的安禄山,却自称是满腹忠心
○四九 不肯唱赞歌的人
盛世清音,穷乡绝唱
○五○ 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浪漫故事以悲剧收场
○五一 洒泪出征失潼关
哥舒翰被迫出兵,结果是兵败被俘
○五二 马嵬之变
杨贵妃一家因她发迹,也随她一起被屠杀
○五三 “山人”顾问
李泌以“山人”身份为国分忧
○五四 死守睢阳
文官张巡三次打败叛军,死守睢阳城十个月
○五五 骂贼两兄弟
颜呆卿骂安禄山,颜真卿骂李希烈,都是忠臣榜样
○五六 名诗的诞生
杜甫走一路旅程,看一路苦难
○五七 料事如神战河阳
李光弼对叛军了如指掌,打得叛军没了方向
○五八 鉴真东渡
先后十余载,六渡才成功
○五九 段秀实惩治朔方军
唯有整顿军纪,才可得民心
○六○ 郭子仪大义退回纥
郭子仪单骑出城,说服回纥与唐朝再次结盟
○六一 不痴不聋,不为阿翁
驸马发威打公主,代宗装聋作哑
○六二 刘晏与杨炎
两位理财家性格不同,合作得很不愉快
○六三 段秀实笏击叛贼
段秀实不愿同流合污,以笏板痛打叛贼朱泚
○六四 陆贽苦谏
陆贽劝谏德宗颁布“罪己诏”,缓解统治危机
○六五 马燧攻心平叛
马燧用攻心战术,说服叛军将士归降
○六六 韩混征调救命漕粮
被诬告的大臣却运来了救命粮
○六七 将相难和
将相不和导致一场又一场朝廷政治危机
○六八 李泌力谏定国策
李泌连提十五次,说服德宗与回纥协议和亲
○六九 二王八司马
晚唐短命的“永贞革新”
○七○ 十年永州司马
寄寓真情的《永州八记》
○七一 大书法家柳公权
留下千古名帖无数,并敢以书法诤谏
○七二 藩镇刺杀宰相
割据者为了阻止朝廷用兵,竟然暗杀宰相
○七三 李愬雪夜袭蔡州
奇袭发生在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冬夜
○七四 两次迎佛骨
反对皇帝奉迎佛骨的韩愈,曾差点被定死罪
○七五 韩愈和李贺
一段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
○七六 诗人白居易
千古绝唱《长恨歌》和《琵琶行》
○七七 甘子布不是柑子布
做了讨好皇帝的事,却反而担惊受怕
○七八 横暴宦官
宦官逞凶,县令挨打
○七九 维州边防与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影响了朝廷关于边防的重要决策
○八○ “甘露之变”
以甘露为信号杀太监的密谋被识破
○八一 李商隐与令狐父子
一生怀才不遇只因卷入两派纷争
○八二 装傻的皇叔
唐宣宗是靠装傻才出人意料地登上皇位的
○八三 皇帝恩仇录
一位心机极深的皇帝的统治术
○八四 张议潮收复河西
发动起义,打败吐蕃,收复沙州
○八五 赵和籍产
江阴县令赵和善断疑案
○八六 貌丑才子罗隐
长得奇丑的罗隐,写得一手好诗文
○八七 黄巢进京
黄巢率大军进入长安,改国号为“大齐”
○八八 《秦妇吟》与《花间词》
韦庄的文才很好,曾创作了《秦妇吟》
○八九 新罗才子崔致远
崔致远的文章与诗词在唐朝广为流传
○九○ 装神好妖终自败
唐末名将高骈喜好神仙术,结果众叛亲离
○九一 穷途末路的孤家寡人
已经完全没有了依靠的唐昭宗
○九二 叛国浊流
作为“清流”的士大夫,却勾结军阀背叛唐朝
聚焦: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的中国
节选
乌合之众守潼关安禄山叛乱,十几万叛军横扫黄河两岸,只一个多月就攻克唐朝的东都洛阳。叛乱之初,大将封常清曾向唐玄宗请战,他口吐狂言说:“臣走马东都,开府库、募骁勇,挥鞭过黄河,只要几天定能将胡逆之头献阙下!”他在洛阳募兵六万,可是和叛军接仗后却连败五阵,狼狈不堪逃回陕州(今河南陕县),和高仙芝兵合一处。两人认为自己的军队部无法和安禄山的叛军野战,不如退人潼关,据险自守,以保长安。不料在撤退途中遭到叛军突袭,全军大溃。好不容易才退入潼关。 唐玄宗一怒之下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起用老将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要他到潼关去打安禄山。 可是哥舒翰正重病缠身,给他指挥的军队虽然号称二十万,却是一支乌合之众,除了在关中地区征调的七八万毫无训练的新兵外,就是封常清、高仙芝的败兵,再加上从关陇地区招募来的毫无纪律的少数族部落,谁也管不了谁。 哥舒翰的幕僚此时全在武威,无法调来,唐玄宗临时给他派了一个文官田良丘为行军司马,并找了些文官拼凑起幕府。哥舒翰自己病重,卧床时间比办事的时间多,事务都委任田良丘。田良丘实在不知道怎样指挥,就把军队一分为二,一个将军管骑兵,一个将军管步兵。两个将军争吵不休,整个潼关大营毫无秩序可言。 值得庆幸的是,潼关外的叛军也失去了好机会。 安禄山向南发动的攻势遭到了坚决阻击,颜杲卿、颜真卿兄弟发动的勤王运动席卷河北地区,有十七个州、近二十万民众武装宣布效忠唐朝。尤其是正当安禄山想进攻潼关时,李光弼指挥的唐朝军队从河东攻人河北,几乎切断了叛军和其根据地的联系。 误中叛军的奸计安禄山的部将崔乾幸占为了诱敌,有意在潼关东面的陕州放一些老弱病残的部队。唐朝廷侦察到这个情况,又催促哥舒翰发动进攻。哥舒翰上书说:“叛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扼守,利在坚守。 况且现在叛军四面受敌,兵势日减,将会有内变,到时机成熟时再出击,可不战而擒。”郭子仪、李光弼也同时上书,请求潼关军队坚守,吸引叛军主力,好由他们率领的部队直捣叛军老巢,使叛军首尾难顾。这些理由充分的请求,一概不被急于平叛的唐玄宗接受,派出一拨一拨的使者赶往潼关大营催促出兵。 哥舒翰捶胸痛哭,迫不得已下令出击。他于六月初三出关,十几万大军慢慢地前进,叛军崔乾祐部则逐步收缩到预定阵地。六月初七,双方在潼关以东一面是高山、一面是黄河的狭隘地带会战。开始时,叛军队列稀稀落落,号令混乱,不一会就放倒军旗似乎要逃跑。 可是当官军队伍在小道上挤成一团时,占据高处的叛军伏兵把大量的石块、檑木扔下来,并到处点火,烽烟弥漫。官军大乱,把箭矢射完,才发现叛军并不在眼前。 傍晚时分,叛军骑兵绕到官军背后发起攻击,官军首尾骇乱,全军溃败。逃回潼关时只剩下了八千人不到。 叛军乘胜追击,第二天就占领了这个著名的险关。 哥舒翰逃到关西的一个驿站,收拾残兵再战。不料被手下的少数族将领火拔归仁劫持,说:“您一战损失二十万,有何面目复见天子?难道不记得封常清、高仙芝的下场吗?”哥舒翰身不由己被这个叛将带到洛阳,一年后被杀。 这场违背主将意愿的潼关大战大大推迟了平叛的时间。直到七年以后,唐朝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平息了这场叛乱。 ……











![大唐气象(中)-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的中国故事[唐]-话说中国-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23/20230208/54/B6691029.jpg)


